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08:00:00Tinkle

古代避暑四大招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小,微之意,是說天氣開始炎熱了,因此俗話說:「小暑一過,一日熱三分。」

現今天氣愈來愈炎熱,溫度節節高升,人們紛紛躲進冷氣房裡。那麼,在沒有冷氣、電扇等家電用品的古代,又是如何避暑的呢?以下分為食、衣、住、樂四方面來講:

 

【食之卷】

1.西瓜

西瓜是應景的消暑水果,古人透過吃水果消暑,既能補充水分,又能讓身體涼快。

宋朝曾豐所寫的《值侯修學趣儒人稍急因遺蓮花蓮實西瓜於吾宗》,其中即是對西瓜的清涼讚美一番:「紺色毬兒讓水晶,味甘如蜜冷如冰。香風飄滿葵丘戍,散與鴞林解鬱蒸。」

明朝李時珍也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西瓜又名為寒瓜。」

元代白樸亦在《天淨沙·夏》有提到以瓜果消暑:「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宋朝李重元亦有《憶王孫.夏詞》寫道:「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竹方床。針線慵拈午夢長。」

2.涼茶、冷飲

唐宋時期,長安、洛陽、巴蜀等地,大街小巷都有茶鋪。一些去熱退火的草藥茶,多少也能派上用場,不僅解渴,還能補體養身。另外像南宋杭州街頭也有像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冷飲。

 

3.冰淇淋

冰淇淋並非近代發明,最先是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塊調製而成的冰酪。到了唐朝末年,人們就開始在夏天製冰,做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冰淇淋,供給皇家使用。宋朝才開始流傳民間,商販們會用果汁或水果制出各種口味的冰淇淋,沿街叫賣。

 

【衣之卷】

1.素紗衣

古代衣裳穿戴多層,但到了炎熱的夏天,改為輕薄的羅紗較為透氣,素紗衣輕如蟬翼,揉捲起來甚至可以塞到一個火柴盒裡面。

 

2.麻布衣

一般平民百姓多穿此衣,上述的素紗衣則為上流社會所穿。

3.竹衣

也稱為「隔汗衣」,據說穿了如涼蓆穿上身,可以起到降溫及透氣隔汗的作用。

 

【住之卷】

1.冰鑒

即是古代的冰箱,出現得很早,大約周代就有了。它是古代用於盛裝冰與放置食物的一種複合器物,不是單單的一件器物,而是兩件器物套合組裝在一起,既能用來保存食物,如冰鎮酒或瓜果,又會散發冷氣,使得室内凉爽,一器多用。在《吳越春秋》中就曾有冰鑒的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其中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房子,也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

 

2.避暑山莊

這僅有古代地位較高的大戶人家才能擁有私人避暑山莊,多建於山林之中,其建材亦有避暑功效。

3.竹製品

例如竹蓆、竹夫人(竹製抱枕)、竹床、竹簾,以便於增添涼意,易於入睡。宋朝蔡確《夏日登車蓋亭》寫道:「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宋朝秦觀也有《納涼》一詩:「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另有竹扇或其他材質製成扇子(例如蒲扇、絹扇、羽扇),用於驅趕暑氣。

 

4.風扇車

發明於漢代,西漢時長安有名的機械師丁緩發明了「七輪扇」,最早被用來打仗,後來才逐漸轉為民用,只要接上水車,就會變成全自動消暑神器。

 

5.自雨亭

自雨亭在我國出現於唐代園林中,並廣泛流行於達官貴族人家。唐朝《封氏聞見記》卷五.第宅篇裏記載:「至天寶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賜死,縣官簿錄太平坊宅,數日不能遍。宅內有自雨亭,従檐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又有寶鈿井欄,不知其價,他物稱是。」它是利用水車製造水循環,讓水灑落在屋頂上,就像是下雨一樣,並透過這些水將建築物的熱氣帶走,整個過程都是全自動的。

6.深井冰

古時候的住宅,房間地上總會有一個洞,這是一種中央空調系統。由於地底相對恆溫,冬暖夏涼,所以這個洞夏天就會排出地底的冷氣。據說,這方法在曹操築鄴城時就已經廣泛應用了。

 

7.涼殿

唐朝時,皇帝在宫廷中建有專門提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是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並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涼氣,這種用自然水冷以達到消暑之目的的設備,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樂之卷】

1.戲水、泡澡

清涼的水不只用於吃喝,在大熱天去玩水消暑,也是一大樂事。宋朝蘇軾在《減字木蘭花.迴風落景》有載:「五月二十四日,會無咎之隨齋。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漬白芙蓉,坐客翛然,無復有病暑意。」用冰涼的泉水置於大盆內,看著就涼快。

又或者至湖池之中游泳戲水,與現代樂趣相同,只是古代沒有救生設備,若不小心便可能發生憾事

2.泛舟、垂釣

宋朝葛天民在《郊園避暑》:「有暑猶當避,無憂可得忘。竹疏身共瘦,湖近意先涼。」所以古人避暑少不了近「竹」、「湖(水)」二物。

古代的水上娛樂最常見的就是搭小船泛舟,豪華一點的就畫舫遊湖,也有附帶垂釣活動,好不開心。元朝薛昂夫《西湖雜詠.夏》:「晴雲輕漾,薰風無浪,開樽避暑爭相向。映湖光,逞新妝。 笙歌鼎沸南湖盪,今夜且休回畫舫。風,滿座涼;蓮,入夢香。」

3.竹林靜坐、散步、彈琴

有樹蔭處便有涼,尤其竹子,其進行光合作用時會吸收大量的太陽能,且因竹林水分充足,空氣相對更加濕潤,因此人置身其中,會感受到特別涼爽。關於避暑的詩詞,宋朝戴敏曾寫一首《約黃董二親與桂堂諸侄避暑》,記下避暑心得:

「世間無處避炎蒸,欲叫西風叫不應。恨乏白檀除熱惱,心思赤腳踏層冰。醉遊河朔誰同往,表借明光愧不能。聞有山林最深處,清涼境界著高僧。」

唐朝詩仙李白,亦有一首《夏日山中》記趣:「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其實無論古代現代,避暑原理是相通,除了運用自然資源,也用人造設備。只是現代人數多於古代,在使用資源時,要懷有「有水當思無水之苦」的心態,才不會造成資源浪費,之後無可復用,這才叫人難以適應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