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08:00:00Tinkle

台北機廠變身鐵道博物館園區!修復計畫倒數中




這次去的地點叫做「台北機廠」。噢~我沒有寫錯字喔!真的就是「機廠」,是維修火車的場所,台鐵的臺北機廠其實就在台北市市民大道五段(京華城附近),當天我是用走的過去,約花了二十分鐘,一般大多是坐捷運到南京三民站吧!

這個消息是文化部發布從7/19起,讓民眾一同來見證國定古蹟台北機廠修復與保存的完整過程,明年會啟動為期6年的修復計畫,轉型為鐵道博物館園區。不過他只接受10人以上、40人以下的團體預約,而且只有週三和週六。我們是約週六的下午兩點,那一天只有兩個團(包括我們),加起來應該三十人左右吧(我們就十五個人了),應該也沒辦法一次太多人,因為整個活動需要導覽人員、維安人員和隨行人員(好像有4、5個人吧,還是更多?),不像旅行團那樣一個導遊走透透,而且全程都要戴上安全帽,畢竟是工作場所(就很像工地啦)。



一開始在大門口就有報到登記人員駐點,所以不怕不知道怎麼進去或走錯地方,那天下著雨,幸好還不算很冷,而大家也很準時的都到齊了,現場有不少小朋友還有幾個爺爺奶奶,年齡層可說是相當廣,畢竟這些歷史過往都是我們的回憶,在台灣應該很少沒坐過台鐵的吧,像高鐵我就沒有坐過了,因為也沒有需要坐的機會。

不過我們這次太「幸運」了,前導說明要用PPT,結果不知為何電力設備好像出了問題,結果不能放投影了,講解人員只好拿著一本A4大小的圖片紙高舉說明,真是辛苦他了。這次的人似乎都滿有素質的,大家都很有禮貌也很認真在聽,還有人提問,小朋友也還不算失控,整體感覺都很OK。


聽完歷史講解後,才知道這裡的前身橫跨了三個時期:清朝(從劉銘傳建設台灣開始講)、日治、國民政府。可說是歷史悠久,而它一變再變(機械廠-->兵工廠-->鐵道工場),也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無形中記錄了台灣的歷史軌跡,其中台灣第一次的空間改革,就是南北鐵路通車(劉銘傳只建台北到新竹一段鐵路,後來日治時期完成到高雄),鐵路縱貫線的完工,使得運輸時間大大減少;之後又因鐵路電氣化,設備更完善了,而以前台鐵有通鋪車的,但後來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後來不用過夜了呀!從南到北也只要6~8小時就可以(應該是吧),想到中國返鄉過節的人潮,在火車上過個一兩夜是正常的,還有更久的呢!忽然覺得台灣小而美也是一種幸福。

沿路我們參觀各個區域,真的很像工地,但整體挑高還有圓拱式設計是滿喜歡的,這也是顧及員工作業時需要通風,另外還注意防火防災的設施,畢竟這是工廠,對於安全要特別謹慎,有趣的是,這裡有許多提醒用的標語,像是台語版的「賺錢有數,生命愛顧」,還有很長一串的「三點安全原則」,看得出他們重視的是什麼,連接上最近修勞基法的新聞,真覺得台灣政府在開倒車(嘆)。






後面重頭戲來了!相信很多來參觀的人對這裡有個地方很有興趣,一般我們講到員工福利,大多是設有員工餐廳或員工宿舍之類的,但台北機廠內卻有一座員工浴室(澡堂),我猜是日治時期建造的,因為太容易聯想到泡湯了,朋友一直說要看那個「羅馬浴場」,明明就是日式澡堂(哎~反正《羅馬浴場》也是日本人拍的),據說那曾經是周杰倫電影《天台》拍攝地點,盧貝松電影《露西》,也曾在機廠周邊取景。





整個園區已經確定是被指定保留的國定古蹟,在台北市能有這麼一大塊地放置這麼多原物實體,希望財團不要來染指,而且我們在參觀時與服務人員談論到,未來這裡會不會進一步再增設或開發,也許是會有的,但我們不想像台灣每個觀光古蹟一樣都弄成咖啡廳、餐廳等等,好像吃東西是重點,看古蹟是其次(真的滿有這種感覺的,其實不太好),有一種本末倒置的感覺。而園區裡的招牌就是第一代自強號EMU100型電聯車,是從英國引進,1978年開始服務,導覽人員戲稱,以前號稱「英國貴婦」,現在是老太婆了。真是歲月催人老,貴婦也會變成老太婆……。另外還有日本所捐贈世界最早的583系臥鋪電車車廂,其實我在看的過程中,腦中一直想著「一節車廂要多少錢」,我真的有想要把它買下來,可以改裝變成主題民宿之類的,不過也要有足夠大的地方放啦…想到成本就頭疼了,果然談錢傷感情(夢想)。





我們這次去只是開放初期,明年就會開始修復計畫,未來5、6年後,或許又是一番新的樣貌,不過我還是喜歡最原始、不加修飾的感覺,雖然這次有些地方剛好遇到維修,無法去參觀,但我可以說,即使像我不是鐵道迷,也可以一起感受台灣歷史的變遷,還有人們生活的記憶,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所以想去參觀的人,就要盡早預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