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00:28:02袖0

張拓蕪筆下的早茶—讀〈佐茶的魚〉

       我們時下流行「喝下午茶,配蛋糕。」通常茶指茶類或咖排,配西式糕點;而港式飲茶,點心很多,蘿蔔糕、鳯爪、廣東粥等皆是,而台灣老一輩人「呷茶,配花生」。張拓蕪筆下的早茶,是什麼樣風情文化呢?

  張拓蕪〈佐茶的魚〉是篇有有奇幻畫面,也有故鄉的人情味,饒富意味的思鄉的小品名作。

  開頭以眾所皆知丁香魚作聯想,自由自在地談涇縣產琴魚,地點不用歷史或軍事角度,用神仙選此地修行,臨行前感恩灑藥渣,變琴魚的傳說,有奇幻色彩的畫面,足見作者故鄉山明水秀。琴魚是「貢品」,可見珍貴。突然一轉,「佐飯太浪費」,停住。

  接著,點題,佐茶,先寫白雲茶,故鄉的特產,茶色變白,如何是白?有濛濛奇幻色彩。

  沏茶須好水,好水用來孝敬父母,不須要養氣人參或靈芝,這是很質樸的民情風俗。作者祖父打太極拳後,泡茶佐琴魚,吃桂花酥糖。到此為「佐飯太浪費」補上說明,琴魚是配茶的。

  然後作者寫祖父特殊吃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去“箝琴魚;再用祖孫對話,帶出物以稀為貴,還有當地人情風俗,對自然資源的概念,不能捕太多,「一次捕魚抓十多尾,產量少,難買,所以珍貴。」

  接下來,作者開始寫對祖父的懷念。祖父在當時是有聲望智慧的長者,應是有求必應、樂善好施、急公近義之類的。鄉民回饋,琴魚有錢未必買得到(珍貴),就送桂花酥糖、雪花片、蜜棗和綠豆糕等四色禮;多到作者忘記送什麼?足見鄉民對祖父恩澤,報恩的淳樸價值觀。

  這裏補充,早茶佐點心,這裏提及都是乾的點心。像廣式飲茶點心分為乾、濕二種,濕的如燒賣、腸粉等,比較適合商業頻繁的廣東。涇縣多丘陵地形,濕的點心不合適,於是用乾的點心。

  作者童年與祖父學吃茶,只學會吃酥糖?什麼待人接物都没學到。作者的母親過世,後母叫他當學徒,早早結束那段早茶文化的歲月,但祖父人情練達,談笑風生,事情就調解了,隨著作者遠離家鄉,正如所有少年到台灣的老兵的命運,於是變成回憶,思鄉的情懷。

  如今,作者「心中的古早味」是在臺北衡陽路采芝齋和成都路的老天祿,賣桂花酥糖?而場景不是故鄉,思鄉,只有酥糖尚在,「如今我已好多年不曾“粘牙”了,不知道品質改良了一些沒有?」想念那種粘牙感覺?是故鄉人情風味。

  原來,〈佐茶的魚〉寫魚,寫茶,寫祖父,寫鄉民,寫酥糖,都是饒富意味,黏得化不開的人事物,全是思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