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 My friends, my loves
近日看了一部有趣的法國片:Myfriends, my loves (mes amis, mes amours)。
故事很簡單:
兩個好友(甲與乙)在巴黎結束其各自婚姻後,因某些機緣,先後到了倫敦,因此決定帶著子女住在一起(甲有一男、乙有一女),以相互照料。
由於同為男性,且選擇居住地方是倫敦同志區,因而生活上一些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行徑與反應,例如討論家事分工、協議子女照顧、吵架、冷戰等,一些不熟悉他們的人卻總以已婚伴侶形式來看待這關係。
其子女同年,在同一小學就讀,課後常與其他同學聊起老爸們住在一起的事情。
例如:
乙女兒:我們的父親們要住在一起了。
同學一:哇!好酷喔!他們結婚了嗎?
甲兒子:沒有。他們只是好朋友。
同學二:但很多在一起的人都對外宣稱彼此只是好朋友呀!
乙女兒(看看甲兒子):他們應該真地只是好朋友。
甲兒子:應該吧!
同學三:誰煮飯呀?
乙女兒:他父親。
同學四:那妳爸爸負責清理工作囉?
甲兒子:唉!我父親有潔癖,而他爸爸卻大而化之的;所以,清理工作也是我父親包辦。
同學五:咦?人家不是說,男男伴侶間的關係會比較平等嗎?
冷戰
甲兒子:他們還在冷戰,家裡氣氛好僵喔!
同學五:這是每對伴侶都會發生的事情呀!
同學六:我父母說,伴侶吵架,通常是「床頭吵、床尾和」。
乙女兒:但我們的父親沒有睡在一起呀!
同學七:所以呀!
童言童語的解讀,總是令人莞爾。雖然這些解讀方式,某種程度,相當貼近社會對男同性戀者的一些刻板印象,卻總能以一種戲而不謔的方式,化解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此外,這些童言童語對話也以一種不刻意方式傳遞出:「同性伴侶也只是種種伴侶形式中的一種」的訊息。
整部電影就是由這一大推小細節構成。
電影當中當然還有其他角色,例如暗戀甲的花店老闆娘、乙的前妻、乙的新女朋友等。不過,這些不在我想講的事情中,就先略過。然而,也因為這些人物與故事,觀眾才了解到,原來一表人才、英俊瀟灑的甲竟然在離婚後就完全沒有性生活了;反倒是長相不出色的乙除與前妻偶爾有性行為外,與新女友也常共度春宵。「又是一個鬆動刻板印象的點」我心理這般想著。
看完電影,我就在想:如果電影中安排乙是一個同(或雙)性戀者(因社會壓力,所以跟女人結婚,並有了女兒;但在逐漸坦然接受自己身份時,與前妻離婚,而與甲一起居住),那這電影可供鬆動刻板印象的點就應該會更多,也會使這電影開放性的結局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可能吧!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影視娛樂」
上一篇:2008年雪梨法國片影展後記
下一篇:愛的意義【電影觀後感】
查了,台灣果真沒有。
呃啊
這片台灣有沒有出啊?好像看喔!
光點:
因為這是去年才在法國上映的電影,所以我不確定臺灣片商會不會引進這部片子。
不過,我很懷疑,臺灣片商會引這部片子。嗯,也許,只能期待臺灣相關影展引這部片子了。
因為,在澳洲,這電影只有在影展中有播放,但是(目前為止,看起來)不會引進到商業院線機制當中。
這部片子,是個相當輕鬆有趣的小品。看了後心情會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