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30 07:33:19玉山薄雪草

關於社會學習的產生與持續發展 104-6-30

原來打算暑假開始,就要將所有的事情擱置了,只專注在最需要著力的一件事情上。然而因為社區環境教育這門課,指導教授想找幾位做質性研究的同學,一同參與今年的綠芽教師「社會學習:跨域、合作、在地性」主題的編輯。站在幫忙老師和增進學習經驗的角度,就再次加入了綠芽的編輯團隊。


甚麼是社會學習呢?

社會學習是不同的團體或個人,因共同關切某一件事情或議題而凝聚,並且有想要一起做些甚麼事情/改變的共識,並依據各自的專長與角度,思考能夠在過程中貢獻什麼。

起初的步調看似有些紊亂,各自有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但隨著時間與討論加深,逐漸摸索,得到協調;而當新的問題出現,步調可能再次被打亂,但之後再經由相互溝通、磨合,又能夠譜出新的樂章。

社會學習比較強調「過程」而非只看重「結果」,像是彼此間如何討論磨合,過程中對彼此的瞭解是否加深、凝聚力是否增加等。藉由社會學習的歷程後,或許會產生新的價值、共識,但並不一定是各退一步的結果。

因此,社會學習是多方參與的,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經驗、背景,共同激盪出一起火花。精彩的部分,往往是在「過程中的轉化」歷程。 

 


編輯會議中,老師針對社會學習做了簡單的概念釐清,並且進入幾個案例的逐一探討,分析其中隱含社會學習的
可能元素,但實際的情況還需要再更進一步訪談。
。台灣目前較常見的做法,是先由一方主導,與另一方合作,彼此間認識加深
後,才逐漸有新的可能、新的成長

老師分享,在台灣目前的社會學習案例,通常是先由一方發起或主導,與另一方合作,彼此間的認識逐步加深之後,才逐漸有新的可能持續激盪。

然而,這端賴兩方或多方之間,是否有足夠開闊包容的胸襟與的心量,願意開放讓更多的意見與聲音進來。

實際的運作情形,如果有一方無法接納他方的建議,或為維護自身利益、或為展現自身的權力,而關上那扇溝通與聆聽的門,就無法持續發展出更豐富的學習,激盪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說,我負責採訪撰寫一個農學市集的社會學習。從網路上初步收集的資料,每一位參與者都從自己的經驗和角度出發,對於這個農學市集的發展,貢獻了不同的構想。而這個農學市集運行至今,實際上是一個仍持續成長與演化的有機體。
老師覺得,這市集的主要負責人與參與者,也許是非常謙卑學習的,因此能夠容納不同的合作夥伴,讓新的學習方案不斷增加。

在面對一個議題的時候,團體、機構或社群中的個人,或許會
試圖窮盡自己的經驗與思考去解決。然而,每個個人或社群,都會有各自的盲點與極限,適時納入多方經驗、觀點和建議,就像物理學的碰撞一樣,有可能激發出新的能量與不同的運動方向;或許也會是一種彼此增能的途徑,有機會再創造更多元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