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30 11:55:59玉山薄雪草

走讀課程筆記 102-8-27~28

 綠色走讀課程教師研習102-8-27~28

 

暑假開始時看到一個走讀課程的教師研習,印象中一位在NGO社團任職的學姊曾經提過,是由這個民間社團發起,從自己的學校所在社區認識起,推動地方本位教育的課程,希望從接觸、認識、關懷環境,產生地方情感連結,提升社區認同感。

 

當時沒有想太多就去報名了,沒想到後來好幾位正取的人不能去,我是備取的也可以去上課。

 

【認識走讀課程】

課程的主導者就是那位博士班學姐鯨魚。

第一部分是以綠色生活地圖為工具,透過踏查、訪談,提升覺察與意識;第二部分則是行動,發現生活中的環境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並且化為改變、解決問題的環境行動。

 

事實上,在上到行動篇的時候,有一份很熟悉的感覺,因為過去一學年在科園國小生態區與志工們一起做的,就是各種改善生態區環境的行動。只是當時主要由把拔發現問題,思索和規畫可能的改善方式,並且以工作假期活動和學校的志工家長及小朋友們一起進行改善行動。這部分後面再詳細說明。

 

一開始上課是一個小活動。每個小組發下一張海報紙,上面有一條河道。每組擁有像海報紙上這樣一塊河流穿過的社區土地,各組擔任社區規劃師,必須在上面規劃所有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所需,也包括能源、水資源、聯外交通、廢棄物、廢水處理。最後四組依照河道拼成一張大地圖,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某一組的下游就是另一組的上游,大家的生活品質好不好,多少都有些關聯,就像現在大台北地區所有仰賴河流的民眾生活的情況。

 

河堤阻隔了人與河的連結。以前淡水河也曾經有海豚順著河口游進。台灣是世界第十八大缺水國。所有文化的起源幾乎都依傍著河流開始。三十四年之間,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大,人與環境的關係產生了哪些變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ByO3ZThwnI

當我們用過的水歸還給大地時,是否和取用當初是一樣的呢?

 

「千人糕」的故事,經過千人之手的小蛋糕,從材料來源、運輸、製造過程

綠色生活5R原則,ReduceReuseRepairRefuseRecycle

我們在科園國小工作假期中,已運用的解決問題方法,都符合這5R原則。

 

「未來發展空間」是一種概念,代表著:可能(變好)、改變(為了更好)、創意。促進人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環境。我覺得科園國小就是一個未來發展空間,有著許多環境變得更的可能,或者說,由許多未來發展空間組成。

竹東大鄉社區的故事(Ivy帶著一群學生進行),台南巴克禮公園的故事。

 

改變環境先從改變自己開始。體驗式學習。從生活經驗中思考探索。以學校為中心,結合企業、大學生服務學習、社區、協會志工等在地資源。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產生改變。

 

環境問題根源是社會與生活方式的結構性因素,必須從社會及個人層面改變來解決,使現在及未來的公民有能力在社會及個人層次行動。

 

地方感是對一個空間的情感與記憶,對地方的一種依附,是一種關懷。

(上個學期,嘉義大學洪如玉老師在「生態倫理的新思考」演講中提到過)

透過經驗去了解才能夠牢記。

透過綠活圖找到一種環境變好的可能。

 

【築夢淡水河】講師陳江河是這本書的作者之一

民國53年最後一尾香魚消失,也曾經鸕鶿紛飛。

「大橋千呎枕江流,畫舫笙歌古渡頭,隔岸素馨花似雪,新風吹上水邊樓」連雅堂詩。

 

社子島開發計畫,填土、墊高(曼哈頓計畫,規劃高樓、商業區)。過去洪泛時社子島淹水,限制開發,往後填土墊高不再淹水,洪泛時水將淹到哪裡?淡水河兩岸?

 

周錫瑋擔任縣長時,致力推動淡水河沿岸溼地復育,但政績未能受到中央的重視與肯定,而後來繼任者也未繼續推動。

 

勇於做夢,讓淡水河是一條流淌於眾人心靈的河流。

 

【踏查與繪圖分享】

『活水溯源,擺渡淡水河』影片。

繪本【蝸牛去散步】。

引導進行校園觀察及社區環境認識,用毫髮人的眼睛看世界。觀察力+探索力。

社區踏查目的:覺察環境中的「曾經」與「未來」。

踏查看些甚麼?

日常活動範圍與文化、宗教、自然、永續有關之事物。綠生活有關(低汙染、省資源、可回收),透過引導,可標上那些ICON

觀察生活中有哪些店家是符合5R原則的綠色商店,是否在做資源回收?

生活用水哪裡來?用完後往何處去?

如何改變?可以讓不美好的變得美好?

踏查資料:景點紀錄單草稿、景點紀錄單。

 

【採訪、訪談小錦囊】柳樹婆婆

 

【拜訪忠勤里里長】

中午免費供餐給老人,為什麼會想這麼做?有哪些人有資格?

特色小吃,歷史有多久?

義工來自何方?有哪些人?

地方特色,有那些現存問題?未來可能如何發展?

 

【生態遊戲示範與體驗】

在一個很小的社區小公園,進行「我看見、我聽見」以及「人體照相機」兩個活動,以及進行繪畫。主要是踏查前的暖身,微觀的練習。

在校園中會進行的活動是,以兩根童軍繩圈住草地進行觀察。

使我感覺到都會區的小朋友在生活中的自然原色的貧乏,而我們沒有好好運用生態區來進行教學,非常的可惜。

 

【實地踏查】

忠勤里其實就是南機場公寓那一區,離我國中和高中時期住的大埔街不遠,中學時代都去那邊剪頭髮。好巧啊,未料搬走二十餘年之後,我從新竹來台北上一門NGO的課,要來這裡細細地找尋記憶。

 

我們的第一站根據提示單來到忠勤里長的辦公室。辦公室裡面其實身兼了好幾項任務;而我覺得里長夫妻也是這樣。孩子早畢業了,為了照顧弱勢孩子,仍義不容辭擔任家長會長;里長做得像在當義工,二十四小時電話不關機,隨時等領回社區的失智老人;為社區老人送餐;幫孩子開圖書館、課後安親班;為中輟生開技能班;辦食物銀行,協助社會二手資源的交換與流通,其中有許多是掉在捷運上的東西,招領時間過了,本來要當垃圾清理,但里長將這些東西募來,可以交換過剩的米或者交換勞力。有趣的是,有一位服務老人送餐的義工,竟然是一位九十八歲仍神采奕奕的阿嬤。

 

第二站是南機場公寓的第一期。有個飛龍在天式的旋轉樓梯,中間是一個垃圾通道。在我中學時期經過這裡,常看到樓上的人拋棄的垃圾經過垃圾通道堆棧在一樓,設計上沒有考慮到一樓的住戶,現在垃圾通道已經封閉,情況改善,但有部分住戶是行動不便的老人,仍會從樓上扔下垃圾,里長義務去清理。

 

第三站是友善廁所,供夜市的客人使用。提供友善廁所其實也像半義工性質,政府雖然有微薄補助,但是店家往往付出的更多,老闆是在地人,也期望看到社區變得更好。

 

第四站是昔日的將軍宅,里長向國防部要來閒置空間,規劃為社區圖書館、課後安親班。希望透過鼓勵閱讀和課輔,能夠幫助弱勢家庭的孩子們。

 

【繪製綠活圖】

開始繪製之前的討論與分工很重要。圖上要呈現些甚麼?哪一區塊?北方在哪裡?哪些景點使用那些ICON?畫、剪、貼的配合。

 

【各組發表】

發表時,那些是要講的重點?還是流水帳式的講法?

其他三組要給予:三個學習、一個建議。

 

【走讀心得教師分享】

三重集美國小的五年級導師。她的班級執行了上下兩學期,上學期是綠活圖,下學期是行動。行動的部分,孩子們要自己討論,達成共識,做一件自己的能力可執行的改善,此外,要自己想好再去跟總務主任溝通。討論過程一定會有意見分歧的情形,但最終都能達成共識,這也是很好的學習。

導師最大的感想是,孩子們喜歡去戶外教學、喜歡上經過設計的課程。

她除了每堂課都參與,並且會配合走讀課程,在當天的日記或當週的週記要求孩子們寫跟走讀課程有關的內容,增加與孩子對話的機會。

因此,導師的參與也是很重要的。


【與裡山塾的地方課程比較】

其實這部分是繹如問我兩者的差異。事實上兩者的自然條件差異極大,都市與農村的學生特質也差異極大。走讀課程比較像是一套課程的發表,課程中實際與小朋友互動的情形比較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