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二十四節氣】
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秋分在9月22日或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節氣與農業
「秋分暝日對分」,從此開始晝間漸短,夜間漸長,二期稻作已到抽穗末期,早植稻進入成熟期,「好中秋,好慢稻」,「八月半田頭看」,表示此季節可看出將來水稻收成的豐欠與否。
節氣與漁業
台灣西部海域水溫已降至26度左右,在澎湖北方海域已可以捕獲黑鯧。
鰆魚,一般都在秋分以後始洄游到台灣海峽,因此沿岸海域均可發現鰆魚之到來,如淡水之馬加,鹿港之白腹鰆及澎湖周圍海域之土托鰆等。東北部在本節氣中亦有小卷、旗魚、沙魚、蝦及黑旗魚及赤宗等。
節氣與民俗
中秋之成為節日,除了是在農產收成的時期外,更重要的應有取於月圓的幸福象徵。往昔交通發達,遊子在外歸家不易,為了一家的團聚就須要選定一些節日,藉機團圓。過去中秋有「拜月娘」的習俗,說是太陰娘娘的誕辰,崇祀月神,這是在普遍性拜月娘的習俗外,更具有民間信仰特色的崇拜。
在秋前或後,以前有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現在在中秋日也拜土地公。至今中秋前後在中南部可以看到各處田頭豎立著「土地公拐」,它是用一根竹枝豎立於田頭或中田,上頭繫著土地公金,用以禮謝土地,祈求保佑,這也是古社祭的遺跡。
節氣與諺語
- 秋分天氣白雲多,處處歡聲歌好禾;只怕此日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秋分日天晴占豐年,打雷則占歉收。
- 月半看田頭:此時二期稻作好壞已可以看見。
- 早冬雨:一期稻作要靠春雨灌溉,二期稻作則有賴露水滋潤。
秋節過後,同事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叫中秋節?
google了以後答案是:因為8/15在仲秋的中間故稱之。
呃,我知道我們無聊極了,之後還有人問為何吃月餅,就沒人回應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