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生命"是一個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哲學,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所思索的主題。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阿爾貝·加繆指出,作為一個存在的人,人類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來說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誕的。
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神佛的觀念、靈魂、來世等。而與科學的聯繫的關係不那麼直接,科學在與之相關的話題上,一般會設置一定的背景與參數來描述與宇宙有關的先驗事實。
一個另類的、以人為本、非宇宙非宗教學的問題是:「我的生命有何意義?」。關於生命目的與意義,一般認為,如果相信它是存在的話,它的價值大小與入世的深淺相一致。
對生命的意義的疑問有很多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我為何於此?」「我在此為何?」
- 「何為生命之源?」
- 「何為生命的本相?」「何為實存的本相?」
- 「何為生命的意義?」
- 「生命有何意義與價值的東西?」
- 「何為生命價值?」
- 「生的理由是什麼?」「我為何而生?」
這些問題,科學理論、哲學、神學、靈修學等都做過形形色色的解答,但並沒有達成共識。因為生命的意義並不單純屬於某個學科,因此任何只從某個學科單層面去分析並給出答案是片面的,但是可以多層面去深刻了解生命的意義所在。
道德自然主義者宣稱倫理科學(science of morality)可以分析此問題。但科學作為一個對實然問題的研究方法,大多數科學哲學家並不認為科學可以對生命的意義提供答案。但科學或許可以提供一些背景資訊,作為探究此問題的出發點。
科學家假設生命的意義是可決定的,透過了解宇宙運作的規則,人類是可能了解生命的意義,但不能解析生命潛在價值所在。科學的價值在於,一方面能夠提供更多的工具與方法使得人類對問題有更深的了解;但另一方面,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人類智慧的演化發展是不同步的,即客觀存在與主觀能動性永遠存在差距。所以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也只有陷進了更深層次的疑問與探尋,如此循環。以下幾種科學學科曾試圖解析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一個大體稱為「恐懼管理理論」的價值系統被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理論宣稱,人類對死亡產生本能的恐懼,它會促使我們對逃離死亡做出心理提醒,從而做出生命價值選擇。
神經科學已經對神經傳遞素運輸,特別是在邊緣系統和獨特的腹側被蓋區等物理實體上已有很多的理論研究,例如激勵、愉悅、動機等。如果相信生命的意義在於爭取最大限度的快樂,這些理論可以給出一個標準式的臨床試驗。
經濟學家則在市場上實踐了何為價值。
社會學則用價值觀、規範、失范等理論概念在社會層級中檢驗價值。
無生源論的精確機制仍是生物學正在研究的主題之一:其中值得注意的理論包括RNA世界學說理論與鐵鎳硫化物世界理論等。在20世紀末,根據對基因選擇理論的研究,生物學家George C. Williams、理察·道金斯、David Haig等人,他們認為DNA的複製與存續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功能。 ……
雖然宇宙大爆炸的模型及理論剛推出的時候滿足了大部分的疑問,其與宗教概念中的創造論之間的相通之處更讓其獲得不少支持,此理論同時也獲得了數個獨立觀察的驗證和支持。然而,當代物理學只能夠描述大爆炸10−43秒之後的宇宙(當時間為零時所對應的溫度為無限);如果想研究大爆炸10−43秒之前的宇宙,便需要量子引力理論的幫助。雖然如此,許多物理學家還是推測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發生過的事情以及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有些物理學家認為大爆炸的發生是出於機緣巧合,當人擇原理放入考慮範圍時也就暗示著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然而,無論宇宙是如何產生的,人類在宇宙中的的命運看上去是被註定的 -即使人類能夠生存這麼長的時間- 當宇宙遇上了大冰凍、大撕裂、大擠壓,生物學上所定義的生命將最終不可持續。如果人類想無限存在下去的話,唯一的辦法似乎只有通過在宇宙級別的規模下來引導能量的流向,以此來改變宇宙的命運。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都曾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思考這個難以解答的問題,其中絕大部分人是在思考「生命有何目的?」這個問題。下列是一小部分較為流行的答案:
- ...賺取財富,爬上社會的上層。
- ...促進人類的進化,或擴大人類的基因組。
- ...促進科技的進步,或主動研發未來人種。
- ...與其他個體或團體進行競爭或合作。
- ...持續的繁殖下一代,讓地球維持仍為一個具有生命跡象的星球。
- ...摧毀對自己做成危害的存在,或學習以非暴力和非對抗的方式生存。
- ...為自己的目標而死亡。
- ...取得及行使權力。
- ...留下存在的痕跡,例如透過寫作或美術作品。
- ...持續的存活於世上,如透過科學方法做到永垂不朽(生命延續)。
- ...以有性繁殖或無性繁殖來製造後代。
- ...保護家庭(或家族)。
- ...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預像,或命運。
- ...尋找自由,不論是肉體上,意義上或精神上。
- ...尋找快樂及保持健壯,體驗歡欣 。
- .....用時間換取金錢,人脈 。
- .....自我完善 。
- ...使自己不再對任何事感到疑惑,或對任何事都感好奇。
- ...增進對世界的理解。
- ...探索所屬區域外的事物。
- ...學習別人的長處,從他人的短處裏吸取教訓(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尋找真理,知識,覺悟,或智慧。
- ...尋找"生命的意義"。
- ...了解創造主。
- ...與自然理境達到超感官的聯繫。
- ...到達覺悟和內在平靜的境界。
- ...在淨土裏得到重生。
- ...成為神,或類似的存在。
- ...去行好事。
- ...透過體驗一切事物來擴張自己的內在。
- ...憐憫世人。
- ...愛人,被愛。
- ...生存在一個獨善其中,無法自我傷害,也不能傷害別人的境界。
- ...尋找正義和自由。
- ...成為天堂與地獄之問的連結。
- ...為信仰而死亡,進而成為殉道者。
- ...愛人如己,與自然環境取得協調。
- ...簡化自己存在的方式。
- ...保持人類的生存,可說是保護存在的環境。
- ...在死後可到達天堂。
- ...尋找道德的真義。
- ...服務別人,行有益他人的事。
- ...理解並實行"神的意旨"。
- ...去到達神佛的國度。
- ...否定某個或所有的神聖事物的存在。
- ...尋找真愛。
- ...達到自己的極限。
- ...無私地貢獻自己於團體。
- ...為自己的存在尋找理由。
- ...享受存在的感覺。
- ...盡情行樂。
- ...參與宇宙中不可避的變化。
- ...破壞傳統的規條。
- ...只不過是宇宙生命中的一件事件(不論該事件是偶然地或必然地發生,這個理論仍在被哲學家們爭論著)。
- ...與其他個體(不論生命與否)取得聯繫,或成為一體。
- ...解決生命裏遇到的所有問題,或嘗試不使它們影響自己的存在方式,或被問題所纏繞。
- ...尋找美。
- ...根本沒有什麼生命的意義,對不同的個體而言,"生命的意義為何?"的答案取決於他們想如何回答。.
- ...「生命的意義為何?」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去回答「生命的意義為何?」這個問題。
- ...為了情感:愛情,親情,手足情,友情,寵物情。
- ...為了爬高:名譽,權力,地位,成就,政黨,商圈,黑道,名流 。
- ...為了生活:賺錢養家活口,付保險,繳貸款,水電瓦斯維修和稅金,孩子配偶和父母,食衣住行。
- ...為了享樂:性愛,美食,菸酒,名車,名牌,名人,名氣,流行。
- ...為了知識:天文地理,理化生物,數學科學,歷史藝術,文學哲學,社會科學,文藝創作、人際關係。
- ...為了活動:瑜伽暖身,無氧有氧,陸上水上武術搏擊等運動,團體生活或是去幫助人。
- ...為了悠閒:在一個悠閒地時候,抱著寵物看書。和幾個朋友或打牌,或夜唱或難過或抱怨。或一個人種種植物,聽聽音樂,散散步,逛逛網,發發呆,睡睡覺。
- ...為了虛幻:妄想,幻想,夢境,電視劇,電影,小說,卡漫;各式各樣的電玩,各式各樣的故事,各式各樣的虛擬世界...
- ...為了以上以及其他的目標:救人以及愛人,成功以及失敗,信仰還有宗教,記憶還有未來,大學然後職位,保家衛國,提倡思維文化,發起人權運動。
- ...上方所有答案的綜合。
- ...好好生存直到死亡(根本沒有任何團體或神聖的目地)。
- ...只是一連串事件的集合。
- ...只是一件單一事件。
- ...應見證時間的運轉。
- ...生命只是一個周期。
- ...根本沒有"意義"這回事(虛無主義)。
- ...誰在乎?
神秘主義的觀點根據言論家的描述有很大不同。總體而言,主要認為生命是一種發生,一種伸展。學習「人生的成功」不衹是擁有所需的金錢,舒適的生活,還包括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愉快。世界上是有一些東西是金錢、名利收買不到的,永駕於金錢名利之上,那就是人格健康的成長、親情和心靈上的快樂,誰也不可取締,那該是「生命的成就」。
任何人都會變老,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長大。先學會做人,就識學會做事:對人真誠、認真做事,寬人嚴已地處事。
達到平衡兩種「雙嬴」之前,何妨不採用「知識的良心」去判斷,努力奮鬥中就不要太計較得失了,不要輕言棄餒,不彷思考「吃虧就是討便宜」的哲學;當「吃虧」中積累了許多失敗的教訓,從學習教訓中得到資源就是「經驗」;走錯失敗的路經驗多了,邁向「生命的成就」的出路還遠嗎?
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像是某人很漂亮啦,工作能力很強啦,人緣很好啦,但我們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及自己的價值。這也許是一種傳統教育下過度謙虛的表現,因為要嚴以律己,所以對自己的要求與批評就很多,期望也就過高,常常造成否定自己的心態;認為自己很多地方都不夠好,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卑感,失去了自信心,認為自己的存在沒什麼價值,因而活得非常消沉,甚至厭世。
下一篇:黑白集--禪悟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