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06 09:25:33玄武堂主

我看十面埋伏(二)

「十面埋伏」讓我眼睛一亮的不只是演員,還有視覺驚喜。之前提過,這是我觀賞此片的一大誘因,其實要從「英雄」說起。「英雄」的視覺饗宴,啟發了我看電影的另一種思考。張藝謀的華美風格,對觀眾來說是很奢侈的感官享受,電影本來也應該有這麼單純的層面,好萊塢特效的日新又新,不也是建立在此考量之上嗎?從這個角度來想,讓我對看電影有更多層次的體驗與感受。

那就回到「十面埋伏」的場景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眩豔色牡丹坊,簇擁出一朵華麗傾國名花;劇情推進之後則是綠竹黃野大風雪,疾奔一名鮮衣少俠。本片在外景上保留「英雄」中大塊色彩的痛快,又在內景服裝上不厭精雕細琢,很符合我對晚唐的氛圍想像——胡風氣魄裡藏著精細藝術的肌理,卻精細到接近糜爛的地步,簡直是一朵開到瀕殘的牡丹,完全是時代末的味道;而且不管是奔放或細膩的畫面,都很調和,比「英雄」圓融許多,並不喧賓奪主。

我覺得美術設計是靜態的視覺呈現,融入背景為佳;而武術是動態的視覺表演,應該要跳出來讓人記憶深刻。這部片讓我至今印象不衰的其中一場表演,是竹林圍陣。武俠片的竹林打鬥,經典在夙昔,誰要再拍,拍爛了甭提,拍好了也很難不落得一句逞強爭臉面的酸話。勇哉張導,不畏人言,硬是要在「英雄」與「十面埋伏」安排竹林戲;結果居然不錯,兩部片還真拍出與「臥虎藏龍」大異其趣的創意。「十面埋伏」的鋪陳巧妙處,在於對比強烈,出人意表:密密麻麻施展不開的竹叢裡,設下需要廣闊方地的行軍陣法,真有那麼點「奇門遁甲」的意思。

除了美術設計與武術設計,還有特效。「十面埋伏」特效甚多,從小妹的衣帶擊鼓,到官賊的互相廝殺,無不精彩。不過既然是講「飛刀門」的故事,主要焦點還是飛刀,其破空而至的鏡頭與橋段恰好都是我最喜歡的特效部分。因為電影裡面那一柄又一柄帶著各種感情——愛,恨,悲,懼——發出的飛刀,讓我對古龍小說「多情劍客無情劍」中,李尋歡那手「小李飛刀,例不虛發」的絕技,有了非常具體的概念!

分項樣樣精良,合起來也頗能互相搭配。片尾劉捕頭與金捕頭的生死拼搏,美術,武打,特效三項交織良佳,是最令我動容的一場打鬥。從燦爛荒野秋光到雪色蒼茫大風雪,從一招一式嚴謹對打到勢如瘋虎狂打亂毆,完整表現出主角情緒的轉折。阿誠說:「他們最後不成招式的亂打,讓我好感動喔!可以感受到那種豁出去了的悲苦。」誠哉斯言啊!我們都震懾於金庸小說中運用的寫法,居然是可以實實在在於銀幕上如此展現的!最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則將視覺留白,把空間完全還給觀眾,我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