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雲起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傳說中的因陀羅網,以珠玉交絡為網線,珠珠明澈,互相映照現影,影復現影,重重無盡。學問之道亦當如是,每一種學說,每一種體悟,都彼此交參,互涉互入而無罣礙,故而境界無窮。
屈指流年偷換,認識振家先生,倏忽竟已將近二十年。看著他在物理、戲曲、音樂、醫學間,往復出入,對各項專業全力以赴,治學勤懇,卻又充滿創發與想像力,涵蘊漸深,而論述益篤。以振家先生的治學經歷觀之,確乎是從事跨界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我素來喜讀振家先生文章,不論學術論文,或閒筆雜文,在在處處靈光閃動,可以引起許多面向的聯想。而振家先生自云本書緣起,是在一場有關「聲帶疾病與大腦疾病的劇場表現」的演講時,有了初步的構想。那正是我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課堂上,和學生討論發音與演唱的問題後,特別邀請對此論題頗有研究的振家先生來做的演講。如今細讀其《另類閱聽》書稿,感受尤深,期待早日印刷出版,讓更多人分享書中黠識慧心。
本書從「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兩端切入,討論表演藝術。作為書中主要討論對象的各項表演藝術,是我素來喜愛、關心和研究的重點。在此不擬重述書中內容,而是拈出我覺得深具意味的點,略述一二。
在大腦疾病方面,本書的論述主要分成三大重點。
其一,是藝術家的疾病,以及疾病對作品的影響。包括創作者(如白遼士等),和表演者(如尼金斯基等)。其二,是劇中人物的疾病,包括裝病。劇中「病人」,如貝爾格(Alban Berg, 1885–1935)的歌劇《伍采克》(Wozzeck),中,因追求知識,終至躁狂偏執的醫生,及為賺錢養家,充當醫學實驗品,竟而瘋癲殺妻的伍采克;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的經典劇作《欲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有嚴重幻聽與幻視的精神分裂症狀女主角白蘭琪;京劇《乾坤福壽鏡》中《失子驚瘋》一折的胡氏。裝病的如京劇《宇宙鋒》不願嫁給秦二世,兩度裝瘋的的趙豔容;湘劇《馬陵道》躲避師弟龐涓追殺,遂而裝瘋的孫臏。不論真病還是假病,演出時除了化妝、服裝的配合改變,更發展出不同甚或違背「正常」表演的方式,以特殊、扭曲,以及跨越戲曲行當程式的表演來呈現。這個部份振家先生分析得非常精彩,他指出,如《伍采克》裡,貝爾格在音樂上設計了由帕薩卡里亞(passacaglia)主題及其21個變奏來表現,艱深、學究式的帕薩卡里亞舞曲與十二音列技法的音樂形式,使得瘋癲場景的效果相當驚人。而傾向寫實表演的舞台劇或電影,演員常為了融入角色,演出劇中人物的病變,導致自己也陷入精神疾病的危機,心力交瘁。至於戲曲,則藉由劇場約定的破壞、戲曲程式的錯置,傳達出一種違反邏輯的效果。如《馬陵道》的孫臏,以老生造型融合丑角神態來詮釋他的率真性格及裝瘋的段落。《宇宙鋒》除了利用眼神、水袖、步伐,造成緊張感和疏離性,在唱腔也採取了「扭曲」的方式,作者特別拈出「反管」唱腔的使用,並加申論,展現他對音樂與戲曲雙方面的造詣。所謂「反管」唱腔,是藉著指法的改變,將胡琴空弦的首調唱名移動了四度音程,在原來的板式上變化旋律,通常只固定用在悲痛絕望、鬼魂托夢,以及瘋癲狀態之中,也就作者強調的,反管唱腔,乃是用來象徵異常的精神狀態。其三,則是作者根據劇中人物行為,「診斷」出劇中人物的疾病。這種「以假當真的診斷與另類詮釋」,想必是作者極為關心的和有興趣的,於是一再「重訪藝術經典」,指出如京劇《托兆碰碑》楊繼業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簡稱重鬱症)、崑曲《牡丹亭》杜麗娘的躁鬱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和戲曲中(如台灣亂彈戲《蟠桃會》)孫悟空的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這些診斷與詮釋,自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還是要非常「謹慎」。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名劇《馬克白》(Macbeth)中馬克白夫人不斷洗手的強迫症,之所以被中外學者或一般讀者接受,是因其指涉非常明確,而其他的「診斷」若有疑義,即使可以「自圓其說」,在情理上,則未必人人服氣。曾聽振家先生幾度談到,有關杜麗娘躁鬱症的說法,似乎引起一些人(戲劇學者或喜歡杜麗娘的閱聽大眾)的不以為然,我個人雖然可以接受振家先生的詮釋,卻也可以理解有些人無法認同的心境;就像關於孫悟空的表演特色,振家先生認為「其靈感可能不是來自猿猴」,而是「可能跟妥瑞式症有關」。其論析或許自我圓足,但我是否完全信服,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於「音聲異常」(voice disorder)部分,再度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戲曲研究者對演員塑造人物時採用的特殊音聲特質、演員自身特殊或病態的嗓音,雖然也都十分注目,納入論述,但通常只能從演唱技巧、風格著墨。振家先生近年治學,兼及醫學的探索,除了理論閱讀,也實際參與實驗,並觀察臨床治療,本書後半論及聲音的幾篇文章,都能從醫學的角度切入,從聲帶的構造、聲音的雜質、某些病態的嗓音特色如假嗓、煙嗓,及角色行當如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的不同用嗓方式,都一一深入解析,可以說為戲曲中異常的聲音型態的研究,開前所未為有之局,是相當珍貴的的角度和成果。我已迫不及待想指定學生閱讀、學習。
此外,有一個純屬我個人關心的議題,〈假嗓、煙嗓子的文化〉一文,提及我最喜愛的指揮家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 1930-2006)在 1975年錄製歌劇《蝙蝠》CD時,決定由假聲男高音歌手Ivan Rebroff(1931-2008)擔任俄羅斯王子一角,這部份的分析相當到位。不過,小克萊巴1986年錄製《蝙蝠》DVD時,則選擇次女高音Brigitte Fassbaender(1939-)演唱俄羅斯王子,Brigitte仍以女聲演唱,並不等於中國戲曲的坤生模仿男性的聲音,這個人物和聲音之間的關係,似乎還可再多談幾句呢。
另類閱聽,雖似微波初起,其間卻有千頃深浪,如果各個專業學門,已反覆深掘,行到水窮處,那麼,我們期待著如因陀羅網、珠影交映的跨界研究再創新局,於是坐看雲起。
2010年秋,序於優曇缽華室
好棒----臺大出版中心的朋友漏看我的email,剛剛終於回信了:
下載「臺大出版中心信用卡簽帳付款資料表」請見 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serv_order.asp
下載 NTU Press Center Credit Card Information Form 請見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english/serv_order.asp
通常海外運費較貴,或許可彙集一起訂購寄送。
感謝大家的幫忙, 剛巧有朋友的朋友下週帶四本來香港; 又感謝那位在臺大出版中心打工的學生提供資訊, 另今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的執事小姐跟我確認下星期也可以有三本跟他們其他訂單順帶一起寄到!
感謝老師! 先筆記備用, 要是我們小組決定圍讀, 我試試去議價
又中文大學出版社昨天告訴我書已經到他們辦公室了 (小姐們人真好!)
只是我的信用卡剛好到期要換, 所以延至下週初才能收到書 (噢, 我好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