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1 17:06:01NONAME

學習理債 理財教育第一課

學習理債 理財教育第一課
人間福報 2005/10/25 作者:鄭佑璋


前幾年,外資積極追捧發卡量最高的銀行業者,投資因素則看在「消費金融」帶來的龐大收益,今年初外資報告指出,「消費金融」比例高的銀行有呆帳擴大的風險,建議投資者調降水位,導致幾家銀行的股價,與外資持股成正比的下鐵。當初「喬治先生」與「瑪莉小姐」成為台灣合法「高利貸」的先趨,引起銀行爭相仿效,而且誰發的現金卡多,誰就是銀行的金雞母,更是投資者的追逐對象,為何短短的四、五年又吹起泡沫風?

這是金管會發現「消費性借貸」的道德風險,為整飭金融歪風而進行預防措施?或是外資早就「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當起唱衰「消費金融」的烏鴉?亦或是銀行業者發現國人的償債能力與薪資所得,無法和消費能力成正比,進行雨天收傘?其實,這些現在進行式,在過去式階段沒法引起媒體報導及民眾注意,至於未來式,恐怕人民必須吞下苦果。

媒體的報導,總在有人因現金卡借貸過度而自殺,或是因把卡刷爆引發精神疾病甚至下海援交時,不論「消費金融」或「消費性借貸」都被貼上負面標籤。當台灣信用貸款餘額從去年七月的八千億元,到如今的一點四兆元,而過去五年的國民所得每人增加不到一萬五千元,但個人消費性債務卻增加四萬元,其中消費性貸款增加三倍,信用卡債務成長兩倍,因此有人打趣的說,如今的沒有過去的百分之十八優惠存款利息,卻有卡債的百分之十八循環利息。

然而輿論往往將借貸的消費行為,與銀行的營利行為視為道德問題,主管機關只好順應民意,將經濟的借貸消費問題採行政手段解決,但是一刀切的手段真的能解決日益嚴重的民眾個人負債問題嗎?答案是,只要是人就有欲望,而資源不能滿足欲望時,人就會設法解決欲望帶來的問題,這裡所謂的「欲望」,係指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衣食無虞)、「尊重」(奢華享受)的種種需求。
當吾人以宗教式的「禁欲」要求大家不要刷卡消費,是否想過消費行為的背後,並非只有廠商的促銷手段,而是在消費行為帶來的社會食物鏈關係,簡言之,如果我今天使用信用卡分期付款買了家電,從家電行、銀行、工廠等各行業的從業人員,或多或少都會雨露均霑,一但將消費食物鏈截斷,分期消費行為減少,各行業從業人員除了被裁員就是借貸維生,台灣的經濟將會因此逐漸衰退,這是顯而易見的未來。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推崇分期付款的制度,刺激消費與生產而後創造就業機會,不斷循環造就經濟成長,但分期制度卻會使少數人毫無節制地擴張信用,當無力負擔債務又頓失經濟來源,社會問題因此叢生。金管會的「限制信用卡張數」、「現金卡門檻提高」、「取消分期信用卡消費」措施,可以從表面遏止全民卡債黑洞,及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但除了會造成消費食物鏈萎縮使經濟衰退,對已經失去經濟來源,只能以現金卡借貸維生的人而言,無異是逼他們走入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的絕路。

銀行原本就要獲利,而各行業原本也要刺激消費,這都是資本社會的合理行為,如果道德真能救贖資本主義,進而解決奢華消費行為,千夫所指的銀行早該幡然悔悟。民眾選擇往奢華陷阱裡跳,勇於擔任名牌貨蒐藏家,進行過度負荷的不必要消費,堅信「輕輕的刷,慢慢的還」是唯一真理,以致精神壓力導致「我消費故我在」病態式行為,則是個人自制力出了問題。

在消費借貸增加的現在進行式背後,應要檢討的究竟是個人消費過度導致信用擴張,引起卡債風暴,或是社會痛苦指數過高,導致借貸度日的施政問題,甚至是綜合產生的混和效應,唯有進一步釐清,才能針對結構改變的社會現象對症下藥,在此之前,理債認知教育及自我理債能力的評估,應該是現今學校、社會中理財教育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