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6 18:00:14黑與白

黑白集--古刹潛龍--香嚴寺(續)

     

皇帝當和尚,自然具有戲劇性。從秦始皇到宣統帝,中國皇帝有270多位,其中有兩個著名的皇帝和尚,一是朱元璋,一是蕭衍。

 

朱元璋得天下後,大談自己“龍潛”皇覺寺。他不能證其實,我們也沒法證其偽。不過細想,老朱在“革命已經成功”後說的話,是夢話加神話加自我美化,老朱的圖騰老朱的時代,老朱撒的謊,他自己明白。

 

蕭衍名號梁武帝。他堪稱最狂熱的皇帝和尚,曾三次捨身出家,由朝廷出鉅資贖回,有人戲言他是為寺院“融資”。其實,三次捨身,足以證明他真心熱愛和尚職業。他以“佛化治國”,他的時代,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梁武帝還寫過《梁皇懺》,這是為超度他的老婆所制。十卷著作流傳下來,老梁可稱為學者型的和尚。

 

還有兩個皇帝很特別,一是隋文帝楊堅,一是武則天。

 

楊堅生在廟裏,從小由僧尼撫養到十三歲。楊堅稱帝后,大力奉佛,可謂“吃水不忘挖井人”。楊堅是尼姑養大的皇帝,武則天則是佛門中走出的女皇。她在感業寺削髮為尼,這個寺,變成了她的“終南山”,她從這兒走出,一直走到女皇的位置。武則天興佛,佛雕在她的時代達到高峰,龍門石窟是代表,還有人認為盧舍那佛像是武則天本人。80卷《華嚴經》譯本,也是武則天親自作序。

 

離我們最近的皇帝和尚是清順治,據說他深愛的寵妃董鄂氏死後,他萬念俱灰,到五臺山當了和尚,因此,他的陵寢都是空的。順治出家是清初“三大謎案”之一,至今難解。

 

為避禍,李忱“龍潛”香嚴寺,比較以上幾位,知道唐晚期李忱(唐宣宗)曾出家為僧的人就不多了。範文瀾先生《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其人少年裝傻扮癡,躲過殺身之禍。他為韜光養晦,曾製造“墜馬而亡”假相,之後失蹤,算是“死了”。李忱失蹤,其實是躲進了南陽淅川香嚴寺。這一躲就六年,直到時局轉好,他才出來當了皇帝。

 

一座寺院,和一個君掛上了關係,李忱出現在香嚴寺,與慧忠創寺隔了四代住持,間隔七八十年。慧忠可稱香嚴最牛的住持,李忱則是香嚴最牛的和尚。李忱本名李怡,是唐憲宗第十三子,嫡長制度裏,他當皇帝的概率極小。唐憲宗死後,李忱的哥哥李恒登基為唐穆宗,封李忱為光王。李恒登基四年後死,其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敬宗幹了兩年被太監殺掉,擁立李湛弟弟李昂為帝即唐文宗。唐文宗想滅了太監,反被太監打敗。唐文宗認為自己還不如漢獻帝,“鬥不過你,我抑鬱了”而也死了。

 

唐文宗逝前已立哥哥李湛即唐敬宗之子為太子,卻被太監把持,立了文宗五弟穎王李炎柩前繼位,即唐武宗。這段歷史,用二月河的話講:“一段撲朔迷離得出格的歷史。異常的宮廷血腥加天下血腥,千篇一律,每換一個皇帝,都來一場宮廷大廝拼,同時伴隨著天下大廝拼,藩鎮大廝拼。”艱難時世,誰都沒安全感,無論皇帝還是皇族,隨時都可能被殺被廢。李忱是畏懼的,他逃到了香嚴寺。唐武宗死後,仍是太監勢力將李忱立為皇太叔,承繼大統為唐宣宗。

 

唐宣宗為帝時,不僅哥哥李恒做過了皇帝,三侄子也輪流做過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叔叔倒繼侄子的位。他雖是敬、文、武宗之叔,但年紀比敬、文還小一歲,比武宗也就大4歲。或許是早期流落民間吃過苦頭,看過民間的疾苦,唐宣宗在位時,清正賢明,被後世稱為“小太宗”。他統治時期,被叫做“黃金十三年”,唐祚與民眾相對安逸平和。

 

香嚴寺內,皇子月下歎民生-香嚴寺大雄寶殿北邊,有一處很典雅最特別的建築——宣宗皇帝殿,又名望月亭。據碑文記載,它是清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重修,占地面積60平方米,建築設計風格獨具。從外面看,它高閣飛脊似兩層樓,從裏面看,卷棚曲聯實為一層。它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簷硬山卷棚式,上覆灰筒瓦,簷上置三彩斗拱,廳前砌十二級青石踏跺。

 

相傳當年宣宗在香嚴寺出家時,每天晚上望月長歎,祈求上蒼保佑眾生。後人為紀念他,建此亭。望月亭東約6,有一通清雍正時所立的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該碑通高3多,碑首浮雕二龍戲珠,中間篆刻“香嚴不朽”四個字。這通碑刻記載了宣宗出逃香嚴的原因——為避武宗加害。

 

《重修宣宗皇帝殿碑記》記載,李忱的爸爸唐憲宗很喜歡兒子李忱,常贊他敏而好學,寬厚仁慈,有王者風範。不喜歡孫子穎王李炎,批評他傲慢不遜,喜好殺生。穎王對這叔叔,既看不起又敵視,時刻想害他。宮中有同情光王者詐稱光王“墜馬”死,迅速以假棺發喪,使光王逃至香嚴寺,而唐宣宗李忱為何選擇香嚴寺為“庇護所”?

 

蓋因:香嚴寺和皇家關係密切,是兩代國師慧忠的道場,官府不敢驚擾。它的長生田面積有萬頃之多,寺院周邊山林茂密,有風吹草動,便於隱匿轉移。李忱自長安過秦嶺,沿丹江順流而下,可直達香嚴寺,交通便利又能避開人的耳目,沿這條路線能順利逃出。一旦逃出後,南陽長安兩地又相隔千里,香嚴寺又在深山峻嶺中,一般人很少能想到它。

 

望月亭始建于唐智閑禪師。清雍正時,名僧顓愚謐擔任香嚴寺住持,將破敗的上下兩寺修造完畢。當時宣宗殿也成“危房”,只是未來得及修建。有一天,顓愚謐在下寺坐禪入定,忽然看到宣宗殿無故崩倒,且被覆壓在地。第二天,顓愚謐便往上寺視察,是夜宣宗殿果然被大風摧毀,於是複修此殿,並把此事記錄了下來。其中有段話,大意是說:宣宗在寺裏-蔬食飲水,穿破衲,與當皇帝錦衣玉食兩重天。經此變化不為富貴所淫,宣宗做到了。

 

宣宗當皇帝後,還常念“孤雲野鶴”,這是“天下至精者至粹者”才擁有的品格。佛經上道:“應以帝王身得度者,即現帝王身而為說法。”因此天下寺院皆以關夫子為護法,只有香嚴寺,以唐宣宗取而代之。自唐宋到元明清,世世代代都沒改變。“清雍正碑記”記載:“由是天下伽藍,皆以關夫子為護法,唯香嚴寺則以唐宣宗代之護法。”

 

穎王李炎(唐武宗)繼位數年,對光王之死半信半疑,多番探尋後得到資訊—光王有可能躲在香嚴寺。於是,他派心腹直撲寺內,這就誕生了香嚴寺的另一個傳奇—“靈氣寶地”。今日香嚴寺藏經樓西次間西半部,有一塊約8平方米的地方,被黃色綢布圍裹起來,入內是略呈龜殼形的地面,高於別處十釐米,看去無甚稀奇,卻是全寺最神秘的所在。從五臺山來的寺僧岩清師父說:多年來,它不停增高,隔段時間鏟一鏟,又會慢慢增高,藏經樓已被它頂得向東傾斜了。多年來,到寺院朝拜觀光者,都要到寶地駐足,閉目祈願。 

 

唐宣宗“龍潛”此寺時,這裏是一片深谷,並無建築。回到一千多年前,卻說一天夜裏,李忱一合眼就做噩夢,索性起來念佛。三更時分,忽聽寺內有腳步聲,又聽到巡夜僧人驚呼:“有刺客!”李忱翻身下床,自後角門倉惶出逃。月黑風高,他一下子跌進深谷。殺手們舉火把趕來,只見濃霧從穀底彌漫上來,啥也看不見。護寺僧人擁來,殺手四散。智閑禪師來到現場,正想著下到谷底救人時,卻見光王被什麼東西托著徐徐升了上來。眾人定睛一看,目瞪口呆—山谷平了!李忱當即燒香拜佛,即封這塊土地為“靈氣寶地”,併發下大願:

 

                   他日為帝,願做香嚴寺保護神。

 

清乾隆年間重建藏經閣時,將“靈氣寶地”罩在了建築內,成為寺內傳奇。

 

李忱於西元847年回長安登基,開始了他的“後香嚴寺”時代,但他的道德理想,可以說是香嚴智閑禪師幫其打造完成的。李忱承繼大統後,成為晚唐罕見的君,其統治十三年,成為晚唐罕尋的承平之世。在晚唐眾多皇帝中,他聲譽最高。《資治通鑒》評價:“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民愛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歷史學家認為,宣宗的這些特質,與其早年流落民間有關。一個“口銜金湯匙出生”的皇子,在民間的經歷,使其明白了自己應承擔的責任。

 

唐宣宗繼位,對佛教是死裏逃生的大事,可以想像教徒們對他的感戴之心。他聲稱:“佛尚不殺而仁,且來中國久,亦可助以為治!”他繼位後辦的頭件大事便是興佛。他下令:凡“會昌”所廢寺宇全部修復。長安和洛陽除恢復原有寺院外,新增多所寺院,每寺置五十人。天下州郡,也都有所增添。五臺山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劫後仍存的,加以修飾,每寺度五十僧人。

 

之後,他又下詔,京畿及郡、縣,“士庶要建寺宇,村邑勿禁;兼許度僧尼,住持營造”。可見其復興佛教之心之殷切。自他即位以來,“修復廢寺,天下斧斤之聲,不絕於耳”。唐宣宗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及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礎。政治基礎打牢,他才能以自己的意志刷新政治。

 

唐宣宗臨朝,對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閑語,或問裏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複嚴肅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朕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後難以相見!”顯示出其恩威並施,禦下有方。唐宣宗“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後,歷史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由於他的勵精圖治,使得一千多年後,在當時混亂不堪的歷史迷局中,還能有幸瞥見一抹盛唐餘暉。

 

需要指出的是,前皇滅佛,後帝興佛,並非唐代佛教獨具興衰的特點。北魏太武帝滅佛,文成帝即位立即“初複佛法”。北周武帝滅佛禁道,周宣帝即位,很快“初複佛像及天尊像”。後周世宗滅佛,但他執政不到六年,就被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宋太祖提倡拜佛之風,對佛教有效地加以利用。四次滅佛都很快得到了恢復,究其原因,主要是佛教日益中國化,“本牢根大”,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精神力量,也有助於帝王鞏固自己地位。 

 

在香嚴寺附近登山遠眺,丹江如一條碧玉帶懸掛天邊,白帆點點啟人遐思。全寺古木參天、鳥語花香、清流激湍環境極為清幽,在中原地區確屬罕見。清代康熙初年香嚴寺主持宕山禪師曾作詩8首,吟詠香嚴八大景,寫盡了香嚴寺周圍的美景。宋代詩人楊載有《訪香嚴》一詩,對香嚴寺自然和人文環境作了精妙的描述和感悟:

           

            石林求路轉牙生,來訪香嚴大士家。

            雨過門前生薤葉,風行壟上落松花。

            懸崖洞水鳴金磬,激瀾流泉走飛沙。

            欲過山林去城市,久知寂寞勝芳華。

 

比起地處大都通衢鬧市區、業已“修舊如新”,被藻飾得金碧輝煌的那些名刹古寺來,香嚴寺似乎更得“深山藏古寺”的真趣,為悟道參禪的好去處。香嚴寺在深山老林中,遠離塵囂,不無破舊的殿閣、房舍、牆壁、剝落的壁畫、石雕磚雕,二百多通已經漫漶的古碑,一根根開裂的房柱,生著厚厚苔蘚的古樹,隨處皆是被踩碎的麻石路……無一不顯示出那種飽經滄桑的悠悠古意,基本上保存了一座千年古刹的原貌。樸實莊重,充滿神秘感,且保持著真正的原生態,這也許是香嚴寺誘人之處。

 

香嚴寺有三絕,指的是木雕、石雕、磚雕。木雕常用材料為椴木、楊木、桐木等,工藝講究,刀法各異,遍佈於寺內建築上,最為精巧的在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屋簷下額枋上。大雄寶殿木雕,用的是浮雕、淺浮雕、透花雕,又有古代自然顏料彩繪,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依然華貴秀麗。大雄寶殿四周簷下,有46尊柱頭斗拱,每尊分為六個翹頭合為米字形斗拱,四面凸出如盛開花朵。上面用淺浮雕刻著龍頭、鳳尾、祥雲、魚龍等,有強烈的立體感。這樣的木雕斗拱,據文物專家考證,是中原罕見的南方工藝。這也體現了淅川處在南北方交界地,文化相融。

 

香嚴寺石雕多用青石、紅色理石、黃色岩石,主要製作成獅子、柱礎、門墩、門楣、石碑和古塔,雕刻技法大部分用陽刻浮雕、懸雕。內容浩繁,形象逼真。香嚴寺內磚雕主要集中在屋脊和垂脊上,最漂亮的磚雕在韋馱殿、大雄寶殿屋脊上,有二龍戲珠、龍穿牡丹,還有純淨的青蓮荷花和祥雲飛繞等圖案。

 

香嚴寺內外有很多奇異的古樹,它們是寺內活的歷史,一代代寺毀僧散,只有樹一年年長大,以無言的歌唱,為古寺延續生命。寺院山門外,有千年夫妻銀杏樹,它們的樹齡與寺齡相同,有1300餘年。它們相距40,根在地下相連,葉在空中絮語。進寺參拜的夫妻,多愛在夫妻樹下留影。

 

藏經樓院內生長著一棵宋代桂花樹,樹齡800餘年。這棵樹年年花盛,如辛棄疾所描寫: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其清濃兩兼,正是佛教天界才有的仙桂之香。香嚴寺法堂外,還有一棵300多年的紫薇樹,據說此樹能鑒人善惡,凡撓樹顫動,即為好人。按科學解釋,紫薇樹樹幹神經反應敏捷,人觸之都會有反應,與含羞草害羞的道理相同。

 

藏經樓東靜養院西數米處,長著一棵千年古柏樹,二人不能合抱。據寺院老和尚釋湛傑講:這棵柏樹是唐宣宗香嚴寺出家時,他的師父智閑為助他修道所栽。其實,香嚴寺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依然古柏參天,綿延數裏。但當時淅川航運為造客船,伐了香嚴寺許多古柏樹。寺院外竹林邊,還有一棵千年雄性皂角樹,人稱政治資訊樹。此樹,一奇在雄樹掛果,二奇在與大事件偶合。或許是巧合,或許是附會,但從它身上體現出的,是老百姓樸素的萬物有靈哲學觀,是老百姓對自然的敬畏。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香嚴寺自有它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經過近年政府撥鉅款修繕,那在中原地區佛教建築中堪稱罕見的宏大氣勢,擁有坊、殿、閣、樓、亭、塔、壁畫、崖、泉、溪、樹、竹……諸景皆備的特點,保留著較少被現代文明改造的原生態,還有它與幾朝皇帝的特殊關係及籠罩其上的種種神秘傳說和歷史迷霧,還有浩渺無際、美不勝收的丹江美景,以及新造銅大佛和地貌奇特、風光宜人的坐禪谷等景點,加上正在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香嚴寺已經成為豫西南一處景點。

 

今由倉房碼頭直通香嚴寺的水泥公路早已通車,宋崗碼頭和倉房碼頭高規格的現代化大型新碼頭也在規劃設計中,一座位于丹江小三峽南口跨越江面的現代化丹江大橋,也即將動工修建。將來可乘車直達香嚴寺,不在需要費時乘坐汽船過江了。深藏於大山中的香嚴寺和名勝坐禪谷,以其特有的歷史文化芬芳、神秘的禪宗氛圍,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休閒者和探秘者,前去探幽覽勝及參訪。。。

 

                                                  --黑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