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0 08:00:00Tinkle

不應存在的「女權」



你知道「婦女節」的由來嗎?在1908年3月8日的紐約,上萬名女工走上街頭,她們高呼著「麵包與玫瑰」的口號,要求縮短工時、提高不平等工資、享有選舉權等權利,直到1910年,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之後才將3月8日正式列為國際婦女節,這是女權的勝利,但也是一大諷刺。

其實,「女權」根本不應該存在,應該只存在「人權」才是。

無論男人女人,都一樣是人,有著基本人權的需求,但女性在社會上長期被剝奪這些權利,包括受教權、選舉權、決定自己婚姻與身體自主的權利等等,活在現在的我們覺得這些很正常,而在一百多年前,甚至現在世界上仍有許多女性被剝奪這些權利-----如果所有人都沒有這樣的權利也就罷了(比如在古早封建時代),但很不公平的是,男性所擁有的權利超出女性太多了。

而且可怕的是,這樣偏差的觀念與習慣,竟根深蒂固的還留存在現今這個號稱「性別平權」的時代,許多人(包括女人本身)在自貶或是貶人而不自知,而我每當聽到有人在用性別歧視的言語(尤其是女人在眨低女人)就覺得難過,或是看到一些作為是有性別歧視的,真的非常明顯且深刻的感受到「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性別平權」,那些口號只是表面而已。



【印度電影「我的冠軍女兒」裡明顯看見社會對女性的束縛與歧視】

但很多男性在女權抬頭之後,往往有著「仇女」或醜化女性的揶揄,比如男性覺得自己被「迫害」,說什麼「女權自助餐」,或是嘲諷女性有生理假等等,當然有些公主病或大女人主義的自私「偽女權」女性也是有的,但我自身觀察周遭,很多男性缺乏「理解」,他們只覺得以前自己獨有的利益「被搶走」了,所以他們吃虧了,很可憐。

這就比如說以前男人每天都吃三餐,女人只能吃一餐,現在女人也可以吃三餐,他們就覺得「啊我怎麼沒有比她多兩餐,所以我吃虧了好可憐」,完全沒有想到女性只吃一餐的痛苦,這種只專注自己利益的男人,其實滿多的,因為看有多少人不懂得女權為何拚命爭取的真諦就知道。




不過,也不是所有男性都如此,有些男性是「女性主義者」,或是懂得用同理心去理解、感受,知道女性的苦楚:先天的生理差異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了,難道後天還要受歧視、被剝奪好好生活的基本權利嗎?這樣的男性不會死守著自己的既得利益,反倒願意為女性發聲。

因此,婦女節是個很諷刺的節日,它和「女權」一樣,是原本不應該存在的,想想為什麼沒有「男人節」、沒有「男權」,因為女性長期被剝奪,每一次的婦女節、每一次聽到女權,就想到女性在往昔是如何被迫害,說起來,都是一道道不堪的傷痕。



至今,婦女節仍被拿來炒作、揶揄,表示這個社會還沒有達到男女平權。所謂的「平權」,不是說什麼都比照男性,有的男性很愚蠢,拿性別平權來說嘴,以此來要求女性付出勞力或達到一樣的程度,想想如果今天是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大人小孩都須具備基本人權,那麼有人會要小孩達到和大人一樣的程度嗎?應該不會吧!因為我們知道大人小孩先天條件的差異,那男性和女性也是一樣的。

如果要求女性達到和男性一樣的程度,那男性應該無地自容,女性在生理上無論體力、生理構造,說實在沒辦法與男性齊平(不然身為男人是幹什麼用的),有人說像以色列也是男女都當兵呀,我只能說那是個別文化的產物,有訓練過的女性的確會提升體能及其他能力,但就同樣受訓程度100%的男性和女性來說,女性不見得可以與之並進,光是不斷侵擾的荷爾蒙影響身體與情緒就夠令人煩躁的了,但可笑的是,以色列要求女兵連睡覺都不能脫內衣,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性別迫害?




我們沒有要男性去瞭解太細微的生理差異,但應該要有的基本人權,無論男女都需要,所以為了摒除歧見,實在應該把「女權」這個字眼拿掉。女性爭取的不應該是女權,而是和男性一樣的「人權」,這樣男性就不會拿來玩文字遊戲而大作文章,這對女性來說是二次傷害。

身為女性,應該先樹立正確觀念,不要被長久以來的父權思想所洗腦,認為女人就是弱者、女人就該溫順聽話、女人就該以家庭為重…女人,應該學會掌握自己的人生,擁有人權,才能過得像個獨立的「人」,而非「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