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9 22:09:31庸謙

道德經講義 不道章第三十

     不道章第三十

  恭聞三皇之盛世,以道化民,以德教天下不有甲兵之用,不操機智之謀;君盡君之道,臣盡臣之道,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各盡其道,天下以道歸之。所以盛世雍熙,人民至治,上下無為,天下一道而已。天下一道,卽是天下一心也。天下一心,則無形之兵甲,不用而有餘,無名之將士,不戰而自勝,以此觀之,奚用兵強於天下哉。今日文中所謂不道早已,譬如秦漢以來,治亂之不同,得失之不一,此皆是不道之謂也。不道者,以力勝人,非順天應人之事,所以强弱之害不能免,此等所為欲求淳古之風,未之有也。

  此章經旨,重在不以兵强天下一句,若或以兵强天下,何道之有乎。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此二句,正見當時太上,以不道之兵,戒天下之義。細想君為天下之王,心為身之主,國之有君,猶人之有心也。所以君正則國治,心正則身修,此自然之理也。君正者,正之于道也。心正者,亦正之于道也。是故善佐人主者,惟知以道,以道佐於人主,則天下雍熙,民無死傷之患,天下未有不歸于道者;若是以兵強天下,太失天地之和,民遭塗炭,天下離亂,天道未有不以兵强之事,好還者也,蓋因有此好還之理,故得此好還之事耳。好還者,譬如我以兵勢,加之于彼,彼必以兵勢,還之於我,是以謂之好還。故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修道之人,若或以情欲,亂性中之天下,以無明,起心上之干戈,此卽是以兵强于天下,不能以道佐於人主之義也。至于六賊互起,萬魔來侵,性中之天下,一曰不能安靜,心上之主人,一時不得自在,豈非好還之事乎,觀之于此,則道法世法,均可見矣。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

  兵者,不祥之器也。自古聖人,以道佐于人主者,深以用兵為戒,倘若不以用兵為戒,三軍騷動,黎民遭變,農事必廢,田疇荒蕪,則荊棘未有不生者焉,故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三軍之眾,謂之師,軍馬所臨之地,獸走失群,飛鳥不下,耒耜不聞,荊棘既生,所以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凶年如瘟氣流行,蟲蝗徧野,黎民饑饉,賊盜叢生,或方隅無病而自死,或妖孽横生于境內,皆是凶年之驗,此正天道之好還也。故曰:「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人若不悟真常不修正道,荊棘生於方寸之地,戈矛亂于胸次之間,念慮日日以塵勞,魂魄時時而消散,三田自此而荒蕪,血氣自此而衰耗,此亦是身中之凶年也,可不慎乎。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細想兵法之用,有天下者,亦不可少,但在用之善與不善耳。善用者,不得已而後用之也,其用兵之善在于果而勿强為妙。果者,不敢强取,一心果決,謂之果。譬如亂臣賊子,叛逆君親,殘民害國,侵侮橫行,此不得已,而須用兵者也。我兵雖强,必不敢以取強為心,我兵雖勝,亦不敢以取勝之意,如此以不得已之兵,應之于天下,天下必不以兵强,加之於我也。故文中謂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然善於用兵者,其不敢取强之道,亦不止于一端也:一者果而勿矜、二者果而勿伐、三者果而勿驕、四者果而不得已。果而勿衿者,乃是謙卑用兵,不敢以矜驕自驕自負之義。果而勿伐,乃是先人後己,以遜讓用兵,不敢自稱其功能之義。果而勿驕者,乃是順天命而用兵,不敢自生驕詐之義。果而不得已者,兵之所用,非有好勝之心,非有取強之意,必不得已而後用也。以上四者,總是不敢取強之道也。故曰:「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五句。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兵之不可強,猶物之不可壯也,天地之間,一切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少必有壯,有壯必有為,此是物理之常也。物之理尚且如此,何况用兵者乎!用兵之道,兩軍對陣,生死存亡,關係不小,倘若以矜伐驕詐之心,取强於天下,則勢極必反,太過必傷,勝者,不能久持,强者,不能久立,卽物壯則老,理勢同然也,是以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所以自古,聖人以有道之兵,用之於天下,未嘗壯,未嘗老,則亦未嘗已也;倘若不然,壯而且老,能無已乎!故太上以此誡之,不道之兵,雖然可戒,世人不道之為,亦不可不戒也。且如人之有身,則寄世之浮漚,長途之客旅,電光石火,能有幾日,既然出家,辭父母,別妻子,割斷恩愛,卽當念念存誠,心心在道,希聖希賢學丘劉譚馬之活計,無欲無為,求生死性命之根元可也。或雲遊海外,訪烟霞之隱士;或朝謁名山,會得道之高真;或棲隱林泉,而煉精養氣;或和光混俗,而說法度人;或晨昏香火,而經教慇懃;或行善妙之法,而濟人救物,種種修為,但要真誠合道,修之日久,皇天自然不負苦志之人矣。奈何教中亦有根器淺者,恣貪聲色,馳騁好遊,天空海闊,人我山高,終曰竟夜,不作以道佐人主之事,動止行藏,若有兵強天下之心,此皆是不道之為也。此等不道之為,是謂名教之罪人,自誤前程,自作自受,雖聖人出世,亦不能救其天道好還之患也。我今說至于此,不覺悲淚下流,痛責其心矣,出家之人,悉當言下徹悟,早尋了生死之妙道,不但目下超然,亦且生生世世,不入邪徑,永得真道矣。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道德經講義龍淵子 宋常星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