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8 10:53:33元素使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ver. 8讀後感

頁數:107~116

主題:阿德勒治療導論及主要概念

  「沒有誰跟誰是完全一樣的。」要淺層的理解這件事,非常容易,你只要稍微思考,就能感覺好像懂這個意思,可是要完全領悟,老實說非常困難。我們一直都很習慣用某種向度去分析世間萬物,而我們確實也無法避免這個困境。擁有五感的我們,視有顏色、形狀、大小之分,聽有音調高低、音量大小、和諧與否、音色差異,嗅有五味(或加上第六鮮味),當然,這是認識、接觸世界的方法,我們無法像動漫電影那樣,用所謂的「心眼」來感受一切,就像佛家所說,雖然色即是空,但若無接觸過色受想行識,我們不會理解空是什麼,也無法去理解色空如一的境界。

  我們似乎也可以用那樣的各種向度來了解自己,可是若把那些向度當成一切,則對墜入無間。阿德勒在闡釋的就是這種想法,自卑感來自於某些特定向度上的比較,我們將自某些向度框在自己以及他人身上,藉由比較看見自己的不足及弱小。以我自己而言,曾經歷兩種極端狀況,一是極端追求強悍,希望讓自己若是得以補足;二是忽略一切,試著讓自己毫不在意。相當然爾,這兩種應對方式都全然失敗,我們無法將那些向度看成代表自己的一切,同時亦無法將那些向度與自己分割。

  阿德勒假定,全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目標:追求完美。但巧妙的是,他把這份「完美」送給主觀詮釋,意思是我們都應當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完美」。我們追求完美,然後無法達成,因為完美這個詞本身就不存在。於是我們自卑、自怨,把完美這件事作成其他詮釋,以自己可以達到這一切。這乍聽起來其實是很精神上自我安慰的做法,因為達不到目標,所以將目標降低。但我認為,這才是阿德勒實際的地方。

  這讓我想到一件事。很多人總是喜歡將這樣子的話奉為自己的座右銘,例如「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讓意識超越身體的限制」。我對於這些人的看法,大概是他們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挫折。阿德勒說,我們不可能超越環境一切的限制,我們不可能與社會分割;或者說,我們無法與任何東西分割。若世界上任何事情,只因為你有心你努力就無法阻礙你,就某種程度的意義上來說,不也代表你其實根本不屬於這個世界嗎?

  阿德勒體驗過自卑感,卻將自卑感昇華成尋找自己生命意義的工具。私以為阿德勒學派對人類的假定並非追求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背後,應當是在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而這份意義即在於追求如何在社會與個人的關係上建立平衡:既能滿足社會又能滿足個人。我想這才是阿德勒學派的基底,追求完美只是一種想法而非動力。

  因為認識到完美的不存在,我們得以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