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4 09:32:52可愛啾啾

適當的壓力有益身心健康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wen2050

正確地面對壓力─ 從自己的能力以及環境可提供之社會資源,想出新的應對策略去適應。

適當的壓力有益身心健康

◎蔡尚穎

  精神醫學上對於「壓力(stress)」的定義可以分為:「生理層面」包括冷、熱、餓、痛等;「心理層面」則指自身的能力無法解決眼前的生活事件,又稱為心理社會困擾(psychosocial problem)。每年夏季由於時處國內學校升學考試與畢業季節,很多人都面臨新學校或新學期,或者新踏入社會,或者轉調新部門有新同事與主管,想必也有很多人要面臨新的壓力,接受自己不滿意的環境與工作,加上氣候酷熱令人不適,這種種令人無力獨自克服的事都是壓力的來源。

壓力與挫折忍受度

  大多數人認為壓力是不好的,且普遍存在「減輕壓力」是必然的需要。大部分父母傾向於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竭盡能力減少小孩的壓力,久而久之,新一代漸漸沒有機會去提升承受壓力的能耐,也降低了所謂的「挫折忍受度」。所以成長過程中面臨適度壓力的經驗越多,就好的方面而言,挫折忍受度也會相對提高。

如何自覺有生理上的壓力反應?

  生理上與面對壓力最主要的機制為內分泌、自律神經與免疫三大系統。

  精神上承受壓力後,透過腦部的變化會改變內分泌、自律神經與免疫系統的協調,所以「心理會影響生理」便肇因於此。長期無法紓解的壓力反應,往往造成所謂「自律神經失調」,包含:生理上出現心悸、胸悶、腸胃不適、手抖、頻尿、肌肉痠痛、月經不規則;精神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多夢、入睡困難及食慾下降等;對於中年以上已有慢性疾病者,自律神經、免疫或內分泌的失調,甚至會進一步惡化原先的生理疾病。

適度壓力提升生理機能與應變能力

  反之,就醫學的角度而言,適當的生理或心理層面的壓力,可以促進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的機能,反而有助於提升身心狀態。一般而言,壓力初期,生理機能會亢奮以應付外在的改變,例如:突發災變時,常有人展現比平常更驚人的體力、勇氣或毅力;或普遍存於動物界的是飢餓狀態反而促進狩獵能力,都是顯著的例子。就心理學的觀點而言,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亦即面臨新的變局,會讓人學會新的防禦機制以及應變能力。其實壓力事件或挫折本身可以說是累積人生智慧的絕佳機會,因此遭逢壓力時,最重要的是要想出因應之道,而非逃離或完全結束壓力源。

如何面對壓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與發掘社會的支持系統

  對於有些人會擔心承受不了壓力或覺得近乎崩潰,當然生活事件的嚴重度對每個人的影響不一,但通常而言「個人的能力」與「社會支持系統」可「中和」壓力;以社會新鮮人而言,當有經濟壓力時,若個人更努力賺錢或存錢(提升個人能力),或者有親友願意紓困(找到社會支持系統),則可排解此經濟壓力。另舉學生為例:有學業考試壓力,增加讀書時間(提升個人能力)與有人可以協助解答困難題目(發掘社會支持系統),都可以適度解決壓力。因此在成長過程產生挫折或遭遇困境,應視為一種身心健康的苦口良藥,只要不去逃避或輕易放棄,其實痛苦的過程往往成為以後面對更大挑戰的本錢。

  因此,正確地面對壓力,是從自己的能力,以及環境可提供之社會資源,想出新的應對策略去適應。真正需要前往精神科就醫的時機,只是當這種經歷壓力的過程太長或者太強烈,以致於明顯導致睡眠障礙、心智能力下降、身體不適、明顯無法維持既有社會功能與人際關係時,才有必要藉助短期藥物或接受精神醫學的自我放鬆訓練來克服。然而即使如此,不論壓力大小,我們身為心理衛生的工作者都希望面臨挫折壓力的人,不要「白白的痛苦」,務必想想這樣的痛苦可以得到何種的代價;我想至少你熬過痛苦的經驗,可以讓下一個和你一樣的人,知道這個壓力是可以克服的。

(作者現任臺北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教授)

※引自:清流月刊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