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7 08:37:09玉山薄雪草

鳶嘴山 104-2-14

除了在城市中培苗,我們深知自己時時重返野地的需要,於是,再次走向山

【鳶嘴--稍來稜線】

知道鳶嘴山是岳界著名的中程山縱走路線已經很久了,幾次來訪大雪山,只是匆匆通過它停滿了車輛的登山口。寒假即將開始的時候,阿德便說好了我們要再去大雪山,並且走一趟鳶嘴山。

清晨六點鐘離開家,旭日旋著金光從高速公路左手邊的群山之間一躍升起,七點多我們已在東勢的街上,享用著傳統的客家粄條早餐。

時序走至二月立春,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已經結束,林道旁與森林底層積滿了深秋至隆冬以來的飄落的葉子。降雨不足,又乾又脆的落葉與缺水的苔蘚闡釋著旱象,時時提醒著我們別忘生活在缺水國度。

大雪山林道上有一株山桐子老樹此時結實累累,冬季果實資源缺乏的時候,是中海拔森林野鳥群聚覓食之處,吸引了非常多攝影者端著長長的鏡頭守候。事實上,我極少在野外看見數量如此之多的黃腹琉璃同時現身,於同一株山桐子大樹附近覓食與流連,也極少看見數量如此之多的攝影者端著相機為獵槍。在某種意義上,攝影與過去的採集或狩獵行為十分相仿,只是過去的工具是獵槍、現在換成了相機,過去按下的是扳機、現在則是快門。

登山口在過了橫嶺山隧道之後出現,一路踩著松針、落葉、石塊與林間瀉落的光影上行。

鳶嘴山的特殊在於它的稜線除了二葉松,泰半由一整片約莫兩層樓高、糾結的台灣杜鵑森林所盤據,行走於稜線上,一步一踏幾乎都在杜鵑老樹的浮露的樹根之間。而接近山頂處緣繩陡上裸露的石英砂岩,也因為台灣杜鵑的樹根交纏其間,行走與攀爬時稍微降低了暴露感,顯得沒有那麼可怕。

因為來爬鳶嘴山,喚醒了一些身體的記憶,重新提醒了我其實人還有許多潛能。
透過過去二十餘年一次一次的山行,我算是從外而內地好好地認識了自己一回;發覺自己雖然沒有生得長手長腳,沒有很快的速度走和跑,卻有很好的耐力以及很好的柔軟度。

經過鳶嘴山的這些裸岩地形時,讓我回想起去十餘年前走過中央山脈南一段,要爬上關山的時候,有一小段不太好攀爬的直上地形,必須爬上表面有點結冰岩石,而當時的我是怎麼揹著大背包爬上去的。

小瑀魚有時候就像一個很會照顧人的「小媽媽」,一路上回頭提醒我「走這邊」、「手抓那邊」、「媽咪,你只要不要一直看下面,就不會感到害怕了喔」。

小瑀魚後來還跟我說,她覺得我們能夠爬上來,要感謝石頭先生、石頭小姐;樹先生、樹小姐讓我們抓著、踩著它們的樹根;還有繩子先生、繩子小姐。「媽咪,你有向她們說感謝了嗎?」

轉眼間,小咕嚕已經爬到稜線頂端。

我想,我似乎還可以試著再回答一次「為什麼爬山?」的問題:
是為了要感覺世界很大,而自己其實非常渺小吧!
是為了要感覺自己的身體與心靈都具有延展性,也有難以達到的極限吧。

坐在鳶嘴山頂上,俯瞰西邊是東勢鎮,東邊遠方浮露在雲海之上的是中央山脈北三段--卡賀爾山、能高主山、能高南峰...... 
透過手足並用,爬上鳶嘴山,思緒流轉於那些山行的日子時,與大山的距離就只剩下心的距離了,瞬間已是無限地貼近

從鳶嘴山頂往稍來山稜線,會經過一段裸岩一路下行、垂降
小咕嚕和小瑀魚跟著前面一隊叔叔阿姨們,躍躍欲試地就要繼續前行。

垂降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夠幫忙的很有限,頂多是做一些大原則的指引與簡要叮嚀。
孩子們掌握了原則,沿著山壁而下的細節則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嘗試,找出可以踏足的岩縫、得以安全通過的垂降方式。
在砂岩峭壁頂端等待著的我,意識到這與陪伴孩子學習及成長的路極為相仿,做父母的不能夠為孩子們安排好每一步路,亦步亦趨地下指導棋。
剛好小咕嚕和小瑀魚都不依賴我們,喜歡自己面對困難、探索與嘗試。
兄妹倆的身高與手腳長度較為接近,一前一後地正好相互提示與照應。

年輕的時候山行通過困難地形只須照顧好自身的安危,當了母親之後,思緒總是在我與家人之間流轉,很少單純地定著在自己一身。
坐在裸岩稜線上俯視小咕嚕小瑀魚握繩踏隙、緣石壁垂降得順暢;輪到我的時候,倒是時時心繫著方才小咕嚕和小瑀魚是怎麼通過這處、那處的困難地形?
隔日按捺不住問了小瑀魚,她說,我拉著繩子的時候,就會先往下看清楚下一步腳要踏在哪裡。
相信孩子做得到,做父母的除了懂得放手、也學習放心。

站在鳶嘴稍來鞍部回顧所來徑稜線兩側仍有二葉松與闊葉混成的森林覆蓋,陸續有人從鳶嘴山頂向著稍來山方向這一面山壁垂降。
我想,人未必是天生喜愛涉險,而是有一種指認世界,也在世界中指認自己的需求。透過對於周遭自然世界的探索,意識到自己與生活世界的真實連結、感覺生命的存在。這樣的探索,是由內而外、也由外而內,是雙向的,最終這兩者必須合而為一。

離開裸岩區,往稍來山的路仍然泰半行走在一片台灣杜鵑的森林底下,台灣杜鵑似乎是鳶嘴山區的優勢植物,只是這一側的台灣杜鵑顯得更古老、更粗壯、也更高大,阿德用目測估計,高度大約達十公尺,也就是三層樓高

我們並不打算循稜線繼續爬上稍來山(註),順著一條往林道29K的叉路離開稜線,之後隨著高度下降,進入一片人造林、溪谷,隨後接回大雪山林道。


IMG_0552一個碩大的虎頭蜂巢.JPG
虎頭蜂趕在冬日尚未來臨之前構築了一個如此碩大的蜂巢,然而,大部分的成蟲,都無法捱過冬季的嚴寒考驗。



IMG_0554冬季滿樹紅果的山桐子,總是吸引眾鳥與眾人匯集的焦點。.JPG





IMG_0555一早就有這麼多人守在這裡拍鳥 聚精會神為了誰?.JPG




IMG_0556山桐子引來許多對黃腹琉璃,中海拔冬日的精靈.JPG




IMG_0565鳶嘴山半途。置身一片台灣杜鵑的森林之中。.JPG




IMG_0586小咕嚕和小瑀魚都喜愛行走需要緣繩攀石的路線.JPG



IMG_0589陡上峭壁.JPG



IMG_0594從鳶嘴山稜線西望台中(是東勢或豐原呢?).JPG




IMG_0610接近山頂處裸露的石英砂岩時見台灣杜鵑的樹根糾結交纏其間.JPG




IMG_0611小瑀魚說,能夠爬上來,要很感謝石頭、樹、繩子。.JPG



IMG_0614往東望,從雲層間浮現最遠的一層稜線是中央山脈北三段的能高群峰.JPG




IMG_0621經過這些裸岩地形,讓我回想起去十餘年前走過中央山脈南一段的情景。.JPG




IMG_0623轉眼間,小咕嚕已經爬到稜線頂端。.JPG




IMG_0624.JPG




IMG_0639坐在鳶嘴山頂上,遠方浮露在雲海之上的是中央山脈北三段能高群峰.JPG

思緒流轉於那些山行的日子時,與大山的距離,瞬間已是無限貼近




IMG_0647從鳶嘴山頂往稍來山稜線,會經過一段裸岩一路下行、垂降。.JPG




IMG_0650孩子們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嘗試、找出可以安全通過的垂降方式。.JPG




IMG_0652兄妹倆身高較接近,可以互相提醒照應.JPG




IMG_0656.JPG




IMG_0666爸爸媽媽能夠幫忙的有限,頂多是做一些大原則的指引與簡要叮嚀,孩子們只要能掌握了原則,謹慎以對,山行也是成長和探索。.JPG




IMG_0671回顧所來徑.JPG




IMG_0690過了鳶嘴稍來鞍部,往稍來山這一側的台灣杜鵑顯得更老、更粗壯、也更高大.JPG




IMG_0692離開稜線往林道29K,隨著高度下降,經過一片人造林.JPG




IMG_0694回到林道上.JPG




IMG_0698從林道上望見的鳶嘴山,仍有不少山行者走在山頂的稜線.JPG




IMG_0704山芙蓉的果實在冬日的晴朗中張裂,等待遠颺.JPG

註:
  小咕嚕和小瑀魚至少來過大雪山兩次,其中一次是小咕嚕幼稚園、小瑀魚幼幼班的時候,那一次正好遇上一波氣溫極低的寒流,小雪山天池上方的森林整個結冰了,一片銀白。
  最後一天,我們去爬了稍來山,遇見一對老爺爺老奶奶和他們喜愛攝影的兒子。午後的陽光偏斜之後,已經漸漸照不進稍來山幽深的森林,我們在山頂啃麵包的時候,他們用一套骨董爐具煮泡麵,並且邀我們一同享用。至今回想起稍來山,總是那森林的鬱綠與幽靜,以及老爺爺老奶奶一面討論植物,一面跟小咕嚕小瑀魚對話的開朗笑聲。
  孩子們對那一次上稍來山印象已經有些模糊,我仍然珍藏著這一段溫暖無比的故事,等待適當的時候,隨時能夠說給孩子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