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30 11:08:32動靜之間

略論莊子〈人間世〉儒道思想的差異

〈人間世〉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四篇,是莊子論如何在人世間自處的哲學。
在第一則寓言中,莊子藉仲尼之口教誨孔門弟子顏回如何認清社會的現實殘酷以及不為人知的黑暗面,從種種譏詐中掙脫出來,讓自我與自然的本命得以安然悠適。

本篇也道出了儒門與道學思想型態上的不同,更佳以證明儒道合一及相反相成的道理,互相補足彼此的缺失,成就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第一則寓言論政治改革者的困境,批判政治權利世界的真實,層層推進,最後道出最深層心法功夫─「心齋」,達到「虛」的境界,從此段寓言也間接表露莊子對儒家一些仁義道德禮教觀念是不甚滿意的。

莊子藉孔夫子之口問顏回的想法,可看出儒道的不同。
仲尼曰:「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回曰:「端而虛,勉而一,則可乎?」
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
容與其心,名之曰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
詎可乎?」回又曰:「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若是則可乎?」
曰:「惡,惡可。太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
及化,猶師心者也。」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

儒家講求的是道德使命感,以社會完成人生為目的,也就是道德意志的鍛鍊;道家則重視應變之技巧,滲入其中,理解本質,鍛鍊知能,以自我與自然的齊一為生命的根本。從這點看來,道家是從人心詭詐的角度去揭露儒家道德仁義的醜陋面,莊子並不是反對道德仁義,他是從現實的角度去分析,如果道德仁義被濫用,將使我們面臨重大危機,毫無招架力。
儒家的單純與道家的用心結合,才是最佳之道。過與不及皆非善,互相補足空缺,即便思想體系不同,也能互相契合協調,這樣才能成就一套完整的思想。
很喜歡傳統中國文學網站上冠鳴的一篇文章─「儒道契缺,還完一圓」,說得真有道理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