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3 14:24:32微醺
一段懷舊之旅-風華落盡的千古鉅作:舊山線(8)七號隧道南口與
〔橋,連接了地區;橋,拉近了彼此;
橋,延續了故事;橋,記錄了傳說。〕
這段,是我在舊山線最愛的一段,也是我覺的整個舊山線最迷人的地方:大安溪鐵橋。雖然火車先出七號隧道南口才進入大安溪鐵橋,不過我得先從大安溪鐵橋說起,因為我們無法穿越七號隧道,因此七號隧道南口是橫越大安溪鐵橋才能抵達的。大安溪鐵橋全長637.79公尺,全部採用200呎跨距鋼桁樑十孔連結而成,整座橋呈現力與美,是台灣僅存三座花樑橋之一。台灣現存的花樑橋僅剩長十孔的大安溪鐵橋、長六孔的大甲溪鐵橋及長二十四孔的高屏鐵橋,三座彌足珍貴的鐵橋就有兩座位於舊山線的鐵道上,足見舊山線歷史及建築價值之高!
橋,延續了故事;橋,記錄了傳說。〕
這段,是我在舊山線最愛的一段,也是我覺的整個舊山線最迷人的地方:大安溪鐵橋。雖然火車先出七號隧道南口才進入大安溪鐵橋,不過我得先從大安溪鐵橋說起,因為我們無法穿越七號隧道,因此七號隧道南口是橫越大安溪鐵橋才能抵達的。大安溪鐵橋全長637.79公尺,全部採用200呎跨距鋼桁樑十孔連結而成,整座橋呈現力與美,是台灣僅存三座花樑橋之一。台灣現存的花樑橋僅剩長十孔的大安溪鐵橋、長六孔的大甲溪鐵橋及長二十四孔的高屏鐵橋,三座彌足珍貴的鐵橋就有兩座位於舊山線的鐵道上,足見舊山線歷史及建築價值之高!
大安溪鐵橋橫跨整個大安溪,大安溪河面寬廣,過往水流急促,所以建造大安溪鐵橋十分不易。我們是從泰安舊站沿著鐵軌走過來的,走路路程大約15~20分鐘,沿途經過許多栽種果園的農地,果樹上結著用紙套包著的纍纍果實。由於與鐵道有些距離,因此我們並不知道果實的名字,但空氣中隱隱嗅的出果香。由於鐵道架設高出農地,經過某些特定路段時,腳下還有農業灌溉引水的小水流經過,好一幅農村鄉情畫!這就是大安溪鐵橋所在的環境,不但鐵橋美的讓人覺的巧奪天工,就連環境也有如詩如畫的感覺,這也難怪我深愛大安溪鐵橋,去了好幾次都覺的意猶未盡!
我們經過一個轉彎,大安溪鐵橋就在眼前,高聳矗立的建物,讓人看了忍不住發出美的讚嘆聲。整座大安溪橋雄偉狀觀,而這座橋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座鐵橋,我更是被振撼的久久回不過神!大安溪四周風景怡人,安靜的就好像世外桃源。由於大安溪北端就是七號隧道南口,因此溪水鄰著青山,青山長著碧樹,碧樹橫著溪水,這山山水水,讓人對大自然造物之工,更為著迷。大安溪橋曾於民國五十二年台鐵重新整修,仍然留有當時整條舊字牌。由於我太著迷於大安溪鐵橋了,所以部落格也以大安溪鐵橋的正寫面做為照片,而上圖為大安溪鐵橋的橫寫面。
我們經過一個轉彎,大安溪鐵橋就在眼前,高聳矗立的建物,讓人看了忍不住發出美的讚嘆聲。整座大安溪橋雄偉狀觀,而這座橋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座鐵橋,我更是被振撼的久久回不過神!大安溪四周風景怡人,安靜的就好像世外桃源。由於大安溪北端就是七號隧道南口,因此溪水鄰著青山,青山長著碧樹,碧樹橫著溪水,這山山水水,讓人對大自然造物之工,更為著迷。大安溪橋曾於民國五十二年台鐵重新整修,仍然留有當時整條舊字牌。由於我太著迷於大安溪鐵橋了,所以部落格也以大安溪鐵橋的正寫面做為照片,而上圖為大安溪鐵橋的橫寫面。
站在大安溪鐵橋口,就可以看到遠遠那端的七號隧道南口,再對七號隧道的好奇下,我們決定橫越大安溪鐵橋。大安溪鐵橋雖然長,但橋的高度並不如魚藤坪橋或內社川橋高,再加上這裡風勢不大,走上橋應是沒有太大的危險,唯一要擔心的就只有年久失修的問題。但橋身建造的十分良好,橋也十分穩固,於是我們就踏上了大安溪鐵橋。雖然穩固,在看到腳下枕木之間的空隙,也是會讓人發毛,不過走上一段後,這種恐懼感就會消失,因為你會被天地之間唯我獨醉的美景吸引,忘了恐懼。因為我們到時已經接近黃昏,四週微風輕拂,寂靜無聲,只有回憶中車過鐵橋的轟隆聲在過往中響著;夕陽殘照,染紅天水,鐵橋以走過半世紀之姿回映斜陽。晚風中夕陽下,都在為這片美景加分,雖然碰上乾季,但橋下溪水仍然靜靜的流著,朝著未知的大海而去;晚風依舊輕輕的吹著,朝著未知的方向追去,我的心情在那時全是詩意。大安溪鐵橋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但由於四週景物怡人,走走停停間,也花上了一小時才抵達七號隧道南口。
七號隧道口照例還是冷風陣陣,火車駛入七號隧道北口遇上轉彎,我們估計從七號隧道南口要出來接大安溪鐵橋前也遇上轉彎,所以站在隧道口只看見黑黑的。七號隧道南口保存完整,上面還有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書的”一氣通”。七號隧道建築之艱鉅,上一篇有描述了,所以在這裡就不在多說,不過也因為這麼艱鉅,兒玉源太郎覺的難得,對於能打通七號隧道壯舉,也不得不覺的人力以一氣貫之。
七號隧道口照例還是冷風陣陣,火車駛入七號隧道北口遇上轉彎,我們估計從七號隧道南口要出來接大安溪鐵橋前也遇上轉彎,所以站在隧道口只看見黑黑的。七號隧道南口保存完整,上面還有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所書的”一氣通”。七號隧道建築之艱鉅,上一篇有描述了,所以在這裡就不在多說,不過也因為這麼艱鉅,兒玉源太郎覺的難得,對於能打通七號隧道壯舉,也不得不覺的人力以一氣貫之。
七號隧道南口的字牌保存的最為完整,字跡清晰可見,上面還有隧道長度的標示,不管是否因為後來整修才得以保存,但對於字牌的留存,我還是很開心。有些東西需要日子久了,讓歷史來映出它的價值,有些東西則在創造時本身就有價值,歷史只是為它加分,舊山線全線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為七號隧道拍照留影後,因為七號隧道南口吹出來的風實在太冷了,所以我們又踏上大安溪鐵橋折返。
折返的路程就顯的十分快速,不像去程時在大安溪鐵橋上花了一個多小時。回程時還是捨不得這一片美好風光,經不住美景當前,朝夕陽的方向多停留了數分鐘。就在此時,新山線在大安溪的部分高架橋上恰有一自強號快速經過,雖然距離隔的遠了,但從車頭隱約看的出是自強號。想起當年自強號也曾從大安溪鐵橋呼嘯而過,雖然路段相同,但新山線水泥做的橋始終再也響不起轟隆轟隆聲。新景映舊景,好強烈的比對!然而世事不就如此?以新汰舊,自古皆然。也因為新景映舊景,使得我更加珍昔晚風中斜陽下的大安溪鐵橋,不自覺的又放慢腳步,企圖以一步一印的方式,將大安溪段的美,永遠印在我腦海中。
折返的路程就顯的十分快速,不像去程時在大安溪鐵橋上花了一個多小時。回程時還是捨不得這一片美好風光,經不住美景當前,朝夕陽的方向多停留了數分鐘。就在此時,新山線在大安溪的部分高架橋上恰有一自強號快速經過,雖然距離隔的遠了,但從車頭隱約看的出是自強號。想起當年自強號也曾從大安溪鐵橋呼嘯而過,雖然路段相同,但新山線水泥做的橋始終再也響不起轟隆轟隆聲。新景映舊景,好強烈的比對!然而世事不就如此?以新汰舊,自古皆然。也因為新景映舊景,使得我更加珍昔晚風中斜陽下的大安溪鐵橋,不自覺的又放慢腳步,企圖以一步一印的方式,將大安溪段的美,永遠印在我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