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15:40:57玉山薄雪草

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原生植物區手作步道 (之二) 105-5-14

今天是帶交大土木系修服務學習課校園組的大一學生,實做原生植物區手作步道的第二次,並且,也是這學期的第四次、最後一次上課。
 

上一次上課(大學生的服務學習:原生植物區手作步道 105-4-16~18)前後,秀芸姊和阿德與我,有許多關於學習和學習動機的討論。這一次,則希望學生至少能夠得到一同完成一條步道的學習經驗,作為這學期課程的尾聲、成果。

秀芸姊在前幾天先預備好兩百顆石頭,阿德則將我們在庭院裡培育的山黃梔小苗帶去,希望在完成步道之後,可以讓學生親手種植。
我們到達之後,阿德先將原生植物區入口處的斜坡施作排水,並且將步道兩側要埋設路緣石的位置,先插竹枝定位出來,再以鋤頭鋤出淺淺的痕跡。


學生陸續抵達之後,阿德告訴同學們,從上次工作之後,他其實又來過原生植物區四次,除了按部就班完成了土石階梯的手作,同時也在大雨後來看過步道問題,並且將排水問題逐一改善。他也請同學們可利用休息時間實際走一遍步道,看看這一次步道有哪些地方修改過,和上個月的情況有甚麼不同?並且想想為什麼要做這些修改。 
 

或許,學生們從上個月的手作步道之後,對於服務學習課的意義,以及手作步道的實施,已有初步體認,也逐漸接受這種工作的強度,以及這一次課程要完成這條步道的目標;雖然天氣燠熱,但學生們卻明顯比上次還要投入,並且許多同學的砌石做得比上次還要好。

我認養了步道轉彎處
的一段砌石施做,希望能夠適當呈現曲線之美。
先挑選好大小高度較接近的石頭,根據方才先以鋤尖淺鋤定出的曲線,仔細地掘溝、依照石頭高度挖深,再將石塊埋入及夯實。


其中一位學生一直在我附近工作,他提出了許多心中的問題與質疑。比如說:這樣一塊地方有誰會來?在這個地方種樹、做步道的意義在哪裡?
我相信,這些是徘徊在他心中已久的困惑。畢竟,這個社會太功利,太重視「效率」與「效益」,也太強調對於人的好處。我相信,要讓出身工學院的學生具自然關懷、生態思維與視野,是需要時間與機緣的。

也因為他提出的問題,我才有機會跟他談到一塊原生植物園、生物多樣性高的綠地,在一所大學校園中的意義,以及這樣一塊綠地鄰近高度開發的科學園區的意義;以及甚麼是生態校園、生態跳島、生態廊道,甚麼是生態城市。

我想,一位不斷提問的學生,表示他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學生的提問也正好是教育者了解學習者的窗口,並持續學習
反省的機會。 


我們的談話,逐漸凝聚了三四位同學。一位同學分享他在校園中觀察到的鳥類,我透過他們對鳥類特徵的描述,了解他們的自然觀察經驗,也拼湊出他們口中的鳥種約莫是黑冠麻鷺,
另外幾位同學共同的經驗則是俗稱烏秋的大捲尾。剛好我們周圍的樹林響起一隻五色鳥響亮的敲木魚聲,對話便繞著校園鳥類持續打轉另一位同學雖然對鳥類認識不多,但是卻能夠詳盡地描述他在校園、宿舍觀察蜘蛛結網的過程。我隨意提起「追雲豹的人」是和我同一屆的學長,希望喜愛自然的同學們未來除了工程領域專業,仍能保有對自然的興趣。

最後在收工之前的一段時間,請同學們一起在步道兩側種下山黃梔的小苗。山黃梔是原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果實是綠底小灰蝶的食草,幼蟲孵化之後會鑽進果食或花苞內攝食與成長,種植山黃梔也是為了增加原生植物區的生物多樣性。


這最後一次課程,
土木系主要開課教師之一、前總務長黃老師也來到現地參與學生的學習。他十分訝異地向阿德表示:沒想到完全使用現地素材、沒有用任何水泥的手作工法,也能夠做出這麼紮實堅固的土石階梯。

我問了一位上學期也同樣修服務學習校園組這門課的同學最喜歡哪一次上課?他表示,最喜歡攀樹,因為攀樹是四次上課當中最不辛苦的,其他三次都非常累。
我想,未來
如果有機會再規劃類似的課,或許可以將較具遊憩、自然體驗性質的攀樹,放在最後一次上課,也可當作對於學習者在辛苦了一學期之後的鼓勵。


今日課程最後的一段小插曲是,不斷向我提出問題與質疑的那位同學,最後拜託助教幫他和他親手種下的那株山黃梔合照,他在離開之前,很溫柔地對那株山黃梔小苗說:「加油,你要好好長大。」

秀芸姊認為是學生已有了情感的投入,我也希望是這樣的,希望這樣的經驗能禁得起時間的發酵,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留下些甚麼。並期待原生植物區能夠有更多人的參與和持續投入。

 

玉山薄雪草 2016-11-02 07:52:54

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當你真的想做,開始行動,許多阻礙就會個個擊破、消滅。當你並不真的那麼想做,你就會有千百個困難、障礙,橫亙在前面阻撓著你,讓你動彈不得。

你要相信,雖然目前的改變看似緩慢、不明顯,但在人與自然的合作之下,它確實是處在一個朝向越來越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