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2 09:59:24曾老師的學生

道是變化萬千的動態平衡——[莊子與你]36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莫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齊物論〉第四段)

 

莊子在反覆說明道與言詭譎相即的關係之後,又到了該為這一大段論說作結語的時候了。首先莊子依然再次提醒:言與道的相即乃是隨大化遷流不斷變換的歷程。我們將這當下相即為一體的「道」,姑且分為道與言二者,其實它們是一體(其分也,成也)。但道才剛與某一言或現象(例如馬)相即為一體,卻轉眼就又分離而轉與其他一言或現象(例如牛)相即了(其成也,毀也)。因此,我們就不要拘泥道與某一言或現象到底是分還是合了罷!用辯證的眼光看,分分合合都無非是道的總體性表現(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但這即言即道,即分即合,生生不息,變化萬千的總體性表現的道,卻只有心靈通透的人能明白(惟達者知通為一),所以他們都不會執著某一有限現象(例如馬,例如有錢有勢,有美貌身材)為永恆價值;而是隨機活用,看眼前有什麼,就通過什麼去呈顯我的人生價值(有錢有有錢的過法,窮也有窮的過法,而都能自在,也無不是道的體現),這就是所謂「為是不用而寓諸庸」(不執每一物的定型之用而將它隨機納入生活中以成其大用)。

在此,事物的功能有了小用(用)與大用(庸)之別。莊子也作了說明,他說庸也是一種事物的功能,只是不指定型的小用(如粉筆用來寫黑板),而是在生活中隨幾活用(如必要時也可用來當飛鏢丟講話的學生,這就叫「通」)。當我們能如此不拘泥地活用萬物,人生就不會被卡住而能自我實現了(這就叫「得」)。當我們隨時都能做到自我實現(適得),那就差不多算是得道了罷(這就叫「幾」)!而歸結來說,也不過就是能隨時順應大化的流行罷了(「因是已」,「是」是指大化流行的道)!而所謂道,不就是指這種順應已達到極度圓熟乃至無跡可求的地步嗎?

莊子隨後感慨一般人不了解道是這麼一種隨機變化的動態和諧,遂常執著某一有限現象為道而辛苦追求,卻不知就道而言,有錢沒錢,是美是醜,其實都是一樣的(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並說了個「朝三暮四」的故事,稱讚養猴子的狙公懂得順應猴子的情緒,將餵食靈活處理(每天餵七顆橡果還是不變,但事情卻辦通了)。而總結為聖人就是能以最高的道(天鈞)為標準,去調和兩端間的差異與對立,以獲致整體和諧的人。這種讓道與言兩端相即而一體呈現,就叫做「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