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3 12:00:00Ocean

林奕華的舞台劇《三國》(What is Success?):甄嬛時代

林奕華的舞台劇《三國》,竟然讓我想到《甄嬛傳》?

林奕華《三國》

在開場前讀林奕華導演寫的《在『甄嬛時代』上演的〈三國〉》,文中談到他把大家印象中的男人『三國』,全改由女性登場,因為,這是一個『甄嬛』的時代,辦公室是『後宮』,教室是『後宮』,整個人生都是『後宮』;他也說到《三國》有趣,正由於表面上談的是謀略、鬥爭,骨子裡還是關於『欣賞』、『友誼』。

《三國》的戰場和《甄嬛》的後宮一樣講謀略、鬥爭,但是戰場和後宮會有欣賞和友誼嗎?


林奕華的舞台劇《三國》(What is Success?),由曾和彭浩翔合編港片《公主復仇記》,並以《香港式離婚》獲得香港舞台劇最佳劇本的黃詠詩編劇,舞台背景設在歷史課,三位男老師和一群女學生的課堂對話,既爭辯又扮演著三國人物,從序『合久必分』、『桃園結義』到『空城計』、跋『分久必合』,現代人也和三國一樣講謀略、要生存,從古代的『結盟』到現代的『臉書』,質疑結拜和按『讚』,就是朋友的證明嗎?

不穿盔甲穿旗袍,陽剛的《三國》成了女人戲,我不奇怪,畢竟衝著林奕華而來,他若正經八百才奇怪,意外的是『朋友』的探討竟成核心,藉古喻今犀利辛辣,曹操跟關羽說:『請跟我交往』,關羽不選曹操選劉備,只因他『想要一個家』,但靠朋友打天下的劉備卻說:「關羽張飛不是朋友,是兄弟,諸葛亮不是朋友,是愛卿」,那誰才是他的朋友?

誰又跟『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是朋友呢?為什麼每個曹操想和他交朋友的人,都會變成曹操的敵人?還是該跟戲裡的周瑜一樣,不跟能力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朋友,不該是平等的嗎?朋友,應該是自己活得像一灘爛泥時,第一個想起的人吧。

別說戲中的質疑太偏激,正因為想要相信才有思考和質疑,如果不痛不癢,連問都懶得問了,縱然三國推崇的忠勇仁義恕,戲中變成了現代流行的羨慕妒忌恨,但又平又擠的世界應該還期待著一些與眾不同,一些敢於做自己,不然《甄嬛傳》華妃那句:『賤人就是矯情』,怎麼會這麼夯?


看電視劇《甄嬛傳》時想過,後宮裡有真正的朋友嗎?甄嬛和沈眉莊算得上是好朋友,兩人成長背景和性格才華相近,相處起來投契,再加上際遇相似,先後經歷得寵、失寵的波折,更重要的是,她們都愛上一個不該愛的男人,最明白彼此的心情。然而再好的朋友,也會有競爭的情緒,尤其在後宮這樣狹隘的地方,但沈眉莊既不屑安陵容之流的手段,亦真心欣賞甄嬛的才情,成就了她們之間相互扶持的友誼。

人的性格多少會隨著際遇有所改變,即使因為環境、工作、興趣等相同的因素成為朋友,如果不能同步成長,就要用更多的體諒去維繫,朋友,不只靠緣分,也靠彼此用心經營。在戰亂迭起的《三國》,結盟、結拜是為了共同利益和目標,在社群網站盛行的現代,有各種社交工具聯絡朋友,MSN、臉書、噗浪、推特、G+、LINE,加了誰?又關注了誰?哪些人該用哪些工具聯絡?會不會工具越多,區隔也越多?不如一封手寫的書信貼近彼此的心。


在用當代眼光詮釋過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西遊記》後,林奕華2012年的新作《三國》講『人心之變』,剖析三國人物的分分合合,他們和現代人一樣,也想要關注和成功,而結盟結拜的背後,究竟誰是朋友?終結三國的司馬懿,戲中說他不需要別人的認同,有自己成功的藍圖,靠著默默觀察別人笑到最後,卻和曹操一樣孤獨。《三國》的英文劇名是《What is Success?》,女力抬頭的『甄嬛時代』,什麼樣的成功才是自己想追求的?成功的代價一定是孤獨嗎?每個觀眾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我想有朋友可以分享的成功會最快樂。


後記:
曾看過《甄嬛傳》作者流瀲紫在訪談中提到,『甄嬛』這個名字便是取自蔡少芬主演的港劇《洛神》裡,三國時代的兩位女主角『甄』宓、郭『嬛』,不過小說的背景是虛構的大周朝,電視劇則定位在『四爺好忙』的雍正清宮。

當然林奕華創作《三國》與『甄嬛』命名的典故無關,但對我來說,這卻是個有趣的巧合呢!


圖片來源及舞台劇介紹:《非常林奕華》三國 巾幗無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