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識與第七末那識
/慧深法師講解
妄想是第六意識作用,也就是分別心。分別好的壞的,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這是貴重的,那是輕賤的。有了分別心,以不正確的智慧去判斷、去做,當然就會造業,佛性就被掩蓋住了。
照相機是由鏡頭和箱子的組合,加上底片就能把外在景緻照出來。沒有實際研究的人很難了解它的道理,而佛有般若智就能真實了解。鹽為什麼是鹹的?糖為什麼是甜的?我們只知道想吃甜的就加糖,想吃鹹的就加鹽,卻不能了解造成這個後果的原因。
妄想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這第六意識不是智慧,所以分別心不是實相的,是人的錯覺。小時候老師常問我們:一斤棉花和一斤金子哪一個重?我們的意識中都知道棉花比金子輕,一斤棉花體積龐大,一斤金子只有一小塊,就誤以為棉花比較重,這就是分別心,是妄想心所分別的,並不真實。
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都會起執著心。執著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是由第六識所分別而產生的一種見解,這見解不一定是對的,但是我們都會固執執取。例如食衣住行是我們日常所需,如果固執於某一種食物一定要蒸比較好吃,有人執著用炸的好吃,或者生吃,各人都執著自己的見解,彼此不願意相互遷就,爭執就連綿不絕,煩惱就因此產生。比如媳婦的煮法和婆婆不同,又不聽婆婆的教導,說那是她在娘家就習慣的煮法,不能改變,於是婆媳問題就發生了。
以算術為例,對於一個較笨的人,你告訴他每人得四元,五個人共得多少元?他一定要將錢找開成一元一元的零錢,然後給每個人四元,分給五個人,然後將所有的錢收回來統計,才能得到共得二十元的答案。另外一個人嫌這麼做太麻煩,他用心算馬上得到二十元的這個答案。其實這兩個人的作法都沒錯,笨人的方法雖然麻煩些,但也許五分鐘十分鐘就算好了,如果你堅持要他用心算,可能一兩個小時他還弄不清楚,他學不好,就是因為我們的執著,造成他學習不圓滿。
又如母親疼兒子,奶奶疼孫子,養育小孩時兩代的見解卻不一樣,婆婆說:「我又不是沒養過小孩,我把兒子養這麼大給你當丈夫,你不過才剛剛生了一個小孩,為什麼不聽我的話養育呢?」媳婦也說:「妳用的是老方法,現在醫學發達,書上說應該這麼養育,醫生也是這麼說的。兒子是我生的,應該用我的新方法。」婆媳都有各執己見,處不來了。假如婆婆能想開一些,時代不同,養育幼兒的方法也在改變,就讓年輕的父母試試他們的新方法,如果不行,再試自己的老方法也不遲。做媳婦的也可以想想,婆婆養過好幾個兒子,不妨聽聽她的方法,如果真的不好再用新方法。這麼一來,婆媳之間的關係就很和諧了。
一般人的我見都很重,事實上這些見解又不一定完全正確。學佛的人也有我執很重的,有些人就主張某些時候不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某些時候不能念往生咒,某些時候又不能念什麼經,這些觀念正確嗎?不正確,但是只要你執著,當你看到別人在不該念的時候念了,你就會批評他們,我執心沒去除,結果生出很多煩惱。
曾經有一個學佛卻沒正確信解的人,聽信自稱學佛很久的人說:「妳最近運氣不好,先生住院,妳最好不要去看他,否則會被沖剋到。」她在丈夫重病期間沒盡到妻子的責任,沒去照顧先生。有一個女性的朋友常常去看她丈夫,丈夫出院後就常常和那女性朋友在一起,夫妻感情變壞了。不能探病的禁忌合情理嗎?對嗎?夫妻本是同林鳥,患難與共才對,再怎樣也應該照顧對方。夫妻間任何一方有不對的見解,都會發生許多誤會,這都是我見作祟。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衣服是布做的,有些布是毛料,有些棉紗,有些是化學纖維,有些麻紗,質料眾多。如果說布就是布,這就是沒有深入觀察,所以不能實實在在了解布的真相。有觀照般若,就像用燈去探照去觀察,就能看得清清楚楚,這才能將第六識分別心和第七識我見轉換,甚至第八識及前面眼耳鼻舌身等五識都轉變成智慧,沒有妄想執著,則無師智和自然智馬上現前。
上一篇:六度與般若
下一篇:第一義諦、真諦與俗諦
由於錯誤的認知
導致錯誤的判斷
造成遺憾的結果
眾生總是 "認妄成真"
真是值得反思
互勉之
感恩~~紅塵佛子~ 2012-05-16 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