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14:27:28玉山薄雪草

【亨利散步去菲其堡】兩種社會範型的展現 102-7-8



【亨利散步去菲其堡】是一年多前一位解說員朋友介紹給我的,一系列的書共有三本,另外兩本分別是【亨利蓋了一座小木屋】以及【亨利去爬山】。故事的主人翁「亨利」,其實就是隱居在華爾騰湖畔,力行簡樸生活的亨利‧梭羅。這三本繪本用很簡短的內容,展現了亨利‧梭羅的價值觀與環境觀。

其中第一本,以亨利與他的朋友約好去菲其堡開始,卻因兩人截然不同的思維,各自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抵達方式,彷彿代表著兩種鮮明的社會範型。

亨利與他的朋友,一開始就有著共同的目的地,然而因為對於實現歷程的想像不同,而朝著各自的目標向前邁進。
朋友覺得到達菲其堡最快的方式,就是搭火車。因此,他決定先去找工作,攢積搭火車去菲其堡所需的旅費。於是,他往城鎮裡去。朋友離菲其堡越來越靠近的指標,是他努力地做了甚麼工作,賺了多少錢,因為累積了足夠的錢,他就能購買一張往菲其堡的車票。
亨利覺得到達菲其堡最快的方式,就是走路去。因此,他在告別朋友的當下就開始徒步。於是,他離開城鎮,往鄉間去。亨利離菲其堡越來越近的指標,就是距離菲其堡不斷遞減的剩餘哩路。

兩個人擁有同樣的起點與目的地,然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程。
在過程當中,我們可能會無意間發現,亨利和他的朋友在做很像的事情。比如說:同樣在拔草,朋友是幫鄰居工作拔除雜草,亨利拔草是為了夾在書裏面製作押花;同樣在檢視一窩鳥蛋,朋友是在幫別人打掃雞舍、撿雞蛋,亨利是在徒步旅行中驚喜的發現;同樣在一個圍籬旁,朋友是在幫鄰居粉刷圍籬,亨利是在旅行中跨越圍籬,觀察石頭和動物;同樣在爬高,朋友是在幫老闆整理書架,亨利是旅行過程登高望遠.....。

而最後,兩個人都順利在約定的那一天抵達菲其堡。朋友搭的火車準時抵達,亨利因為在路途中採摘一桶黑莓,稍微遲到了一點。
書中並沒有給予我們任何的價值判斷,只是讓讀者從過程中形塑屬於自己的。

或許讀者和我一樣無意間發現,朋友因為需要湊足旅費而被工作限制住,因此,他花了百分九十甚至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面,只花百分之十或更少的時間在「去菲其堡」這件事;亨利則從一開始就持續地進行著「去菲其堡」這件事,並且充分地享受著期間的歷程。

這個故事的有趣在於,我們現今的社會上也存在著這兩種截然分明的範型。
以工作和休假來說,有些人喜歡一整年拼命工作,到了年底時,再一次放十幾二十幾天的休假;有些人則喜歡每一兩個月就修一兩天假,到了年底時剛好用完所有休假,達成平衡。有些人喜歡在年輕時努力工作賺錢、累積財富,等到年紀大了,再過遊山玩水、出國旅行的退休生活;有些人喜歡每隔幾年就拿出一筆錢,辭了工作,好好地出國玩玩再回來找工作。

這些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純粹只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的展現。

過去進班講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曾經發現很不一樣的觀點。聽完故事,有的孩子表示喜歡開車去旅行,可以想停就停;有的孩子喜歡搭高鐵、捷運,可以比較快到達;有的孩子注意到亨利在旅途中享受著涉溪、爬樹、觀察、賞花、賞鳥、偷吃蜂蜜、採野莓...的野趣,也心生嚮往。

可以鼓勵孩子們學習欣賞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實踐方式,以及各自的優缺點。

與孩子共讀時,幾個簡單的提問:

1. 亨利和他的朋友選擇用甚麼方式去菲其堡?為什麼?
2. 他們到菲其堡的歷程有甚麼不同的經歷嗎?他們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嗎?說說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3. 如果你要去菲其堡,你想用甚麼方式到達菲其堡?除了亨利和朋友選擇的方式,還有其他方式嗎?


延伸閱讀:
1. 這三本繪本都改寫自亨利‧梭羅的【湖濱散記】一書。除了【湖濱散記】,亨利‧梭羅還留下一本我非常喜愛的書【種子的信仰】,以及比較陌生的【公民不服從】。
2. 他不但是西方環境哲學的先驅。【公民不服從】曾經啟發了印度的甘地、演講「I have a dream·」的金恩牧師,以及【戰爭與和平】的作者大文豪托爾斯泰。
3. 亨利‧梭羅的名言是:
「Simplicity,Simplicity,Simplicity!」
「國家是為個人而存在。」
「六天讀書,一天工作。」
4. 金恩牧師(馬丁‧路德‧金恩)的介紹,請見
5. 另外,我找到其他關於這本繪本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