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所謂「道家型人格」——[莊子與你]76
……仲尼曰:「丘也嘗使於楚矣,適見㹠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御,不爪翦,不穿耳;娶妻者止於外,不得復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德充符〉第四段)
前文莊子借魯哀公之口,描述了一位形貌其醜無比卻生命品質好得讓人心悅誠服的奇人:哀駘它。我們不妨就稱之為「道家型人格」。那麼道家型人格和儒家型人格有什麼不同呢?就在道家型人格專點明或說凸顯生命的內在本質,就是純粹、統整、自由。而儒家型人格則重在從這自由統整的自我生命更往外跨一步去幫助別人的生命也能達到自由純粹統整,即所謂「仁者愛人」、「已欲立而立人」。不過話說回來,若自己的生命不夠純淨,這往外跨一步就會充滿異化變質為自私的風險,於是立功立言反成誇耀自我的工具而不免傷人傷己了。於是人便應該放下這向外的功名追逐,反求諸己,去重新找回自我生命的自由純淨統整,遂凸顯出道家型人格的存在價值,也就是哀駘它為什麼不立功不立言,僅靠生命純淨之德便能讓人心悅誠服的原因所在。
於是孔子回答哀公的疑問説:「我先跟您舉一個我個人的經驗為例來說明罷:我有一次出使到楚國,路上偶然見到一群小豬在剛死去的母豬身上吸食奶水。一會兒才發現媽媽已經死了,才都露出驚懼的神色逃走了。由此可知小豬們(人間的兒女也一樣)愛牠們的母親,不是愛牠的身體,而是愛牠形體內那作為形體主人的心或說生命之所以為生命的本質。所以戰死的士兵下葬時不用正常的棺飾去送行;因受刑被斷腳掌的人也不會再珍惜他的鞋子,原因無非是因為本體已經不存在罷了!所以服侍天子的宮女太監們,不剪指甲,不穿耳洞,就為了要維持形體的完整無缺。男性為僕娶妻之後就只能待在外宮,不能近身服侍天子,就因為他童貞已失。他們僅只是因為保存了形體的完整,尚且能居於較高的地位,何況是能保持精神完整純粹的人呢?就如哀駘它,他能夠不說一句道理,就以不言之教讓人信服;不做一件善事,就以真誠的感召讓人歸附;乃至於願意無條件把國政委託給他,還生怕他不接受。追究原因,不正是因為他的生命精神,常在純粹自由、和諧統整的狀態嗎?在這種狀態中的生命,是一種整體渾然的存在,所以不凸出任何的才能與特質,這就是所謂「才全而德不形」。
「才全而德不形」這種「道家型人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命存在狀態?下回我們還會有更進一步的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