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12:00:00玉山薄雪草

十月白露, 七股賞黑琵.頂頭額汕.北門社區大學海岸監測10-7~8

週五午後一點鐘,結束實驗室繁複的驗證工作。在關上電腦之前,寄出這週的摘要報告,以最快的速度步出辦公室。
 
我的日子在許多結束與開始之間,流與轉。像是此刻,暫時結束了辦公室工作的我,正在接瑀魚返家、與阿德和小咕嚕會合的路途。而稍後,我們即將離開新竹南下,前往八月下旬參與護沙志工的七股。

已是向晚時分,十月初的七股,短少了夏日烈陽的燒炙。呼嘯的東北季風,吹襲得我一頭亂髮,只得學習冬候鳥鸕鶿,面風鵠立。車窗外是七股的魚塭與潮溝,飄送著鹹香的海水味與魚腥味,咕嚕說他最喜歡這個味道,瑀魚卻直呼好臭。

七股一處廢棄的魚塭裡 .... (施工中 待續)

 

[頂頭額汕.北門社大海岸監測 10-8]

隔天早晨,剛好是北門社區大學一個月一次的海岸監測,將前往頂頭額汕進行調查。晨間觀鳥之後,我們很幸運地能夠跟隨北門社區大學工作人員、學員與志工,學習海岸監測的工作。有趣的是,除了我們一家之外,參與這次調查的成員清一色都是女性。(是男性都忙碌於工作,女性比較有空?還是女性比較願意參與終身學習呢?也許都不是,純屬巧合!)

 

十點鐘在國聖燈塔會合之後,佳琪為我們介紹了今天的參與成員,並說明監測工作內容。小咕嚕和小瑀魚今天的注意力完全在佳琪的小狗身上,甚至會為了現在換誰牽狗而爭風吃醋。

 

相隔一個半月之後再次走上頂頭額汕,可以感覺到沙丘面貌明顯的改變。最近的幾週之間,堤防附近積沙而成的沙丘高度落差似乎增加了。

爬上了堤防,首先是海岸線變化的拍照記錄。工作人員每個月以同一台相機,在國聖燈塔附近的同一處地標,分別往定點南側與北側拍攝海岸的面貌,由此長期記錄,可以得知海岸線的變化。

佳琪說道,十月初的雙颱雖然並沒有對台灣陸地造成嚴重的災害,但是網仔寮汕上一整排護沙用的竹管在雙颱過後有許多折損。而這次的定點拍攝也別具意義,以目視即可以覺察到,頂頭額汕沙洲邊緣的北側海岸線,顯然有部分被雙颱帶來的強勁風浪給掏走。

 

我們蹣跚地行走在交織著魚腹波紋與水鳥腳印的沙洲上,穿梭於新月形的沙丘之間,逐漸進入編柵護沙的區域,分頭進行「護沙監測」與「海廢監測」。

「護沙監測」是逐月測量十組持續記錄中的護沙木樁與竹樁剩餘高度,藉此了解沙洲高度的長期變化以及編柵護沙的成效。參見頂頭額汕的護沙編柵樁柱分佈 (北門社大網站照片)。 

在記錄表當中,必須先記下調查的時間、天氣、溫度、風向,以及潮汐的狀況,再依照衛星定位過的樁柱位置圖,找到標有數字或英文字母的樁柱,逐一進行測量。每一排竹編柵欄通常會有三根木樁或竹樁,以捲尺測量其中標有數字的兩支,記錄沙頂至柱頂的高度。

 

一面拿著捲尺量測比劃,一邊回想著八月下旬插竹枝編柵的兩列。不知道是沙丘的面貌變化太快,還是記憶流失得太迅疾,我始終無法回想起我們編織的到底是哪兩列。

 

每當走過被海風吹得傾倒的半排竹柵時,心裡不免擔心是不是護沙當時竹枝並未深深地植入沙中;而檢視閱讀記錄表,這個月與上個月測量的高度數字增加,代表著沙的流失,也會覺得有點兒氣餒呢!

 

然而,帶領護沙監測的工作人員小藍則客觀地說,有可能是八月份到十月份夏秋之間的風向改變了,使得部分竹柵能夠攔截的沙量減少、或呈現負成長;而在其他季節,也將會呈現不同的浮動變化。提醒了我們持續的護沙、以及長期觀察記錄的重要性。也讓我再次深刻地體認沙洲是活的,是隨著季候不斷消長與挪移的動態平衡。

 

阿德和咕嚕瑀魚兄妹參與另外一項「海洋廢棄物的監測」,藉由在海岸撿拾非自然物,並且初步判斷、分類與記錄,了解人類傾倒於大海中、又被潮浪沖回岸上,環境無法消耗與分解的廢棄物種類,以及這些海洋廢棄物的來源。

 

北門社大記錄到的海洋廢棄物幾乎以塑膠製品為主,有各種塑膠瓶、飲料杯、塑膠袋、餐盒、打火機、保麗龍、家庭清潔用品,也有玻璃瓶、玻璃碎片、拖鞋,以及漁船拋棄的浮標、浮球、魚網等各式漁具。根據上面的文字判讀,主要的生產國除了台灣,還有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也有些無從判別

海洋無國界,我們任意丟棄於海洋的垃圾,總有一天會被潮流與浪送回某處的陸地;我想起去年秋天在新竹南寮漁港堤防外的沙灘,看見綿延成長長一列的垃圾之流,也算是海洋靜默的反撲吧!

 

佳琪提到,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已無法有效解決環境問題,源頭的減量才是關鍵與根源。北門社區大學經由撿拾與了解海廢物的種類和來源,可以適時通知生產製造的廠商,應該主動回收產品的塑膠包裝。此外,許多使用複合材料的廢棄物,像球鞋,是資源回收廠無法回收再利用的;某些回收廠可能會任意棄置,反而又造成環境無法消耗的萬年垃圾,建議直接丟入一般垃圾進焚化爐焚燒。

因此,我們在消費與丟棄之間,確實更有責任謹慎地思考,自己是否正因一時衝動而落入過度消費的循環?丟棄的物品是否真的壞到無法再使用了?丟棄之後,它們將到哪裡去?

 

分類與資源回收已是廢棄物問題末端的後處理,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在生活中落實「源頭減量」,才可能獲致實質有效的改善。

 

海洋廢棄物監測也讓我回想起前段時間,似乎是在環境資訊電子報看到一則「太平洋垃圾渦流行旅」的訊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與志工,搭乘一艘帆船,追隨北太平洋上的垃圾渦流,在海上航行漂流。

 

知道「垃圾渦流」(Trash Vortex)始於半年多前閱讀吳明益所寫的一篇文章,以及他的未來小說《複眼人》。在小說中描述的是人類有意與無意傾倒於海中的垃圾,因為洋流與季風的交互作用,形成一座海上的垃圾島嶼,所有人類的生活廢棄物應有盡有,以無法自然分解的各種塑膠製品為大宗,竟然也有電腦零組件、手機、印刷電路板

 

而在真實的世界中雖然沒有垃圾島,但因為海底洋流漩渦的作用,已經分別在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上無風的太平洋高壓區,形成面積相當於台灣39倍大小、也相當於美國國土面積兩倍大的兩鍋「垃圾濃湯」。在巨大的垃圾渦流當中,大約有一億噸重、以塑膠垃圾碎片為主的漂浮雜物而且在洋流持續旋攪之下,垃圾渦流的範圍面積,每十年就會明顯的擴大一倍。

 

我直覺想到,如此大量的垃圾釋出與吸附的有毒物質、環境荷爾蒙,不正隨著潮水與洋流在全球的海域中循環,汙染著海洋,也進入食物鏈,在每一種海洋生物的體內累積嗎?這些事實,都源於人類無心的發明、無止盡地使用塑膠製品、以及不經意的拋棄,如今卻成為海洋生態浩劫,讓我感到十分驚愕,甚至是不寒而慄。

 

仔細閱讀著〈北太平洋渦流行旅〉的文章,除了許多體型較大的海鳥、鯨、魚、海龜,因誤食塑膠碎片、無法消化與再進食而死亡;一些大型的海漂垃圾如塑膠籃框、廢棄漁網,附著了藻類與貝類,竟成為某些小型珊瑚礁魚類、潮間帶生物的棲身庇護之所與覓食之處。使得原應分布在沿岸的魚類、藤壺,以類似人工魚礁或集魚器的塑膠為載具,漂至大洋中央或大洋另一岸,而尾隨著這些小型魚類而遷徙的,是食物鏈較上層的各種大型魚類,也可能因此影響全球海洋生物原來分佈的情況。

在海岸監測結束最後的分享當中,也讓我回想起一個很震撼的影片〈東西的故事〉。之後的續集有〈碳交易的故事〉、〈瓶裝水的故事〉、〈化妝品的故事〉、〈電子產品的故事〉。逐一揭露的事實,讓我們仔細思想,自己的物質生活與身處的地球環境之間的關係。試圖提醒人們,過度的消費,只是把錢送進資本家的口袋;而製造生產的過程,與丟棄之後遺留的毒物,不斷地汙染著環境,持續傷害我們與下一代的健康。這份苦果與共業,正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共同承擔。

佳琪說明海岸監測內容。

爬上頂頭額汕堤防的這處沙丘,高度落差變大了。

 

國聖燈塔是台灣最西端的地標。

在國聖燈塔附近堤防上一定點,拍攝海岸線的面貌。

在乾旱、烈日曝曬、強風吹襲、高鹽分…交替試煉的環境下,馬鞍藤的花就像沙地上綻放的朵朵微笑。

 

受到九月底十月初的雙颱影響,北側海岸有部分沙洲被風浪掏走。

往北邊護沙區域前進,經過一處如浪的新月形沙丘。

馬鞍藤在沙地上匍匐編織出一張能夠攔截住沙子的綠網。希望定沙植物族群能夠穩定地成長、蔓延。

測量氣溫。十月白露,白晝仍有29度,然因東北季風增強,七股已經褪下八月份的炎熱。走在沙洲上,北風拂面,十分宜人。

測量風向。

小藍說明如何將量測結果登記在記錄表上。

護沙監測以捲尺測量沙頂至樁柱頂的高度。

量測樁柱剩餘高度,可知沙的堆積情形。

 

有時見到一些傾倒的竹柵,因為沙的持續流失,使得竹枝底部裸露,最終被風吹倒。

六號樁柱已經大半被埋沒,顯示這排竹柵攔截沙的效果不錯。

 

量測完成的記錄表,可與左邊一欄「上月高度」紀錄比較。

海廢組撿拾的一大袋海洋廢棄物,幾乎都是塑膠製品。

咕瑀兄妹一碰到海水就捨不得離開了。

 

頂頭額汕現今的面貌,那些高低參差的樁柱與竹柵、蔓延中的綠色定沙值物,是由許多志工接力、持續投入的結果。它的未來將成為甚麼樣子呢?仍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參與。

 

海岸監測後的交流與分享海岸監測後的交流與分享。

延伸閱讀:

1.台南市北門社區大學,小藍寫的記錄文字:
 http://beimencu.blogspot.com/search/label/09%E6%B5%B7%E5%B2%B8%E7%9B%A3%E6%B8%AC

2. 如果您有興趣參與調查,以增進對於七股海岸沙洲的了解,北門社區大學的海岸監測通常是每個月第一個週六,請事先與北門社區大學工作人員聯絡。

3. 〈東西的故事〉 http://www.taiwanwatch.org.tw/sos/sos-01.htm

4. 北太平洋垃圾渦流行旅 http://pacificmarinedebris.blogspot.com/

5. 太平洋垃圾渦流,用google搜尋,可以找到許多相關報導。http://www.youtube.com/watch?v=mLoBo40-cI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8hBzYr7Rsw&feature=related
http://blog.ylib.com/jimyang/Archives/2010/07/05/15854
http://www.pidc.org.tw/zh-tw/div3/32/321/Pages/2009/11/PBN200911160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