2016-06-03 18:00:00玉山薄雪草

民俗植物與薏苡串珠 @ 主婦聯盟關新站 105-6-2

這是第一次嘗試在學校以外的地方開民俗植物植物課程,也是第一次沒有阿德陪同或分工,獨自上完兩小時的內容。然而,上課前搬運兩趟車程的教具,仍麻煩了阿德幫忙。
 
在提出課程計畫審查的時候,因為大多數人不是很了解甚麼是民俗植物,而且課程性質與關新站常開的料理教作課程的屬性不同,而有一連串提問與解釋。

以往阿德和我開民俗植物課程都是搭配月桃編織,但今年採月桃的季節過了,我們家裡剛好有許多薏苡,便決定搭配薏苡串珠。 

我希望透過這堂課,能讓參與者多認識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的實用植物民俗植物,體認人生活在自然中,與自然相依的關係。台灣各族群的生活與自然長期互動,取材於自然,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民俗植物,其中亦蘊含著傳統生態知識與生活智慧。透過認識民俗植物,我們也得以管窺臺灣多元的族群與文化。

簡單地說,民俗植物就是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其中也貯藏著先民渡海遷徙來到台灣海島,逐漸適應環境、取材自然的痕跡,以滿足生活所需的各種知識與技藝。

此外,我也希望讓參與者從認識「能夠完全回歸自然」的生活素材,思索如何盡可能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以及化為生活中的實踐。 

這是我用手邊的照片自製的文宣:


我先請學員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使用過的植物,用母語如何稱呼這些植物和製作的生活器物?有的學員提到黃藤,用於製作藤椅等家具,有的學員提到稻草,可以作稻草人、房子的牆壁。
接著,讓學員看看學校中年級班級的小朋友們訪談家中長輩,得到長輩們的生活經驗中運用的各種植物及母語發音,二十八位小朋友訪談的結果十分多元,也有幾項阿德和我未曾接觸過的民俗植物呢


DSCF7676我請學員試著回想與生活經驗中運用過的植物.jpg
配合民俗植物課程,今天還特地配戴了東部排灣族的木雕髮簪,阿德用月桃編的手鐲、戒指,以及小瑀魚串的薏苡項鍊。


DSCF7678接著讓學員看看四年級小朋友訪談長輩,學習到的民俗植物.jpg


DSCF7679學員聚精會神.JPG

下週就是端午節,我從包粽子說起,分享各族群類似粽子的傳統食物所使用的素材,以及它們背後代表著這些民族的飲食文化與運用植物的知識。
比如說,漢人大多使用麻竹葉或竹籜包粽子,也有使用月桃葉和野薑花葉為粽葉的。也有學員分享,南部使用月桃葉包的棕子,多為素粽。

排灣族、
魯凱族、卑南族類似粽子的傳統食物「阿拜」或「吉拿富」,都用月桃葉、假酸漿葉包成,也有使用血桐葉、香蕉葉、五節芒葉、甘蔗葉的。
恆春阿美也有類似的食物稱為「烏烏木」,布農族類似的傳統食物則稱「莎弗莎弗」。
這些有點雷同的食物,忍不住讓我們推想這幾個同屬南島語族的族群之間的關連,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東台灣的阿美族使用林投葉編成小籃子似的容器,塞入米飯魚肉,包成情人粽「阿里鳳鳳」,也影響了葛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
泰雅族與太魯閣族則以香蕉葉包成「香蕉飯」。


DSCF7682介紹臺灣各族群類似粽子的傳統食物s.jpg

接著我運用許多我們家的生活經驗照片和各種植物製成的生活器物等,說明食衣住行育樂六個日常生活的層面會運用到的植物。
再針對常見或常用的民俗植物個別介紹,例如最常用於製成各種生活器物又可以食用的竹子、月桃、黃藤、檳榔、山棕...,常用於包裹/覆蓋或襯墊食物以及遮雨的血桐、姑婆芋、香蕉葉...等。
時而穿插我們一家人與這些民俗植物相遇的經驗與故事,彈奏了布農族的弓琴與南島民族很常見的口簧琴


DSCF7684這兩個泰雅族用黃藤編織的男用女用揹籃 是有故事的.jpg

學員們對於我帶去的月桃籃子、藤編揹籃、織布原料苧麻和染料薑黃、捕魚或狩獵工具、各種童玩、藝術品、樂器、扇子、掃帚、食器 ....,無不感到驚奇。


DSCF7675民俗植物課程帶了非常豐富的教具跟學員分享.jpg

學員們表示,上了這堂課之後,終於比較了解什麼是民俗植物了。
原來生活之中處處都有民俗植物的身影,包括各種野菜、藥草與栽培作物,以及排灣旅凱原住民用於編織花環的植物等,其實都是民俗植物呢

最後就來介紹薏苡與薏苡串珠。
薏苡的種子就是四神湯裡的大薏仁,外面有堅硬的總苞形成的外殼,辛苦去殼之後,就是俗稱紅薏仁的糙薏仁,去除營養的麩皮之後才成為白薏仁,所以,吃薏仁要盡量吃紅薏仁才好。

薏苡的果實外殼富琺瑯質、質地光滑,形狀渾圓優美,色澤由深淺不一的灰階隨機構成,每一顆的大小和顏色都不一樣,我認為,可以善用這樣的特性搭配,串成一條有個人風格的項鍊。有學員說,這就是大自然的混亂美學。
 
台灣的泰雅族、太魯閣族原偏好配戴用薏苡串成的手鍊或項鍊,達悟族則是後來因觀光需求而製做薏苡珠鍊。
我們家的第一條薏苡項鍊是在朗島國小由附近部落的老人向我們兜售。
第二條薏苡項鍊,則是今年一月初去DUCK的蘿蔔坑,在雨中採摘的。回家後,在竹編的笳笠上攤開,放置頂樓晾曬多時,小瑀魚再用針線一顆顆串成項鍊。
我們也在四月底的清華蝴蝶園親子工作假期前,一顆顆數算分裝,工作假期當天分送薏苡給每個家庭,教他們串成珠鍊,或播種種植。


小瑀魚的第一條薏苡項鍊是蘭嶼朗島部落的老人家製作的,顏色較白。
盤內的薏苡顏色較深、較豐富的,是今年初在蘿蔔坑新採的薏苡.jpg



IMG_2548元旦假期 我們撐著傘在雨中的蘿蔔坑採薏苡105-1-3.JPG


IMG_6079小瑀魚在今年初串的薏苡項鍊.JPG

這次上課的薏苡項鍊的材料薏苡,就是這樣來的。
我請學員將薏苡放在瓷盤裡,用最素樸的針和棉線串成項鍊。
雖然外面使用薏苡的手鍊、項鍊、吊飾等飾品多混合使用塑膠珠子,但我仍覺得天然的最佳,而鑑賞自然美的能力,亦是需要培養的。
有些學員對薏苡愛不釋手,後來又多買了一包,按照顏色分門別類,想另行搭造大自然的規律美學。
薏苡一年只收成一次,下一回民俗植物搭配薏苡串珠,只能等明年了。


DSCF7690學員很專心地串薏苡項鍊.jpg


前兩週造訪銅門與文蘭,文蘭迷你小山刀的太魯閣族原住民老闆請我們吃香蕉飯,讓我興起在民俗植物課程請學員吃香蕉飯的念頭。
昨日早晨,阿德和我在社區邊緣採了香蕉葉,浸泡糯米,搗爛黃熟的香蕉,以香蕉葉包裹、捆緊兩端,實驗起香蕉飯。實驗了兩次,發現水煮的效果較佳。
今日課程最後,將香蕉飯切開請學員品嘗,學員表示有濃郁的香蕉香,並紛紛詢問香蕉飯怎麼做。


105-6-1試做太魯閣族的香蕉飯.jpg


DSCF7693還請學員吃泰雅族和太魯閣族上山工作的點心 香蕉飯.JPG
(阿德作的用撕成細長條的香蕉葉當做綑綁的繩子)

課程最後,邀請學員
戴著/拿著自己做的薏苡串珠,和各種民俗植物製作的生活器物,一起來一張大合照,我也提醒學員,透過民俗植物這堂課,希望帶給大家的是關於生活與自然的思索,反思我們的生活所需,是否能盡可能使用取之於自然也能回歸自然的物品?

期待下一次,我們還有更多豐富、有趣的民俗植物課程可以分享。


DSCF7703大家戴著或拿著自己做的薏苡串珠 和民俗植物生活器物.JPG



隔天早上婦女社區大學善農良食課程,是由擅長廚藝的雪霞姊教大家包粽子。
她用麻竹葉與野薑花葉為粽葉,以三種植物的纖維取代綁粽子的棉繩:香蕉莖(葉柄)纖維、藺草、月桃(葉鞘)纖維。其實也是雪霞姊童年時的農家生活經驗。
我認為,剛好呼應著前一天民俗植物起源於生活中處處取材於自然的植物知識。我也將前兩天包香蕉飯剩餘的香蕉葉帶去,雪霞姊的巧手與巧思,將它們包成了方形的粽子。


P_20160603_100710三種植物纖維的繩子 左至右為 香蕉莖纖維 藺草 月桃纖維.jpg


P_20160603_101016雪霞姊準備的包粽子材料完全取材於自然 粽葉用野薑花葉 畫面下方綠葉是我帶去的香蕉葉.jpg


P_20160603_101736野薑花葉十字交疊可用於包肉.jpg


P_20160603_105659雪霞姊將我帶的香蕉葉包成方形的粽子.jpg


延伸閱讀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meng/post/1331453924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meng/post/1327669728

http://mypaper.pchome.com.tw/wymeng/post/132847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