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22:24:06吳名士

相對與絕對之道理篇

相對與絕對之啟發主要源於老子的道德經,美與不美 、善與不善,高低難易音聲光暗等
種種分別的認知有許多道理可以衍伸,以下主要列舉四個啟示:

培養相對與絕對的思維之前,首先,得建立在相對被形成之前的「無」的概念。
也就是因為人是不斷地在擁有與失去,所以要練習在擁有的時候保持著未擁有時的優點。
例如不知道有這玩具的時候都很安靜,有了玩具而被沒收時就大哭大鬧、
待業的時候可以一直精進,失業的時候卻一蹶不振、
單身的時候可以很陽光自在,失戀的時候卻自貶自卑,
以上都是沒有訓練「知無處有」, 擁有前跟失去後其實是不增不減,但人們認為有增有減;
常人的劇情從個人、家庭,到國家社會的爭執常能見到其蹤影。
學習相對與絕對的應用分析之後,即可發現關鍵變數的存在,進而避免自身也走向負面。

第二個道理是「大道廢,有仁義」
此句說明推廣仁義之時,就代表大道已經遠離了。
意謂原始狀態是最美好的,當發現須要怎樣的時候就代表失去什麼了。
以老師的角度來說,
有秩序的時候就不用管秩序,管秩序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要再有須要管秩序的現象。
許多職業都是基於此理念而建立,
如軍警醫法官等,所以會產生功利主義與道德主義的矛盾。
然而世界大同之後,軍警醫法官等職業還是會有存在的必要,故不用擔心。

第三,要思考到「過猶不及」的道理
現實因有相對兩極現象而促使人們去行動,如貧富不均、弱勢團體存在、黨派理念不同,
自此衍伸出來的「中庸思想」廣為人知。
例如急性子的人會叫他慢一點、慢性子的人會叫他快一點,
若急性子變得太慢,就會再叫他快一點,然後他就會怒道「一下要我慢一下又要我快」。
類似這種衝突例子的產生就是因為過猶不及。
換言之,善知識說法的時候,就必須考量到此點,
若要適用全部人,就不能講得太細,只能講大方向。

第四個道理,是肯定相對的優點,即「變化與循環」
例如父母讓小孩子學習技能,音樂、美術、體育…林林總總,
變化就是從這個項目跳到別的項目,多才多藝;
循環就是單一項目,由淺入深,初級到進階到專家,螺旋式成長。

然而,相對的產生是一體二面,猶如學習,有自信的時候也有灰心的時候。
如果能從相對中找到絕對,意味回到學習前的狀態,沒有自信也沒有灰心,
再從絕對之無設想相對形成之後的優缺點,也就是學習總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
如此跳脫出去再回來面對當下,就不會受到短暫的失敗影響而灰心喪志。
簡言之,就是莫忘初衷,再重新去面對目前的問題,
也就是知道問題為何會產生,產生的影響是什麼,如何不受影響又能達到原本的目的。
例如堅持學習是因為有興趣,若練習失敗導致失去興趣的話,如何繼續堅持下去。

總之,形成相對本意是為了變化,就像人的食衣住行的變化滿足生活的需求。
從大絕對中找到的相對,又可再發現相對中的小絕對,藉此找到循環的存在,
就像人的生活每天有不同事,但以每個階段來說又像例行公事。
大範圍的思考下,從變化與循環中可以訓練出個人的無常觀和有常觀,
保持正面思考,將會放下煩惱不再悲觀,保持光明美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