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湍河流走』104-4-15
大約是四年前偶然讀到『讓湍河流走』這本繪本。優美的文字裡浮現著一股說不出的憂傷。
相隔一段時日重讀,我明白地感受到人對於土地深刻的連結和情感,地方與空間所能貯藏的豐厚記憶、聲音與氣味,以及隨著時間長河沉澱與累積的獨屬於地方的故事。我想,人對於地方或家鄉的歸屬感、在土地上生了根的感覺,便是透過大量經驗與生活記憶而來。這些也就是「地方感」的構成。
然而,大城市居民可能並不這麼想,功利主義,與地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對於自然資源的需索,很大的程度與這些地方的情感與記憶衝突或悖離。然而,誰應該有決定權呢?多數人嗎?於是,大城市的居民得到的資源,是地方居民失去了充滿記憶的家園換來的。地方或微弱地質疑,呼喊正義與公平;或逐步妥協,接受了條件與價格的交換。我感受到不同的聲音,彼此之間,相互撞擊。
然而,全球化的聲音,對於發展、現代化和所謂「進步」生活的想像與義無反顧的追求,往往沒能更細緻地處理無法以數字衡量、量化的人與地方的連結和情感,以至於,終究是犧牲了地方。
於是,墓園被遷走、樹木遭砍除、房屋被拆毀、湍河被堵住...,那些斷裂的,未能被妥善安置、得到交代的細微情緒與不友善的感受,隨著水慢慢淹過已不再像家園的家園而高漲,...又暫時被掩蓋了,沉沒於水底。也隨著多年以後作者與父親乘小舟於水庫,重遊已遭湍河之水永遠淹沒水底的家園....,再現了。
隨著過往家園景物的模糊輪廓,浮動於水面如流螢的點點星光,希望喚回或把握住卻已讀不回的記憶,以及回憶起母親的話語....,最終,穿透了時空與被歲月漫淹過的湍河之水而來,...,透過已逝母親慈愛的聲音--「放他們走吧」,成年以後能夠理解的意義或許更多重,讓已然追不回的就此逝去,我想,那也是某種妥協/原諒的起始了。
「這種事不是獨一無二的。
同樣的故事──只是名稱改變──
全世界到處都會發生,
只要附近的大都巿有強有力的口渴,
這樣的水庫就會被建造出來,那是一種妥協,條件交換的結果,
這種事永遠都不容易,不可能會是完全公平的」
~『讓湍河流走』
聯想:
受到全球暖化導致的極端氣候影響,驟雨與乾旱交替的情況更為顯著。這半年,台灣缺乏降雨導致水庫見底,也讓為了建造石門水庫曾經淹沒數十年的地方家園再現。我們聽見了許多對於水資源問題的檢討,包括重新認識水田作為平原水庫、涵養地下水、調節氣候的角色。此時此刻,重讀『湍河流走』,心中更充滿著各種聲音與雜陳五味。
我以這本圖畫書和小瑀魚班上的孩子們探討了水資源與水庫,地方與生活記憶以及水庫所涉及的正義的問題。
也期待多年來充滿爭議的高台水庫與比麟水庫不會發生,不致再有任何族群部落的家園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