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6 12:31:06黑與白

黑白集--香嚴寺

                  

香嚴寺位於中國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西北部的白崖山群中,東臨龍山,西接虎山,北依後嶺,南拱面山,整個地形若蓮花狀,香嚴寺恰居中間。香嚴寺山門,透過巍峨的石牌坊,向東南眺望。山門前的兩扇圓窗,似烔烔雙目,也在眺望。當然,佛的慧眼會穿透山巒,看得更遠……走進蔥郁挺拔的白崖山,便被清風嶺的奇異風光所觸動,這裏竹柏茂盛,翠岫生香,真不愧慧忠國師的落寂之地啊!唐時一位行腳禪僧沿谷而上,在無縫塔前結廬而居,這便是香嚴智閑禪師,雖一念不生,任運而為,就要放棄他孜孜以求的心靈目標了,可一進入如此的靈山聖水,他憂煩的心緒還是稍稍安頓下來。香嚴智閑的頹喪,原於一道久久困擾他的禪宗難題。就是這道過不去的門檻,竟讓他心灰意冷,打算放棄那損神勞形的佛道大業,以一種簡單的行腳僧生活,了卻一生。

 

作為禪宗大師百丈懷海的高德弟子,百丈圓寂之後,他就去大師兄溈山靈佑處繼續學禪。溈山一見年輕的師弟,便說:“聞之你在先師那裏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可光憑這些不行”,我且問你:“父母未生前,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智閑百思不得其解,遍翻所有佛典和大師語錄,也找不出答案,只好再去請教溈山靈佑。溈山靈佑卻說:“如果有什麼東西教你,那也是我的東西,並非你所有。”“師兄也太吝嗇了。”失望中的智閑,一陣傷心,一把火燒掉身邊所有的文字,辭別溈山,一路遊走,這才來到慧忠國師當年出道悟禪的香嚴寺,住了下來。

 

結廬的香嚴智閑,開始了他用力不用心的“農禪”,某天他正埋頭芟草種菜,“偶拋瓦礫,擊竹作聲”,隨著“哐”的一聲,他頓悟了:“哐--”,“空--!”清脆的擊竹之音,讓他忽然覺得瞬間便超越了時空和因果,跨越了物我界限:我與象混然凝為一體,與聲音合而為一,煞時便走進存在的深處,融進宇宙的萬有!我就是聲音,就是翠竹,就是萬事萬物,也就是母腹中的本來面目。原本的世界一切都是“空”啊!禪悟的火花就在石與竹撞擊的一刹那。一次靈與肉的碰撞,讓香嚴智閑一下子透明起來,完成了醍醐灌頂般的人神之交。他焚香沐浴,向著溈山的方向,長跪叩拜:“師兄啊,你對我恩逾父母,如果當初就為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當即吟詠一首悟道偈:

 

       一擊忘所知,不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墜悄然機。

       聲色外威儀,處處無蹤跡。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在智閑看來,一旦達到悟境,就未必死記那些死板的佛學概念。不是進入某種出神入化的狀態,就是經過佛理描寫的各種禪定階段。以自身活潑的動作來顯示進入真空的悟境。

 

              揮鋤墾土調身緩,運水澆蔬養性和,

              播種施肥皆妙用,揀苗除草總降魔。

 

這也就是生活之中要祛除雜念,淡定心靈之妙用。禪宗主張“頓悟成佛”,六祖說“菩薩只向心求”,認為人在行走坐臥一切行動中,都可以領會禪的境界。當一個人心靜下來,剔除私心雜念,就能聽到美妙的聲音,這聲音就是人在淡定寂思中的某種心靈指向禪機。

 

“擊竹頓悟”的智閑,參透玄機的徹悟,為他打開了一條通向彼岸的智慧大門。“母腹觀已”連同他的“香嚴上樹”“香嚴原夢”一樣,成為禪宗史上的著名公案,熠熠輝光。大師圓寂被敕賜“襲燈大師”,宋代著名畫家梁楷的《八高僧圖》,還將其排列第四,宋《高僧傳》亦記其不朽功德。清順治皇帝福臨的贊僧詩:“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香嚴寺的大雄寶殿後那處精美建築精湛絕倫,這是一處聳立於中軸線上的過亭,風格獨特古韻生輝曰之:望月亭、指月處的,也有叫擊竹亭、宣宗殿的。這些名字,總與禪師智閑有關。所謂擊竹亭者,是因為它就是大師擊竹頓悟的地方,當時還是一片竹林,大約後人為紀念大師禪悟的功德,在此建亭,取名擊竹亭。一座讓人步入另一臺階的小小過亭,卻有著宮殿般的雄偉與靈氣,說它宣宗殿,就不能不說唐宣宗皇帝李忱在香嚴寺的一段奇異經歷,清雍正年間香嚴寺《重修唐宣宗殿碑記》,有這麼一段記載:

 

天下精藍皆以關夫子為護法,惟香嚴寺則以唐宣宗代之。此何以稱焉?緣宣宗為光王時,武宗忌之,拘于後苑。中官仇士良料定武宗之將絕其後嗣,知李氏之子孫,舍光王則無可為後代之中興主也。遂詐稱光王墜馬死,因脫身逃去,至香嚴寺智閑禪師會下披剃作沙彌。其機緣語句,俱載行錄。未幾,武宗崩後胤無人,唐室之天下搖搖而糜定矣。由是,太后勒令中外大臣,至香嚴寺迎光王歸,即帝位……

 

李忱避難香嚴寺,在香嚴智閑禪師門下當小沙彌,時達六年。其間武宗李炎曾兩次派兵圍攻香嚴寺,卻都被智閑巧妙地保護起來。這些日子,為使李忱消解憂煩,排遣鬱悶,每當浩月當空,大師便陪侍李忱來到這裏,仰望星天明月,探微佛理禪奧……偏居丹江一偶的香嚴寺,為李忱提供了一個韜光養晦的清靜環境。在一個陽光明媚清風拂面的日子,大師與李忱一同來到林深谷幽,花木蔥翠的坐禪谷,二人一路說經道禪,不由便在玄台瀑布前駐足。目視幽谷湧翠,耳聽瀑聲如雷,禪師忽然靈機一動,便欲試探李忱的志向,他凝視飛瀑,脫口而出:

 

             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

 

李忱也不加思索,當即答曰:

 

             溪間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一吟一答,頗有氣勢,一首《吟瀑》詩,吟出了禪師的高遠智慧,閃射著李忱的鴻鵠之志,一唱一和間,寫下了中國佛教史上的千古佳話。

 

香嚴寺,那紅牆灰瓦所覆蓋的禪宗精神和那充滿靈性的磚木石雕,在行走中去體悟去獲取那份獨特的禪機滋養。在走進歷史縱深的那一刻,對接的是一種久遠的默契,探視的是一種天地間的玄機。香嚴寺內有一塊神奇之土,這是一處隱于藏經樓中的樓中小閣,大約十平米的地方,呈龜背狀凸起。傳說唐武宗派人到香嚴寺追殺李忱時,慌不擇路的李忱在逃避時墜入萬丈深淵。追兵見李忱墜落深不見底的山谷,認定必死無疑,才“鳴金收兵”。追兵走了,寺僧前去尋找李忱,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李忱從深谷中緩緩升起,仿佛有一種神奇力量,托扶著浮升的李忱仔細一看,山谷竟變成了平地。

 

神奇的傳說,更增添了香嚴寺的神秘,與其說是神奇之力救了李忱,倒不如說是香嚴眾僧“護駕”有功。智閑是香嚴寺歷史上唯一以寺院冠名的禪師,李忱之所以兩次躲過追兵,化險為夷,正是因為有了智閑大師的機智和忠勇。時過六年,被迎回京師的李忱,一登大寶便詔命恢復被武宗破壞的天下佛寺,在香嚴寺敕建望月亭。當然也少不了嘉獎有功于國,有功於佛的香嚴寺。這麼說來,香嚴寺望月亭改為宣宗皇帝殿,視宣宗為寺院護法神,也就不足為奇了。

 

香嚴寺古刹禪院,放射出清淨世界的佛光禪輝,在古柏森森晃動搖曳的竹影裏,恍惚間那白髮銀鬚的香嚴智閑禪師,又從一千多年前的歷史拐角處走出來,大師袈裟匜地風韻飄逸,把時光又拉回到歷史深處……這是身處一個能讓人忘卻煩惱、忘卻榮辱的清淨佛境,能讓一個前來叩拜的靈魂,迅速安靜下來,對人生多一份參悟,心靈得到洗禮,靈魂得到升化。

 

從唐宣宗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在寺內避難,剃度為沙彌,而自唐代宗頒旨敕護之日起,香嚴寺便與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寺。唐代之後,香嚴寺曾兩度復興。第一次在明永樂年間,皇帝恩准重建淅川香嚴寺,規模宏大,田產萬頃,唐代「萬頃香嚴寺」美名失而復得,號稱「十方長壽大香嚴禪寺」。這時的香嚴寺,有寺僧500餘人,「為中州諸山之冠」。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香嚴寺再度中興,康熙59年-1720年春天,香嚴寺第58代住持顓愚謐以「香嚴再興」為已任,開始九年重建,上下寺大規模重修。

 

香嚴寺因慧忠國師與香嚴智閒禪師的影響力,奠定了其在佛教界中的地位,歷代高僧輩出。在香嚴寺歷代住持中,共有六世九位臨濟正宗高僧擔當,自1657年延續到1851年,近兩百年時間,香嚴寺成為臨濟正宗的重要道場,在1986年香嚴寺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與白--

 

 

                            雪中香嚴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