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2 15:05:14期指贏家

華爾街家訓—必須學會的股市策略

華爾街家訓—必須學會的股市策略

這是在金融市場中。生存和成功必須遵守的規則,隻要不違反這些規則,你遲早會成功。而那些失敗的人,都是違反了其中一條或者幾條。

  (一) 止損,止損,止損: 無論怎麽強調都不過份的規則,即使止損錯了也不怕,怕的是盲目下調止損位和設了止損位卻不執行。技術止損:破了均線或趨勢線或是你的心理線。強制止損:7%-----8%。必須無條件出局,從曆史上看,短期破了8%的票票下場大多不好,你不會爲了一棵歪脖樹放棄整個森林吧?

  (二) 不要急於入市:小行情不值得參與。大行情不容易錯過。這句話的另一種說法是:除非趨勢明顯反轉,否則不要入場。用俺的話說就是:江湖險惡,保本第一啊!俺的意思你的明白?

  (三) 分散風險:有句古話,叫做财不入急門。也就是當你爲明天的行情憂心重重,睡不好覺時,你的風險就太大了,辦法是賣出一部分,直到你能安心爲止!

  (四) 有疑問的時候離場:俺的解釋是,當你不知股市的下一步走向時,你就處於這種境地。唯一安全的就是離開,等自己能看清時再回來。

  (五) 忘掉你的入場價,這句話實在是太好了,當俺無法作到時,俺被套着。當俺忘掉時就割肉出場,開始幾天的卻是後悔啊,萬一要是漲了怎麽辦,但是,10.20的行情告訴俺,忘掉的正是時候。要不然割的就不是肉,而是四肢!所以奉勸那些被套的朋友,學着忘記吧!

  (六) 别頻繁交易,這是對那些不能時時盯盤的初學者說的。交易的越多,犯錯的概率就越大。

  (七) 不要向下攤平。這句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爲很多人都是死在這上面的,包括很多高手和高高手,甚至包括了英國的巴林銀行。俺曾經向下攤平了三次,對了兩次,錯了一次,正確率很高吧,但是,對的兩次賺了3%,而錯的那次虧了14%。所以當你想破産,這是個絕佳的捷徑!不怕死的,沖吧!俺是怕怕!!!

  (八) 别讓利潤變成虧損。這句話的另一個說法是,當股票的走勢和你的判斷出現不符時,先出來再說。别等着好好的利潤成了虧損時再止損。如果是洗盤,大不了再進去,少賺錢總比賠錢好。少賺錢死不了人,賠錢卻經常……

  (九) 别把股價很低當成買入的理由,也别把股價很高當成賣出理由,還是那句話,除非局勢十分明顯,否則不動。

  (十) 定好計劃,嚴格實行,初學者不經過幾次賠到痛的經曆是不會明白的!所以就不多說了!

  (十一) 市場永遠是對的,而你的想法經常會錯,因此,當你發現錯的時候,把面子放放,錢包是第一的,有了錢就有了面子,而沒錢,連裏子都會丢光》

  (十二) 其實俺明白,說也是白說,俺就是個例子,什麽都明白,就是不執行或是執行不徹底,結果呢,咳,十個賠九個是散戶的命,而偏偏那九個都認爲自己是那十分之一裏的。

金融框架論

文/王耀興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柯曼尼(Daniel Kahne-man),將心理學分析溶入經濟理論,研究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決策行為。發現人們的決策和環境有密切關係,提出所謂的框架效應理論(framing effect),其精義在說明人們係依照過去所受訓練、社會規範、接受的訊息等形成判斷標準,構成決策的參考點(reference point)。例如我們對氣溫、聲音、亮光作出感到冷、吵等反應時,係過去所經歷的感覺,這就是參考點,參考點深深影響人們的選擇偏好。

然而參考點很容易受到媒體、資訊數據或情緒、意志等影響而作出修正。進一步產生所謂的從眾心理(conformity)或羊群效應,即人們在社會群聚中,放棄自己意見,轉變原有態度採取和其他人一致的行為。依照柯曼尼的見解及分析,時下無論是財經或政治,對某些議題雙方壁壘分明爭論不休,實不足為奇,因為每個人各自有其參考點所形成的框框,在民主政治下必須透過互相協商尋求共識點。但更重要的是位居要津者,其框架參考點除專業外,更應納入悲天憫人道德情操及為公不循私心態。那麼其框架會像磁鐵一樣,發出頻率吸引周遭人士,將干戈化為玉帛,那才是人民所願,也是先賢所說的風行草偃道理。相對的來看金融面,無論是市場、業者或管理者都存在著不少的框框。

首先映在金融界中的大框架為規模大就是好,因此倡議金融機構合併、減半。可是當你查看14家金控在過去六年來的獲利率、ROA、ROE就知道,大都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傑出。同時根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的2006~2007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排名從第八名倒退至第13名,其中銀行健全度從去年第74名倒退至第100名,幾乎墊底。這個數據警惕我們,參考點除了合併外更應注重銀行競爭力、公司治理體質及整個銀行經營環境的改善。

其次是股票市場的羊群效應。散戶在號子裡交頭接耳,隨著看板的紅、綠起舞,作出追高殺低等不理性投資行為,令人好奇他們的參考點何在?只要看電視股市名嘴分析或聽廣播的工商服務,某個人用極其平板、快速播報某某基金經金管會核淮,投資並不保證最低收益等,存心讓你來不及聽清楚,大概可得知投資人的參考點是建立在資訊不對稱的沙丘上在作調整,其羊群效應結果可想而知。

因應銀行擠兌危機處理的框架,去年某家商業銀行,因為其所屬的集團企業經營不善聲請重整,而被波及引發民眾爭先恐後前往提領存款,媒體也競相報導,產生社會極度不安。回想當時場景,由中央存款保險公司人員手持麥克風信心喊話,從行庫借調來的百億千元大鈔堆在銀行營業廳牆面,但效果不大,銀行營業廳依然萬頭鑽動,加上SNG媒體現場採訪,引起存款戶羊群效應前往提款。短短三天內銀行流動性盡失,最後步向由RTC善後拍賣處理的不歸路。

銀行擠兌從台北十信、彰化四信迄今,重演不知幾回,不僅危機處理模式不變,社會大眾也是慣性的將存款由這家銀行搬往對面別家行庫,真是勞民傷財,可見管理者與社會大眾對擠兌的參考點很相近。

這種銀行擠兌危機處理框架的參考點應作調整。比如在風聞集團企業出問題時,就應聯想其麾下銀行可能會被擠兌,而提早派員在各分行注意存款戶動向,同時不妨將焦慮群眾請到營業廳樓上泡茶喝咖啡,一邊紓緩情緒,告知其權益不受損,同時也讓盡責的SNG媒體記者在一樓營業廳拍不到人群聚集畫面,消除存款者擠兌的羊群效應。

最後我要援引,因製作「色戒」名利雙收的李安大導演曾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有意無意地在打破思考的框框…」。因此其大作不論是斷背山或色戒都打破了國人禁忌,結果卻大受好評。要打破框架並不難,但結果必須是創新、進步。因此框架在大破後要大立之前必須修正調整過去的參考點,不妨匯集學者專家群聚一堂重塑未來遠景,將美好希望的憧憬形成共識化為政策,那才是全民之福。

(作者是財政部訓練所所長、政大EMBA副教授,曾任財政部金融局局長)

【2008-03-17/經濟日報/A4版/金融新聞】

論金融不穩定性

 
論金融不穩定性
文/王耀興

美國聯準會今年接連降息,試圖遏止美國經濟衰退與因應金融市場惡化。同時,國際金融投資家索羅斯也表示,全球面臨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說是金融危機,稍嫌誇大,因為依據國際清算銀行(BIS)金融危機的定義,係指金融體系功能遭受嚴重破壞,銀行倒閉、貨幣貶值等現象。但也不能忽視問題的嚴重性,較貼切說法是目前應屬金融不穩定的狀態。

依據2004年國際貨幣基金所發表的《資本帳自由化和金融部門穩定》專論中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完全穩定的,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暴露在金融工具市場價值的波動當中,因此各種不同的金融事件、危機時有所聞,亦即金融不穩定已經不是有無問題,而是程度多寡及能否承受的考量。

依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Hyman P. Minsky(明斯基)在1982年提出金融不穩定的說法,他認為經濟景氣的循環,是導致金融內在不穩定最主要原因。另一位學者Kaufman(考夫曼)則認為,銀行經營比其他產業更容易受到外界經濟景氣影響而失敗。經濟景氣循環之父朱格拉更早在1862年留下一句名言「蕭條的唯一原因是繁榮」,目前大家所擔心的是要面對無可避免的經濟衰退。

從上述學者的看法,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金融不穩定事實上就是經濟的失衡,它不僅僅是金融體系的失調,往往也是整個總體經濟的失衡現象,根本解決之道要從因應景氣循環的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著手。金融不穩定的現象由來已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對全球51個國家的調查發現,80%金融不穩定危機發生在新興國家,其金融不穩定有70%係源自外匯市場的貨幣危機。次級房貸所引發的金融不穩定,卻有如瘟疫散布各處。

這次全球陷入股市大跌、房地產泡沬化的恐慌中,其導因固然是源之於美國次級房貸,但背後真正的原因,應來自於採取低利率政策因應經濟景氣循環的信用擴張政策。今年初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會上,美國前財長桑莫斯認為,各國央行對房地產泡沬未採因應對策難辭其咎。索羅斯則批評金融市場太自由、信用過度擴張,房市崩潰報應終於來了。七大工業國(G-7)財長會議也指出次級房貸虧損至少達4,000億美元,影響所及,全球經濟蒙上衰退的陰影。

IMF秘書長卡恩針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風險,強調僅憑貨幣政策無法擺脫這次危機。美國除採取大幅降低利率外,布希總統宣布振興經濟措施採取退稅1,680億美元的財政政策,能否奏效有待觀察。因為美國經濟的繁榮建立在政府及一般老百姓的龐大債務基礎上,寬鬆的信用政策,誤導人民舉債消費習慣,美國不僅擁有世界最大信用卡債務,且幾乎有三成的人未曾付清過信用卡債。故降低利率與退稅或許可解燃眉之急,但基本上美國應負起解決CDO的流動性問題,以避免次級房貸繼續發酵。股神巴菲特砸下8,000億美元在市政債券上,獲得市場人士掌聲,正是他認清流動性危機。

美國房市泡沫化所引發的問題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與金融管理深具意義。如古人所說良醫者治未病,當景氣開始上揚,銀行授信條件逐步放鬆時,管理者應密切關注銀行的授信政策和加強信用風險評估與風險定價。同時考慮要求銀行額外增提資本,以因應未來景氣下滑的風險。尤其是國內銀行放款約六成是以不動產為擔保的放款,在次級房貸效應下資產價值的波動難以避免,控管授信集中風險刻不容緩。

(作者是財政部訓練所所長、政大EMBA副教授,曾任財政部金融局局長)

唐太宗的宮中「二房」

 
唐太宗的宮中「二房」
文/陳伯松

史上最大規模的資遣「二房」事件發生在1,300多年前。西元639年,中國西安城(當時叫長安)內一位老太爺,一口氣資遣3,000多位宮中「二房」,宮中「二房」是政府包養的個體戶GSEs(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ies),一時間長安街上鶯鶯燕燕,盡是皇帝的女人。老太爺人稱「天可汗」,他則自稱「唐太宗」。

唐太宗貞觀13年間,皇帝讓3,000多位宮中「二房」從良民營化(privitalization),民營化後的GSE們績效如何已無史可考。不過,當前美國也有GSEs,分別從事助學貸款、農業貸款和房屋貸款業務,在房貸的GSE這支,「二房」最大最有名,也早已民營化多年,卻依然出了問題,引起全球金融市場震盪,並讓本地的金融巨頭不敢否認、央行不敢承認家裡有「二房」問題。

「二房」指房利美(Fannie Mae,創立於1938年,1968年在NYSE上市)和房地美(Freddie Mac,創立於1970年,1989年在NYSE上市),都是民間公司,卻受政府包養(government sponsored),享有特許和許多特權,包括取得成本低於其他民間銀行的資金,從聯邦政府體系供應的資金利息約為市場行情的折半,資本適足率只需1.2%,被豁免對SEC定期申報的義務和免徵州和地方的各種稅負。

不僅如此,「二房」出問題後,財政部馬上提送援救法案給國會,法案中含二要點:一、在未來18個月內,無限貸款給「二房」(先前設有2,200億餘美元上限);二、政府認募「二房」所辦的現金增資。Fed則破例對特定金融機構進行授信和貸款支援,並給予最優惠利率。另外,SEC也馬上發出禁止放空「二房」股票的市場禁令。美國政府對「二房」可說一路挺到底,應了「too big to fail」這句話。

「二房」原始創立的宗旨是羅斯福總統「新政」計畫下(1938),為活絡房貸市場的流動性,並協助民眾購屋貸款而設,如今「二房」的主要業務則集中在收購其他銀行的房貸債權,並予證券化包裝,和對房貸債權的保證等這兩塊業務。讓人納悶的是,「二房」既擁有上述特權優勢的經營條件,為何還出問題?問題到底出在哪,業務面抑或財務面?

《經濟學人》(Economist.com)分析,「二房」問題既出在業務面,也出在財務面。在業務面方面,「二房」本身承辦的房貸業務,都留有容許房價跌三成還不致違約的空間,可是所收購其他銀行的房貸債權品質卻參差不齊,業務上若貪圖高利率,本身就必須冒高風險,無白吃午餐。

在財務面方面的問題有二:一、財務槓桿運作倍數太高,其資本適足率1.2%,每一元自有資本所撐起的業務達80倍以上;二、介入衍生性商品,「二房」除從事5.2兆美元的房貸業務,另涉入2.3兆美元的衍生性商品操作,「二房」資金取得成本低,容易誘發公司內部進行利差交易(carry trade),購買其他銀行品質不良的MBS;「二房」為避險購入的CDSs(信用違約保險),若發行人是實力不佳的銀行,本身即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值得注意的是,「二房」的問題並不是今年或去年的事,禍因是長期累積(可能早自1980年代始),如易經所言的「履霜,堅冰至」,這是全天下金融業都會犯的錯:錯在早期都會用會計技巧予以掩蓋,直到不可收拾。早在2004年,美國國會已經著手調查,「二房」帳上部分房貸債權已經減損,卻製造仍繼續付息的假象,而不打銷資產列報損失。

針對「二房」未來展望,樂觀者認為「二房」能夠渡過危機,直到美國房產市場春天來到,否則「二房倒,美國聯邦政府也倒了」。這種樂觀看法來自7月14日「二房」發行的公司債40億美元銷售一空;7月17日「二房」股價大漲,顯見市場信心的支撐。悲觀者則不排除「二房」被收歸國有,有如「北岩銀行」收歸英政府,但即便如此,「二房」所經手和保證過的業務,應仍可獲得保障。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會計研究月刊社社長)

認清問題及危機的原因

認清問題及危機的原因
文/王耀興

任何一個國家遇到經濟、金融問題或危機時,幾乎毫無例外,都企圖透過政府高層聲明及承諾,以鼓舞人民看好經濟前景維持信心。這種宣示效果,作用相當有限,因為從歷史經驗觀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靠政府的宣示,就能度過危機。要恢復民眾的信心,必須先認清造成問題及危機的原因,以及追究釀成大禍者的責任。有關這一點,墨西哥在80及90年代,歷經二次金融危機的處理方式,就值得借鏡。

墨西哥是一個產油的國家,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輸出,一旦財政入不敷出,就大量舉借外債,但大部分外債係被用來投入股票市場,使股價不斷上升,造成股市泡沫。泡沫在1981年破滅,許多企業倒閉。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均大幅上升,全國經濟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此時,除向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取得救援資金外,最重要的是,墨西哥政府宣布相當強硬的措施,譬如,大幅削減政府支出、加強對金融系統的監督、提高銀行的準備率、取消外資投資比率的規範等。其次,該國度過金融危機最重要的經驗是,先保持關鍵產業部門儘量恢復生產,以維持經濟發展,讓工人能夠找到工作,使國民經濟不致停頓,最後度過金融危機。

再以美國為例。美國自次級房貸問題爆發以來,迄今總共有11家銀行倒閉。在面對這次危機,美國總統布希也親自跳上火線對民眾信心喊話,惟最後還是得靠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政策操作。首先Fed在考量失業率高升、成長緩慢、通貨膨脹問題,決定讓利率按兵不動,其次財政部也採取大量干預金融業的措施,接管房地美、房利美二大房貸巨人,同時挹注大量資金,改組公司高層人士,以免二家公司破產,拖累房貸市場,衝擊金融市場信心。至今雖然問題重重,美國人民並沒有走上街頭,原因就在美國金融當局深知問題的重點,起因於次貸風暴,同時採取明快的措施。

面對台灣目前面臨的股市持續下挫等經濟、金融現象及一般人民的信心不足問題,到底問題起因為何,不妨從索羅斯最近出版《帶你走出金融危機》一書中,所提出反射性作用理論,歸納問題的癥結。

索羅斯的反射性理論,其觀點在於任何人瞭解周遭的經濟金融環境的功能稱為認知功能;企圖要改變周遭的影響,讓改變有利於己,稱之操縱功能。此二種功能互相干擾,產生反射性作用。反射性讓參與者的見解與實際處境間欠缺聯繫。索羅斯曾舉出一個股票市場的例子,人們依照對於未來股價的預期買賣股票,可是這種預期不算是一種知識,在欠缺知識時,就將判斷或偏見帶進決策過程,因此很容易偏離事實。他這段話提示我們,如果決策者對周遭經濟金融認知有所欠缺,然後就根據過去的經驗、本能、情感或其他誤解,所建立的預測,會讓整個事件進行產生更大不確定因素。

索羅斯在書中強調,人們的理解先天上就是不完整的,在理解不完全時,很多事實會被扭曲,被扭曲時就會將不確定因素引入執政者的思考模式中,將產生類似海森堡在量質物理的測不準原理的陷阱當中。因此索羅斯一再強調,目前世界各國的金融危機都可以直接歸因於對金融市場功能的錯誤詮釋。

從墨西哥、美國對問題的認識,與索羅斯反射性理論的重點,來分析國內目前所處的經濟金融情況,我們可釐出一個方向,即首先要認識問題的所在;解決問題不是用個人過去的經驗與認知,以意圖改變現狀。對於認知功能,恐怕要打破一種迷思,即認為開放大陸客來台觀光能帶動經濟成長,基本上還是要靠提振國內投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來解決問題。要改變現況,不能以操之他人的外生變數,如觀光客來台作為操縱功能,應該要有更多的數據以及對經濟金融情勢更深入的瞭解,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方案。

(作者是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所長、政大EMBA副教授、前財政部金融局局長 )

正視世紀最大的金融海嘯

 
文/杜英宗

現在全世界最注目、最關心的莫過於全球金融風暴。這個風暴起源於美國,但已蔓延至全球,甚至造成全球海嘯。執政當局與朝野不僅要正視這風暴,而且要以備戰心態、頭等危機處理的緊急態度來應對。因為,這個金融海嘯會比亞洲金融風暴、SARS、911恐怖事件等更兇猛,影響更廣泛、更深遠。

全美五大投資銀行相繼被收購、破產或變成金融控股公司,但是金融危機尚未解除,金融市場的流通性還是低迷,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金融資產變現仍然困難,因此持續下跌,銀行的資金來源及存款仍然籠罩在金融風暴的陰影之下,取得不易。

有鑑於此,美國財政部認為,與其一一紓困或施救,不如提出一個比較全面性、完整的解救方案。美國財長寶森及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共同提出7,000億美元金融紓困方案,此方案已遭眾院否決,但美國國會終會通過此一案。因為如果不通過此案,對美國及全球的金融市場及經濟影響的後果不堪設想。

此次金融風暴會變成這麼嚴重、複雜,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全球化的結果。全球金融產品互通,美國的次貸相關債券為全球央行、銀行、企業及個人的投資標的,因此變成全球性的風暴,也影響全球的金融及資本市場。美國政府在每一個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不像20年前的房貸風暴(Saving & Loan)只是美國事件。

第二是衍生性產品風行。各項次級房貸及金融機構的各項債權,都經過各國金融機構透過衍生性商品的包裝,化身為各項金融產品。另外,信評機構的信用評等的加持,也讓各項產品已面目全非。到底各個金融公司的曝險部位有多少?到底風險金額是多少?真正的價值是什麼?沒有人有正確的答案。

第三是避險基金的興起。全球已有超過1兆2,000億美元的避險資金,再加上油元及各國的資金都在進行各種套利的交易。尤其是避險基金推波助瀾,使得金融市場的各項交易大幅波動,因此很難從交易本身判斷出真正的變化,因為波動的30%到40%是由做空或做多所造成的,而不是純粹的需求關係。這些原因使得這次的風暴快速形成,也導致金融機構的崩潰。

這次風暴有許多專家認為,對新興國家會有更嚴重的影響,一方面是外資會撤走,將資金取回本國,以應付贖回的壓力;這對新興國家的匯率、資本市場及債信會有很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新興國家全體經濟規模及金融體系較已開發國家更為脆弱,很難禁得起這種前所未有的風暴。再則,全球經濟趨緩或者蕭條,新興國家如以出口為經濟主力,就會受更大的波及。

即使美國國會通過紓困方案,世紀最大的金融風暴仍然會造成極大的創傷,對全球經濟會留下長期的負面影響。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是全球信用的緊縮(Credit crunch)。雖然有7,000億美元的後盾,全球的金融機構都需要節制其信用的擴充,或者尋求增資。而且,金融機構會開始理解,以前過於低估對風險的評價,對於各項授信會更加謹慎,甚至極端的保守。因此很多企業或個人會告貸無門,即使借到錢,借款利息也會很高。如此一來,對於企業及個人的流通性會造成極大的壓力,甚至造成企業或個人貸款違約或周轉不靈。這對整個信貸市場、企業或個人理財都有負面影響。

第二是經濟的萎縮(Economic slowdown)。金融風暴起因之一就是全球經濟遲緩,但由於信用的緊縮,企業無法取得所需的貸款,就無法擴充或會調降低資本支出,個人的消費意願降低,這會減慢經濟成長,使得經濟進入萎縮甚至蕭條的階段。

我國經濟規模小,金融體系的銀行規模小,銀行又超多,加上經濟以出口為導向,仰賴的兩個進口國家—美國與中國,經濟皆會遲緩下來,將影響台灣的出口甚劇。政府宜於此時對各項市場活動進行干預,以免形勢更加惡化。同時,也應不惜大量舉債,以擴大公共建設,在全球低迷之際,埋首建設台灣。

(作者是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董事長)

賴鼎銘 細說北斗七星投資學

 
賴鼎銘 細說北斗七星投資學
文/黃俊苔

大學校長與投資理財能有怎樣的連結?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細想他的財富軌跡,是直到從美國拿完博士學位,回台灣從事教職後才開始儲蓄,隨著薪資增加,部分配置於共同基金投資,部分用於償還房貸,幾次誤打誤撞成功的房地產買賣,讓他在財富上獲益。

拿到圖書資訊博士學位的賴鼎銘,回頭檢視成功累積財富的歷程,他說,投資想要成功的重點就在於是否掌握了critical information(關鍵性資訊),抓對正確的資訊,就有機會在投資理財中取得勝算。

賴鼎銘成長於斗六鄉間,高中以前只知道努力唸書,才能夠生存下來,根本不敢想理財。他說:「從北部到南部好像溜滑梯,從南部想要到北部則有如爬山。」大學畢業後,他一邊在工研院電子所工作,一邊等待公費留考出國讀書的機會,他回憶起當年聯華電子在新竹科學園區設廠,那時的薪水卻讓他拿1萬元認股都拿不出來。

努力唸書 也是投資

他說,投資要賺錢不容易,投資自己可能比較容易,或許拿到博士學位,這個投資是對的!

待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四年間,要適應用英文上課、寫報告,離開家人與孩子,生活費拮据,又得獨自忍受在外求學艱困的環境。最苦的時候,他甚至有念頭,要是能夠遇上大地震或是全球經濟大蕭條,就有理由放棄讀書了。

他現在回頭想想,當時能夠忍一時之苦,為自己奠好基礎,熬了過來非常值得,正因為這個學位,讓他謀得不錯的教職,擁有穩定的工作與成長機會。他也建議年輕人,有機會就一定要盡力去爭取,投資自己很重要。

買屋賺錢 無心插柳

賴鼎銘有幾次房地產買賣的賺錢經驗,兩次皆是無心插柳。第一次是民國73年時,在溫州街買了棟122萬元的國宅,當時他身上只有2萬元現金,其他全靠貸款,原本覺得怎麼也還不完房貸,只是為了一定要有個地方住,才咬著牙買下來。現在回頭看,當年買屋的花費,現在大概三坪就賺回來了。

第二次則是SARS期間,他當時正好覺得房子太小,想找大一點的房子。朋友介紹下,他在台北車站附近花不到每坪30萬買了間房子,雖然後來還是覺得房子不夠大,買了一年後即脫手,但一買一賣間讓他意外賺了筆錢。

他說:「打蛇要打七吋,投資就是要抓對時機點。」過去兩次賺錢的經驗,其實都是正好抓對了正確的時間,這也讓他思考怎麼去培養投資的敏感度。他回想起過去在淡江大學教書時,也曾經為了看房從三芝一路看到關渡。當時很多人都在喊房價已經到谷底,現在回頭看其實還沒有。如果不是急著買,他建議,最好耐著性子多花時間等待,用自己的觀察跟經驗去判斷,如果房屋成交出現窒息量,價格也已經跌不下去,大概就是時機到了。

抓對時點 穩中求勝

觀察二、三十年生活周遭的房地產價格變化,他說,買在台北市大安區幾乎不會虧錢,而其中又可以羅斯福路作為分隔,羅斯福路以東名校林立,明星學區加持下,未來增值空間較廣。

賴鼎銘過去在課堂中教授資訊學時,很喜歡引用某國外財經媒體的廣告為例,廣告的上方是滿天星,下方的圖片則是北斗七星,他要學生思考,這個圖片想要傳達什麼資訊。

賴鼎銘說,滿天星像是充斥的資訊,當資訊太過龐大而雜亂,反倒抓不到真正有用的內容,而北斗七星永遠指向北極星的位置,有如掌握關鍵性資訊(critical information),就能夠引領走向正確的方向。他身邊不少透過買賣股票獲利的朋友,長期下來都只買賣同樣的三、五支股票,正因為掌握正確的資訊,對該產業景氣循環非常了解,何時為相對的低點有足夠的敏感度,才能夠真正從投資中獲利。

基金經理- 範特海頓的天堂十誡

基金經理喬治·範特海頓喜歡買別人不要的股票。雖然獨來獨往、無人伴行會有些孤獨,但是只有這時才可能得到最有價值的東西。他就是要買這些已經被擠掉大部分風險的股票。

範特海頓管理著忠誠顧問成長機遇基金,同時也是使命一號和使命二號基金的經理。三隻基金均是業績上乘的優秀基金,使範特海頓得以在華爾街長期立足。

在華爾街生存靠的是領悟力,但是有時領悟力也是造成某個行業的股票漲過合理水準之上的一個原因。範特海頓稱自己努力避免卷入投機狂熱。前些年細胞工業昇溫的時候,他對如何估價這些股票一籌莫展,因為當時它們都還沒有業績發生。他沒有跟隨華爾街買進他們所買的股票,而是買了英國的細胞公司福達豐。這家公司收益良好,而且是該板塊中最便宜的股票,確實不錯。

大量的金錢在趕時髦中損失掉,又有大量的金錢在非常乏味的投資中賺回來。

範特海頓非常清楚,並非自己所有的選項都可以向上漲去,所以他努力要把最大的頭寸建立在他認為最有希望的長期機會上。他要確定自己把大量資產投在了自己的\"本壘打\"上。在選股成功率上他可以接受三十對七十的盈虧次數記錄,因為只要把大部分資產投在好的選擇上,收益還是十分可觀的。

他會在麻煩初露端倪時便作了斷。只要他看到第一絲不祥之兆,就會賣出相關股票。比如他買了一家公司的股票,相信它的新概念定能奏效,但是事與願違,他只有立即賣出股票一途,別無選擇。通常第一條壞消息並不是最後一條,他希望盡快把錯誤賣掉。

範特海頓的交易行為相當溫和,他管理的基金投資組合的年更新率只有百分之六十五。

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業內受人尊敬的基金經理,範特海頓總結了通往金融天堂的十大金律。

第一,避免大額虧損。買入股票時,不要被上行的潛力蒙蔽了雙眼而忽視了下行的風險。每年中等的收獲即勝於暴賺暴賠。要牢記,如果你從一百元開始,一年上昇百分之五十,次年下降百分之五十,你所剩只有七十五元。 推論:事情可能糟到什麼地步,永無限制。


第二,增強投資構思的信念。寫下買入股票的幾條理由,如果股票因暫時的或者根本不相關的原因而下跌,你應該不會驚慌出逃。
推論:如果大家所想一致,那麼沒人思考太多。

第三,投資於人。生意場上遍是成功的經營者和實際的賺錢好手,而你只要付出股票價格的代價就可以成為他們的合伙人。斯坦·高爾特是經過通用電氣訓練的一個睿智的經理人,他促使Rubbermaid成為一個最快的成長型公司。在他宣布公司加入固特異集團的當天,Rubbermaid的股票從25美元漲到29美元,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29--之後的九個月中直漲上75美元。
推論:相信每個人,但要切牌。

第四,尊重定價能力。定價能力是一家公司提高價格以消化成本或抵消通脹因素的能力。公司定價能力提高的股票要持有,公司定價能力下降的股票要賣出。
推論:一次晚宴的開銷與燈燭的支數成反比(燈燭喻定價能力)。


第五,尊重政府參與的力量。當政府把它所有的資源和力量集中指向一個目標時,跟從這個目標,而不要逆水行舟。在美國政府1957年進入太空競賽之後,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科技股牛市,持續十年之久。1964年“醫療救助”的出現又啟動了一輪為期數年的醫療保健股票的大牛市。
推論:經濟擴張,政府至少可以增加稅入。

第六,辨認自己和別人身上的恐懼與貪婪,相機而動。有人說;\"股市只是同經濟很遙遠地相關,它是附著於商業周期之上的恐懼、焦慮和貪婪的一項功能表現。\"決策越揪心,獲得回報的希望就越大。
推論:問題最主要的起因本身就是解決辦法。

第七,學會適應不確定性和挫折。股票市場唯一確定的就是沒有任何確定的事物。每個成功的投資者也不停地在犯錯誤,不要懼怕失敗。當貝比·魯斯擊出第714個本壘打時,他也曾有過1330次被封殺出局的經歷。
推論:事敗之際仍能談笑風聲者,必是想好了替罪羊。

第八,避免投資偏見。好股票隨處可見,無論它是周期型、成長型,還是價值型或高收益型。
推論:小鳥抓在手裡比飛在頭頂更安全。

第九,情勢變遷時不要為慣性所累。大多數投資者沒有認識到轉折點,而是在原動力清楚地改變之後仍錯誤地固守在原有的過程中。1991年1月16日,當聯合國軍實施打擊伊拉克,市場勁揚一百一十五點,而不是象人們預想的下跌。某些因素變了,市場在過去幾年大幅上漲,頻創新高。
推論:掌握時局,要深思熟慮;陷入僵局,可轉托他人;心存疑慮,難免含糊其辭。

第十,要滿懷信心。開始要對自己的股票抱保守的預期,預備好耐心等待。1919年,可口可樂上市,把五千股股票(時值十一萬美元)作為部分發行費用付給它的兩個上市推介人:J.P.摩根銀行和佐治亞信托公司(現在的陽光信托銀行)。J.P.摩根銀行賣掉了股票,但陽光信托一直保有該原始股份。經過多年來的增長和送配,那些股票現在(1994年)變成價值九億美元的二千四百萬股股票。
推論:朋友來來去去,仇人卻越積越多。

範特海頓引用蕭伯納的名句闡述最後的原則:從不存在金律。換言之,一旦你認為自己找到了開啟市場的鑰匙,總會有人來更換把門的鎖。成功的投資需要想像力、獨立思考、忍耐力和一點叛逆精神,而非機械地跟從法則...@.@

巴菲特投資的邏輯、要點、標準和方式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為5項投資邏輯、12項投資要點、8項選股標準和2項投資方式。

  5項投資邏輯
  1.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企業的經營者,所以我成為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投資人,所以我成為優秀的企業經營者。
  2.好的企業比好的價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費壟斷企業。
  4.最終決定公司股價的是公司的實質價值。
  5.沒有任何時間適合將最優秀的企業脫手。

  12項投資要點
  1.利用市場的愚蠢,進行有規律的投資。
  2.買價決定報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長線投資也是如此。
  3.利潤的複合增長與交易費用和稅負的避免使投資人受益無窮。
  4.不在意一家公司來年可賺多少,僅有意未來5至10年能賺多少。
  5.只投資未來收益確定性高的企業。
  6.通貨膨脹是投資者的最大敵人。
  7.價值型與成長型的投資理念是相通的;價值是一項投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而成長只是用來決定價值的預測過程。
  8.投資人財務上的成功與他對投資企業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邊際"從兩個方面協助你的投資:首先是快取可能的價格風險;其次是可獲得相對高的權益報酬率。
  10.擁有一隻股票,期待它下個星期就上漲,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12.不理會股市的漲跌,不擔心經濟情勢的變化,不相信任何預測,不接受任何內幕消息,只注意兩點:A.買什麼股票;B.買入價格。

  8項投資標準
  1.必須是消費壟斷企業。
  2.產品簡單、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穩定的經營史。
  4.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以股東利益為先。
  5.財務穩鍵。
  6.經營效率高、收益好。
  7.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
  8.價格合理。

  2項投資方式
  1.卡片打洞、終生持有,每年檢查一次以下數字:A.初始的權益報酬率;B.營運毛利;C.負債水準;D.資本支出;E.現金流量。
  2.當市場過於高估持有股票的價格時,也可考慮進行短期套利。
  某種意義上說,卡片打洞與終生持股,構成了巴式方法最為獨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長期制勝的法寶:遠離市場
  透徹研究巴式方法,會發覺影響其最終成功的投資決定,雖然確實與"市場尚未反映的資訊"有關,但所有資訊卻都是公開的,是擺在那裡誰都可以利用的。

  沒有內幕消息,也沒有花費大量的金錢。是運氣好嗎就像學術界的比喻:當有1000隻猴子擲幣時,總有一只始終擲出正面。但這解釋不了有成千上萬個投資人參加的投資競賽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連續32年戰勝市場的紀錄。

羅杰斯七條投資法則

量子基金創始人之一、環球旅行投資家吉姆.羅杰斯言簡意賅的投資哲理,都是感從心來、實踐出真知。
  1.勤奮。
  “我並不覺得自己聰明,但我確實非常、非常、非常勤奮地工作。如果你能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很熱愛自己的工作,就有成功的可能”。這一點,索羅斯也加以證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索羅斯說,“羅杰斯是杰出的分析師,而且特別勤勞,一個人做六個人的工作”。
  評價: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但也要注意看“場所”。勤奮首先是一種精神狀態:每次行動之先,是慎密的思考和研究:是“精打細算之後準確地出擊”!
  2.獨立思考。
  “我總是發現自己埋頭苦讀很有用處。我發現,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圖,而不是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羅杰斯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隨大流,而事實上沒有人能靠隨大流而發財。“我可以保證,市場永遠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評價:“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成功的方式,這種方式不是政府所引導的,也不是任何咨詢機構所能提供的,必須自己去尋找。”-吉姆-羅杰斯。
  3.別進商學院。
  “學習歷史和哲學吧,幹什麼都比進商學院好;當服務員,去遠東旅行。”羅杰斯在哥倫比亞經濟學院教書時,總是對所有的學生說,不應該來讀經濟學院,這是浪費時間,因為算上機會成本,讀書期間要花掉大約10萬美元,這筆錢與其用來上學,還不如用來投資做生意,雖然可能賺也可能賠,但無論賺賠都比坐在教室裡兩三年,聽那些從來沒有做過生意的“資深教授”對此大放厥詞地空談要學到的東西多。
  評價: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一種思維方法和行為能力。哲學能使人聰明,而歷史使人溫故而知新,更加明智。
  4.絕不賠錢法則。
  “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做什麼,否則什麼也別做。假如你在兩年內靠投資賺了50%的利潤,然而在第三年卻虧了50%,那麼,你還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債市場。你應該耐心等待好時機,賺了錢獲利了結,然後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如此,你才可以戰勝別人。”“所以,我的忠告就是絕不賠錢,做自己熟悉的事,等到發現大好機會才投錢下去。”
  評價: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打無準備之仗!
  5.價值投資法則。
  如果你是因為商品具有實際價值而買進,即使買進的時機不對,你也不至於遭到重大虧損。“平常時間,最好靜坐,愈少買賣愈好,永遠耐心地等候投資機會的來臨。”“我不認為我是一個炒家,我只是一位機會主義者,等候機會出現,在十足信心的情形下才出擊”羅杰斯如是說。
  評價:“錯過時機”勝於“搞錯對象”:不會全軍覆沒!當然,最好是恰到好處瞄準目標!
  6.等待催化因素的出現。
  市場走勢時常會呈現長期的低迷不振。為了避免使資金陷入如一潭死水的市場中,你就應該等待能夠改變市場走勢的催化因素出現。
  評價:“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耐心等待時機和契機!
  7.靜若處子法則。
  “投資的法則之一是袖手不管,除非真有重大事情發生。大部分的投資人總喜歡進進出出,找些事情做。他們可能會說‘看看我有多高明,又賺了3倍。’然後他們又去做別的事情,他們就是沒有辦法坐下來等待大勢的自然發展。”羅杰斯對“試試手氣”的說法很不以為然。“這實際上是導致投資者傾家盪產的絕路。若干在股市遭到虧損的人會說:‘賠了一筆,我一定要設法把它賺回來。’越是遭遇這種情況,就越應該平心靜氣,等到市場有新狀況發生時才採取行動。”
  評價:一旦出擊,就靜待佳音,放手不管;遭遇不順,馬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