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2 19:45:51曾老師的學生

養氣的下一階段主題:如何實現愛——[自我是什麼東西]57

當生命的存在創傷與歷史病痛漸漸療愈,生命的存在狀態也就漸漸由負向(傷病)歸零(恢復健康)。而恢復健康的最重要徵象,就是自我重新感受到自由無累、自在逍遙,也就是一種輕鬆感(無累)、舒暢感(自由、逍遙),自我存在感(自在),總而言之,就是「我自由故我在」。

傳統的道家老莊和佛教禪宗,要實證的生命自我、存在境界,無非就是如此。而實證的歷程,也一定是不斷地作病痛(負累、業障、習染)的療愈,只是佛家禪宗更重在以覺醒的心(明心)去作病灶的化除(放下、捨),道家則更重在藉反省病痛的來源(虛偽的仁義道德),以豁醒虛靜的真心罷了!

但當心靈覺醒、病痛療愈、生命恢復健康之後,人生還有什麼課題要去面對完成呢?這便進入生命修養或養氣的一個新領域,就是以明覺的心,湧現愛人的本性本願,而且要求自己善用身體形軀的種種才能去將這愛人之願在生活中加以實現。

原來自由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理想,健康只是自我實現的初步基礎;從自由更進一步去實現愛人的本性、人我一體的理想,才是生命存在的最充分證明。這時,不止是「我自由故我在」,而更是「我愛故我在」。

在這裏,我們應該先釐清自由與愛(或主體性與道德性、自我與人我合一、道德生活的內在本質與外在理想)的互相關係。簡言之,自由是愛的基礎(不基於自由就無法去愛),但愛才是自由的充分實現(不能體驗人我合一的充實滿足與相愛的美好滋味,自由只是一種空虛蒼白的假相)。或說:主體性(心靈)是道德性的動力根源(孟子稱為「義內」,即價值根源在內不在外),但道德性才是主體性的真實內容與職分(所以孔子說「仁者愛人」,不愛人就不算仁者)。

總而言之,自由與愛其實在概念上是互相規定的一體兩面,在道德生活上是互為因果、迴環相生的辯證發展。所以我們在談論過如何藉病痛的療愈以恢復生命健康與主體自由之後,還要進一步談論如何才能完成愛人或人我合一的理想,所謂「養氣之道」才算完備。

換言之,生命已經從負向歸零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從零往正向提昇,以企及正無限大的道德理想。

如果負無限大象徵的是黑暗苦痛的地獄,正無限大就是象徵光明悅樂的天堂。人生不就是在地獄與天堂之間,不斷作遠離地獄、企及天堂的努力的嗎?

而在地獄與天堂之間,有一處既無病痛也尚未有價值實現的緩衝之地,就是清靜無為、逍遙自在的主體自由境界。也就是非正非負的零點,道家、禪宗稱之為虛靜、清淨、空、無、自在、逍遙,但若就整體人生而言,則零仍只是一個暫時休憩的假期而不當久留,等我們病體已愈,精神養足,仍是該銷假上班,去創造人生理當擁有的存在意義才是。而這就是養氣的下一階段主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