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0 21:01:41Kouji

讀Milan Kundera作品劄記(五):閱讀《笑忘書》的另一種方式

Milan Kundera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了他在《笑忘書》中的敘事技巧--同時融合題材的變奏和對位法,他說:

 

在一部小說中,您講述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既不通過因果關係而相互聯繫,而且,它們各自形成互不相同的文學類型(隨筆、敘事、自傳、寓言、夢幻)。要把所有這些因素統一起來就要求一種真正的煉金術,使所有這些如此不一致的因素,最終作為完全自然地處理過的唯一整體被理解。從形而上方面來說,統一幾乎總是通過主題和循環的提問而產生。(〈小說是讓人發現事物的模糊性〉)

 

這一「煉金術」,是透過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每一章都是一種變奏曲,每一首變奏曲雖然都是圍繞著同一個主題衍生的變奏,但同時

 

每一章就是一個整體,有如一首詩,有起聲,有精采的結尾。我希望,每一章有它自己的意義,而不僅僅是敘述鏈中的鏈環而已。(〈小說是讓人發現事物的模糊性〉)

 

這是身為一位具有深厚音樂訓練與素養的作者的自道,但是,如果是一個不懂音樂技巧與理論中所謂的變奏與對位的讀者,或是除了從這一音樂的角度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閱讀方法呢?

 

答案當然是有的,應該也需要有更多不同的理解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想像MilanKundera是一位坐在你的前面的「說書人」,他就在你的眼前,向你講述著一個個的故事(關於塔美娜的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他擔心你--這個在他面前的聽眾--可能不了解捷克的歷史,於是先講一段歷史再接著說故事;當說到怕你不能理解故事中角色的動機或行為的意義時,他也會停下來向你解釋。就在這樣一個想像的「聽」故事過程中,你(讀者)便能逐漸進入故事的「模糊性」裡,最後,便能觸發出屬於你自己的那股隱隱約約、對存在這一終極「模糊性」的思索與感受。


這種說書人的傳統,中外古已有之,古希臘的吟遊詩人、中國的平話章回,都是這種面對著觀眾說故事的形式,在這裡,我想到的倒是拉伯雷、薄伽丘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巨人傳》以及《十日談》。因為,Milan Kundera多次在他的文論中,宣稱這樣的作品正是真正「歐洲小說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