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08:00:00Tinkle

小人變英雄?從笮融看社會對惡寬容與對善的苛刻


對三國很是熟悉、曾以三國題材來教授過作文的我,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有關名叫笮融的人的報導(詳見:三國最陰險的小人專殺恩人 為何死後被當「佛教英雄」供奉?)。說到笮融,可能大多數的人對他是很陌生的,其實最初我也是在遊戲中才知道的,印象中的確就是個小人。

他的小人行徑包括將公糧中飽私囊在面臨危難大家忙著禦敵時棄主而去因錢財物資起貪念而殺了收容自己的人(三次,受害者為趙昱、薛禮、劉繇的部下朱皓,被稱為「三姓家奴」的呂布還比他少一次),最終成了人人喊打之人,便逃到深山當中,願意追隨他的部下也越來越少,最終被山裡的百姓殺死,而首級也被獻給了劉繇。


總結來說,此人不忠、不義、不仁、無信…好像也沒啥優點可拿出來講,唯一能說的就是他用貪污來的錢財,在下邳郡修築大量的佛寺,還要求下邳人日夜誦讀佛經,並免除信佛者徭役,每次浴佛,所設酒飯達數十里,使得下邳成為了三國時代佛教文化最濃厚的地區,大量的佛教徒皆前往這裡參拜。

也因為這樣,他死後受到眾多佛教徒的追捧,成為中國推動佛教發展的關鍵人物,一直到現在,在中國江蘇省的宗善禪寺(即原浮屠寺)、九鏡塔等許多寺廟仍將笮融當作英雄供奉著。

不知大家感受如何,我是覺得整件事荒唐可笑,這樣卑鄙惡劣之人(他並非虔誠佛教徒,而是受到佛教徒東漢楚王劉英的影響,用弘揚佛教的手段博取名聲、招攬人心),即使大興佛教(我並不覺得大興宗教是好事,事實上很多邪教或是宗教扭曲後變成害人誤人),難道就能將功抵罪嗎?這是一種矛盾。

如果做壞事再做去好事,那就變成英雄,也太奇怪了吧!就像一個搶匪到處搶銀行和路人,甚至為搶奪而殺害對方,然後再把錢拿去蓋醫院、學校、廟宇……所以這人就成了醫學界、教育界、宗教界的好人或英雄?(想想如果陳進興或鄭捷蓋了廟,民眾會覺得如何?)我自己的話,若是使用了其設施而得好處,應該會引以為恥吧!(世上廟宇何其多,為何要保留運用那種人的?)


一個人所行之事(興盛佛教)之源頭(殺人放火)與其(宗教)精神矛盾相異,則非真心。比如一個人辦學興盛教育卻貪污斂財或傷害學生,違背了教育真義,亦不能說是值得稱善的教育家。

不過,就單看笮融這個人而言,頂多就是令人唾罵,但後世那些捧他的佛教徒就有點問題了。的確,這個人推行佛教,但不是以己之力行正道,而是掠奪他人資源所得來的力量去推動的,這有什麼好驕傲、好崇拜的?以我自身的道德觀,是很難理解與認同,不過若從自古以來的社會觀念來看,其實就說得通了。

我們的社會很奇怪,對「惡」很寬容,就像戲劇裡的大反派從頭到尾都做盡壞事,只要最後一集懺悔或做一點好事,就被洗白了,甚至有人會覺得「其實他也沒那麼壞」(這思維邏輯沒問題嗎?很有事耶!);相反的,一個好人做了99件好事,突然一時愚昧「好心做壞事」或起了邪念,即使事後萬分後悔去彌補,很多人還是會覺得「這個人也不算什麼好人」(我真心覺得這樣想的人很有事……)。


先前我在〈不是恐龍法官才開始,對“惡”的寬容,是社會一直存在的弊病〉一文也有提過:「壞人只要有一點好(比如成績好、對家人好),就能獲得寬容;好人只要有一點疏失或一時昏頭做錯,就被窮追猛打(其實我認為是人的劣根性---挑軟柿子吃,面對愈是善良的人,愈是敢朝他發火)。」世上為何有如此層出不窮且無法扼止的惡,其實都是人們自己慣出來

我一直認為,這個社會對好人太苛求,對壞人太寬容。但也不是說好人犯錯就可以被原諒,而是無論哪一種人,應該用同一標準審視。如果覺得好人的好是應該的,那為何壞人的好要視為「難得」?那大家都先當壞人,起點拉到最低比較容易,進步空間也比較大。

想想大多數的人不也是欺善怕惡的嗎?只是程度有所差異,一般人敢用惡劣的態度去對待善人,卻不敢用同樣態度對待惡人;相反的,不少人對待惡人的態度,還真的比對待善人好得多。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善良的人不會傷害他們,所以他們便反過來恣意的傷害善良的人---當然那種人本身也不是善良的人,所以用這樣的標準來看,世上的善人真的很少。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能做到給予人小恩小惠,而且他們也只會做小奸小惡之事(因為沒膽做大的,不是因為善良),以致認為自己是好人(他人也會如此看待他們),但在一些關鍵或有爭議的時候,就會顯現出真面目。且因大多數的人皆是如此,所以即使顯現出真面目,很多人還是會認為這是「正常」、「理所當然」,不覺得這是不應該的事。

有句話說:「樹大必枯枝。」人多了也是一樣,愚昧之人與智慧之人的比例永遠是前者大於後者,惡人與善人的比例亦是如此,只是社會上把惡人的標準放得很低很低,好像要做到殺人放火、讓人家破人亡才算惡(但那種已算是「大惡」,還有很多都是屬於惡的範圍),其他都還好。於是乎,惡人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囂張,而這樣的觀念體現在法官們身上,他們也都覺得那些凶殘的惡人「可教化」,就算嗆「出來還要再殺人」,也不必處以重刑,還要全民養他們。



這樣離譜的事自然會讓人很想唾罵,但仔細省思,似乎很多民眾並沒有資格罵,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惡」的推動者,他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一點一滴蓄養了惡。說得更白一點:他們是惡的幫凶

很多人喜歡講一句話:「得饒人處且饒人。」其實這只能對原本心善卻一時做錯的人,而像笮融那樣的人,為什麼他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得逞,不就是後面的人明明看到前車之鑑卻不當一回事,又或深信他不會那樣對待自己,所以才讓他有機可乘,其實不算完全無辜(許邵曾提醒劉繇,認為笮融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論,而朱皓個性忠厚老實,容易推心置腹、輕信他人,要指示朱皓嚴防笮融。但劉繇不信許邵之言,以致悲劇發生。)。這點我也曾在〈真正的「善」不是原諒「惡」,而是勇敢認真去做對的事--記「壽司郎」事件有感〉 說明相關的觀念。


反倒是對於心善之人,一點錯便揪著不放,甚至放大將其妖魔化,最後逼得對方不得不真的入了歧途,或是自我了結,這種事常發生在家庭或學校,戲劇裡也常有孩子偷了東西或與人發生誤解,結果被貼上標籤,被師長、同學甚至家人指責,任憑他說破嘴也沒人聽真話,例如像豐原高中學生輕生案就是如此,而這種事情絕非僅偶然的一兩件,可以說存在於社會上各個角落,不勝枚舉。

一個社會亂了、司法歪了、國家走鐘了,一定都是從根源(人民)開始,尤其是民主國家,官員皆民選而來,法官也是一般人民考上的…所有都是因「民」而起。若覺得我們的國家、社會、職場、學校、家庭不夠好,就要細細明察,是不是組成分子(包括自己)的素質不夠好。因為不夠好的人所組成的任何組織,即使當中有好人,也不會變得多好,就如一缸清水中,只要落入一滴墨汁,就能使整缸水變髒變濁。

附錄:

《三國志》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笮融者,丹楊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塗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復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餘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曹公攻陶謙,徐土騷動,融將男女數萬口,馬三千匹,走廣陵,廣陵太守趙昱待以賓禮。先是,彭城相薛禮為陶謙所逼,屯秣陵。融利廣陵之眾,因酒酣殺昱,放兵大略,因載而去。過殺禮,然後殺皓。」

「〈笮音壯力反。〉殺太守朱皓,〈《獻帝春秋》曰:是歲,繇屯彭泽,又使融助皓討劉表所用太守諸葛玄。許子將謂繇曰:“笮融出軍,不顾(命)名義者也。硃文明善推誠以信人,宜使密防之。”融到,果詐殺皓,代領郡事。〉入居郡中。繇進討融,為融所破,更復招合屬縣,攻破融,融敗走入山。為民所殺。繇尋病卒,時年四十二。」

 

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