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1 08:19:01庸謙

道德經講議 四有章第十八

  恭聞大道之用,用之於無為而治,用之於有為,則不治也。無為而治者,各循自然,行其當行,而不自知也。是為至誠之實理,故己私不立,天理純然,上下相安於無事之中,朝野共樂於雍熙之化,不見其為之之迹也。若使治出于有為,必因時勢有變遷,人情不古處,豈得安于自然,上下無事乎!無為而治,有為而不治者,蓋謂此矣。

  此章經旨,至誠無妄者,天之德也。大公無私者,天之道也。以無為之事順之於天,以自然之理,齊之於物,聖人至治之德,未有出於此者;倘若不然,因時補救,大有作為,雖或有斡旋之處,終非無為之上治矣。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太古盛世,三皇在位,萬民一體,以道治天下,雖無仁義智慧忠孝之名,實然之德,人人自盡,有其實而無其名。其名不必立天下之百姓,仁義同然,智慧同然,忠孝同然,人人各行其當然而已,此正是上下相忘於道化之中,日用而不自覺之妙處。次後為君者,不能以道治天下,不修無為之德化,所以大道隱矣。此非大道去於人,而隱之也,乃是人自去之耳,不得不立仁義之名而用之,仁義之名既彰,故曰:「大道廢,有仁義。」仁義之名既立,倘若不以智慧而濟之,其仁不周,其義不大,所以三王之世,又以仁義治天下,不得不出以智慧。智慧既出,天下之民,徇於智慧,離淳喪樸,就偽失真,敗亡之機,國家之亂,自此而生矣。迨至春秋之亂,有五霸之危,聰明之士蜂舉,奇智之人並出,假仁假義,多行詭詐之謀,尚利尚名,皆為自私之事,此皆是智慧所出之害也,故曰:「智慧出,有大偽。」蓋是此義。

  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者,父母伯叔兄弟。六親和,則孝而皆孝,慈而皆慈;雖有孝慈之人,不必有孝慈之名,惟六親不和,孝慈難盡,從此難盡之處盡之,其孝慈之事,不能掩於天下,故孝慈之名,亦不能掩于天下。譬如瞽瞍頑,所以成舜之大孝,若使瞽瞍不頑,舜之六親必和,孝道易盡,大舜孝子之名,不必有矣。故曰:「六親不和有孝慈。」別本將慈字作子字看者,其義亦可。

  國家昏亂有忠臣。

  盡其心而無私謂之忠。上下不明謂之昏。國家失政謂之亂。細想聖君在位,同樂承平,國易治而民易安,人人可為忠,不顯其為忠,又何用求有忠?惟國家昏亂之際,臣節難立,忠義難盡,果能從此難盡之時,捨身報國、力扶大義,鎮安社稷,雖不有心立名,忠臣之名,無不顯矣。譬如商紂無道,囚箕子、殺比干,所以忠臣之名,萬古不朽。假使紂王有道,君聖臣賢、箕子無囚、比干無死,忠義之名,亦不必有於今日。故曰:「國家昏亂有忠臣。」此牽是明上古,本是無為而為,自然之治也,因氣數有興衰,故人心生大偽,愈趨愈下,時事使然。修道之人,若能不顯于用仁義,不顯于出智慧,盡其當然,行所無事,亦如孝不必立孝之名,忠不必立忠之名,何患道之不成,命之不立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道德經講義龍淵子 宋常星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