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 08:00:00Tinkle

古代十二神童



今天是兒童節,在孩子出生前,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就好,但隨著孩子長大,又希望孩子聰明伶俐、舉一反三甚至不同凡響,於是衍生出不少虎媽鷹爸等教育模式出現。

但,這樣後天的窮追猛打,所造就的,真的就是聰明的天才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渾然天成與後天雕琢,是全然不同的感覺,也會有不同的境界。一些才能是被大人硬堆砌起來的孩子,會覺得都一個板一個樣,少了天生的靈性。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天才兒童」有不少的迷思與嚮往,古代有所謂的「神童」,他們的發展究竟好或不好?

中國古代主要通過「童子科」來選拔神童,童子科萌芽於漢代,《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

不過,東漢規定兒童的年齡為十二至十六歲(感覺年紀有點大), 能「情通經典者」可以入選,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職。

唐代也有設童子舉,年齡改為十歲以下,宋代為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皆可應試,及第後予以出身並授以官職。

然而,漢代和唐宋的選拔標準,除了上述還有一點不一樣,就是漢代是屬於「尚德型」,也就是以孝悌品德為主,所以像孔融、黃香等人在當時不只為神童,也是孝悌典範。

神童是年幼的資優生,固然是好的,可在宋代,雖是神童文化的巔峰時期,出了許多神童,但推崇神童文化的結果,反而出現很多假的神童,或是「人造」神童---也就是後天逼出來的成就,並非先天才能,以至於後來發展不如真正的天才。

那麼,「神童」只是會讀書就好了嗎?只會讀書的神童又有什麼用呢?

宋代汪洙也是一位神童,曾寫一首〈神童詩〉(節錄前段):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君看為宰相,必用讀書人。

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其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雖然惹了不少爭議,但的確貫穿中國數千年思想,至今社會仍有這樣的風氣,而它也點出幾個重點: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王侯將相本來就不是天生的,想有作為的孩子應該奮發圖強。就算贏在起點,也不代表贏了終點,神童不等於未來有好成就。

.達而相天下,窮則善其身
(讀書)成功了就應經邦治世,造福天下;如果沒有好的前程,潦倒中也要安貧樂道,潔身自愛,保持高尚情操。

 

一是「勤奮」,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想成功一定得努力,努力是基本,就算是神童也一樣(看看文章底下方仲永的例子)。

如果真想成將為相,就得必須奮發圖強,不僅是努力而已。

最後,無論是否有所成就,讀書這件事,不是求分數高低、不是看讀多讀少,而是身處任何境況,都能有所獲益,成為力量,這才是讀書的真諦。

所以,一個神童不只聰明、會讀書作詩,在品德上也得要有一定水準。

宋朝有位神童蔡伯俙,三歲就被父親帶著去考童子試,還一直考到可以參加殿試,當時宋真宗親考,蔡伯俙朗誦了一首宋真宗做的詩,於是龍顏大悅,給蔡伯俙賜詩一首,又賜他進士出身,授官秘書省正字。還讓他去給太子趙禎(後來的宋仁宗)去伴讀,不過他因為在伴讀時,常代筆幫趙禎寫作業逃避檢查,趙禎長大後以他德行不足為由,並沒有重用他。而這位神童,最後也僅是一位神童出身的人罷了。

自古以來,有不少真才實學的神童,他們長成以後,不只有不凡的成就,也能對國家社會有所助益,以賢才聞名於世,如此才不愧對「神童」的出身!

 

1.項橐

春秋莒國人,七歲時遇孔子問答論辯,回答巧妙有理,孔子一連向項橐問了數十题,其一一解答;項橐只問了孔子三道题,孔子卻一個也答不上,因此孔子拜其為師。後世尊項橐為聖公。


2.鮑牧

春秋齊國人,鮑叔牙的後代,幼時好學,善於辭令,六歲敢與相國爭論是非。後來相國徵得其父同意,將鮑牧留在府中與自家兒子一起學習,長大後一同在朝為官,侍奉齊景公。

3.甘羅

戰國秦國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自幼聰明機智,能言善辯。後來甘茂受到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死於魏國。甘羅十二歲時,投奔到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下做才客。當時秦欲派大臣張唐聯燕攻趙,但張唐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去勸說,呂不韋原先不肯,甘羅說:「項橐七歲時,就成為孔子的老師。臣現在十二歲了!您讓我先試一下吧。」後勸說成功。後來又出使趙國,為秦帶回五座城池,秦王封其為上卿(一說左丞相),並將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給他。可惜僅十二歲逝世。。


4.孟嘗君

戰國齊國人,因生於五月初五,當時以為剋父。其五歲以語啟父,保住性命。

5.曹沖

東漢人,曹操之子,生性溫厚,聰明仁愛,五歲有秤象之說,十三歲病逝。陳壽《三國志》評其:「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6.周不疑

東漢人,劉表別駕劉先的外甥,曹沖好友,少有異才,聰明敏達,六歲即有文采,九歲時寫的文章讓荊州名士自愧不如,與曹沖才氣相當。具文學與軍事才能,十七歲時著有文論四首,且《零陵先賢傳》記載:「曹操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周不疑進十計,攻城即下也。」曹沖死後,曹操顧忌周不疑的聰明才智,怕曹丕無法駕馭他,以後恐成為曹魏的禍患,便將其殺害。

7.陳元方(陳紀)

東漢人,自小聰明伶俐、能言善辯。除《世說新語》中〈陳太丘與友期行〉所載之故事,「難兄難弟」一詞之由來也是指陳元方和陳季方兄弟(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8.張九齡

唐朝人,幼時便聰明敏捷,五六歲能吟詩作對,九歲能寫文章,十三歲就寫得十分出色,是遠近聞名的小神童。七歲遊寶林寺遇太守(詳見〈真實的歷史比小說還爆笑-看神仙宰相李泌〉後錄)。十三歲給廣州刺史寫了一封書信,刺史看後驚嘆道:「是必致遠。」預言張九齡日後必成大器。

9.李泌

唐朝人,少聰敏,博涉經史,善屬易象,尤工於詩。七歲時被宣入宮,《三字經》裡有載:「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詳見〈真實的歷史比小說還爆笑-看神仙宰相李泌〉)

10.晏殊

宋朝人,五歲被譽為「神童」,七歲能文,十四歲因「神童」之名被宰相張知白舉薦,和科考士子們一同參加殿試,複試時進行了詩、賦、論的考核,晏殊稱「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宋真宗認為他很誠實,讚賞有嘉,賜為同進士出身,授官秘書省正字。宋真宗允許他在皇家圖書館內繼續攻讀學問,後來官位最高做到宰相,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號稱賢相。文學創作詞集《珠玉詞》共有一百二十多首詞,詞風和婉明麗,風流蘊藉,有「宰相詞人」之稱。逝世後被歐陽修評為「富貴優游五十年」。




11.楊憶

宋朝人,天資聰穎,博覽強記,七歲能文,十歲就能賦詩,十一歲時受宋太宗召試,因所作的詩〈喜朝京闕〉:「七閩波渺邈,雙闕氣岧嶢。曉登雲外嶺,夜渡月中潮。願秉清忠節,終身立聖朝。」被宋太宗看重,當時就授官秘書省正字,十八歲時又被宋太宗親賜進士及第,相當於直接得到科考前三名。好寫詩,朱熹評之為「巧中猶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來不覺」。

12.女神童們

女性神童在歷史上記載較少,但自古也不乏才華出色的少女,以下列舉:

.蔡琰-東漢人,蔡邕之女,六歲辨弦音,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其博學多才,擅文學、音律、書法。《三字經》有載:「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其有名作《胡笳十八拍》流傳於世。

.魚幼薇(魚玄機)-唐朝人,性聰慧,有才思,好讀書,尤工詩,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五歲讀書過目不忘,七歲能寫詩,十一、二歲其詩作在京城文人中成為流行。當代詩人溫庭筠不信魚玄機如傳說中厲害,以「江邊柳」為題考魚玄機,其當下作一首詩:「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溫庭筠聽完之後連連點頭,終於信了魚玄機的才華。

.薛濤-唐朝人,自幼聰慧,八、九歲時就能作詩,十六歲時通音律,善詩文,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當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十分喜愛薛濤,多次將其召到帥府侍宴賦詩,還想授予薛濤「校書」一職,雖然上表朝廷未被准奏,但「薛校書」之名因此流傳。世以「薛濤箋」聞名(世謂「南華經、相如賦、班固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少陵詩、摩詰畫、屈子離騷」,乃古今絕藝。)。

.謝道韞-宋朝人,謝安之姪女,七歲詠絮才。《三字經》有載:「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後為王羲之兒子王凝之之妻,但王凝之為會稽內史卻在內亂時守備不力,謝道韞聽聞敵至,拿刀出門殺敵數人才被抓,而亂匪感其節義,赦免其及族人。

 

附錄:

方仲永

宋朝人,悲情神童。生長在農家,自小並沒有學過讀書寫字;但在五歲時,一接觸到筆墨紙硯,竟然就會寫詩作對聯。

其無師自通,震動鄉里,城裡的人紛紛邀請其父進城作客,有人還願意支付好幾吊銅板的價錢。因父親無知,帶著方仲永四處拜訪眾人,不讓他學習,成人後變為普通人,與父親一樣是農民。

十二、三歲時,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王安石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感覺「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説中的那麼厲害。沒幾年後,聽聞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後來王安石寫下〈傷仲永〉一文。

 

結論:無論古今,不缺神童,而是作為「神童」之後能有什麼發展,「神童」之名是人生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就端看家長與孩子本身如何看待並使用了。

未名 2024-06-03 18:12:54

舉例有女有男
讚喔

版主回應
謝謝。無論哪個時代,男孩女孩都有優秀的,只是在那個時代,優秀女孩們更是難得,所以我覺得更應該被看見。 2024-06-03 20: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