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三國-論人德與魅力
↑陸遜的絕招竟然就是「謙遜」!果然流傳千古,影響甚深。
三國是一門顯學,我讀三國已是有點晚了,以現在孩子約莫國小階段接觸三國,我是高中時才開始,但我是一次把演義和史實對照來讀,所以和一般只從遊戲或動漫小說、從碎片中拼湊三國的人是有所差異的,所思考的、所運用的,也多有延展。
「三國」其實很生活,因為三國就是豐富的人性走廊,我們學歷史就是以古鑑今,學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到一百年的三國,就是所有人性的匯聚,形形色色的各個角色,用他們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生命的價值。
我在教三國班的時候很開心,可以把自己喜歡的話題,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教給大家,而不是像以前學生時期那樣以呆板無趣的方式上著國、英、數、理,以前的我,也想不到「三國」可以拿來上課,成為教育學子的材料。但是「教」之前,一定要「愛」,因為「愛」,所以我們時時呈現那個樣子,也就是身教。所以很多父母長輩,自己本身就是「愛」現在生活的樣子,呈現出來的就「教」給孩子了,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常說髒話」,那試想:是不是自己就常把髒話掛在嘴邊?有的家長抱怨「我的孩子很粗魯」,那試想:是不是自己也常粗魯不溫柔的對待人事物呢?同理類推,會抱怨自己孩子不愛讀書的人,自己可能也是如此吧!當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同時也是別人的一面鏡子,而我們喜歡什麼樣的鏡子,也會影響我們的樣子。
拉回三國來看,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陸遜與趙雲,前者為文,後者為武。而我們的選擇都反映出我們的人格,這兩個人的共通點就是「仁愛」、「清廉」、「責任感」與「行動力」(尤其是犯顏直諫這部分,我想很多人怕被砍頭而不敢講真話),這四點也是我很重視的人格特質,因此,喜歡一個人,不是單純因為那個人,先決條件在於他的人格特質是否與自己重視的相符。一個人的魅力固然與他的能力(才華)有關,無用之人(對別人沒有幫助)必然沒有什麼魅力可言,所以能力是必要的;再者一個人能力再強,但沒辦法讓人服氣、成為別人依靠,魅力也不會提升到哪裡去,就像呂布很強大,可是他的人格魅力絕不會比過趙雲、諸葛亮等人,因此人德與魅力有很大的關係,而一個有德的人,也不會無能-----他無法忍受自己變成那樣,所以自古以來,有德者幾乎都有一定的能力,無論是文是武,他們都會在生命中綻放人性的光輝。
陸遜與趙雲有像的地方,但其實他們是個對照例子。我曾思考過一個問題,也許有的人也曾像我一樣困惑著:到底要當個有心機的人、還是單純的人比較好?如果單看字眼,一定很多人會說單純好,有心機不好,但想想一個人單純到沒有心機,是不是很危險?有心機真的不好嗎?其實心機只不過是思慮縝密,多方思考罷了,我覺得,多想一點沒有不好,未雨綢繆、防患未然,而且常言道:「千金難買早知道」。可是,兩者必須取決於一個平衡,才能活出真正的價值,否則一個會被說成心機重、奸詐,一個會被說成傻瓜、愚蠢。而陸遜與趙雲非常巧妙的活得「剛剛好」,於是他們的人格魅力徹底綻放。
如果讀過三國志陸遜傳應該知道,他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歷史上除了君主之外,被單獨立傳的唯「二」人物,表示他們在歷史評價上是一樣高的,不過諸葛亮有《三國演義》的加持,後來甚至出現「諸葛多智而近妖」這樣反面的說法,呃…只能說還是維持中庸之道的好。相對的,身為政治家兼軍事家的陸遜為人低調而謙遜,但人緣極廣,上至太子,下至官民,甚至蜀、魏兩國對他評價也很高,不僅與諸葛亮頗有交情,連其勸戒侄兒諸葛恪也是透過他,蜀國馬良也跟劉備說過:「陸遜之謀,不亞周瑜。」而司馬懿也是敬他三分,魏國謀士賈詡也曾言:「諸葛亮善治國,陸遜見兵勢。」《三國志.吳書》評他為:「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感覺有點像諸葛亮的評價…@@)陸遜少孤,十二歲因戰亂就得擔起「家長」重任,領著一大群宗族從廬江遷返吳郡,還要照料比自己年幼的堂叔陸績(就是二十四孝藏橘子的小朋友)。而他擔負的責任,從「家」到「國」,一生都在「憂」,也難怪他深謀遠慮,因為他無法單純,必須想得更多,而這個「更多」是為了身邊的人,他希望可以安定家國,自始至終,從未改變,直到最後一刻,仍憂國憂民,且家無餘財(陸遜官至丞相),這點又和諸葛亮相似,但不太一樣的是,陸遜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後,因為陸遜在荊州表現得太出色了,使得荊州就有了“只知陸伯言,不知孫仲謀”的情況,而在《世說新語.方正》也有記載他在任海昌屯田都尉時被百姓稱為「神君」,成了功高震主的犧牲品。(參考資料:http://sangostory.pixnet.net/blog/post/30608689-%E4%B8%89%E5%9C%8B%E6%99%82%E6%9C%9F%E5%9B%9B%E4%BD%8D%E5%8A%9F%E9%AB%98%E9%9C%87%E4%B8%BB%E8%80%85%E7%9A%84%E4%B8%8D%E5%90%8C%E7%B5%90%E5%B1%80(%E8%BD%89%E8%BC%89))。
再說到趙雲,趙雲可說是三國亂世中的奇葩,因為他非常非常單純,但如果他只是個單純的傻蛋,一定馬上去領便當,所以一個單純的人,還是必須身懷絕技,才能實現他單純的理想。趙雲的理想很簡單:既然身處亂世,就要有一個為人民著想的百姓。他不要整天興戰的軍閥,不要貪圖榮華富貴的權貴,這些人都無法讓人民幸福,所以他跟隨了劉備(我覺得…其實是不是劉備又窮又弱,所以興不了戰,也沒富貴可貪,趙雲太單純才會被騙?)。
趙雲在《三國志》中是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合為一傳,武藝是絕對沒問題,加上當初從軍也是被推舉的,所以人緣也是不錯的。最初趙雲投奔公孫瓚還讓對方嚇了一跳,還問他為什麼不去投奔袁紹,袁紹可是北方領主,四世三公聲名遠播,一堆人趕著去袁紹麾下,反倒這小子行徑奇特。趙雲回答說:「天下大亂,未知誰是明主,民有倒懸之危,鄙州議論,要投奔仁政之所在,因此我不投袁紹而投將軍。」所以說,不只「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趙雲也是,他心中只想著一個「仁」字,他要的是「仁主」。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趙雲自己這麼強,人氣又高,而且追求仁義,為什麼不自成勢力,應該會有不少人投奔於他吧!
這個問題問得好,敝人在下我竊自猜測:原因有二:一是鐘鼎山林,人各有志,也許趙雲沒有雄霸一方的欲望吧!二是他真的很單純,他沒有野心,只有仁心,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是不會想到那裡去的。總之,趙雲的單純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地步,像是劉備後來入蜀論功行賞,要送他一棟大房子,他不但立馬拒絕,還說:「這房子這麼大、這麼漂亮,一定之前有很多人住在這裡,我們要把原來的主人找回來,把房子還給他。」敢問劉備當下敢說個「不」字嗎?(劉備應該冏到臉色發青了…)不然他的「仁主」形象就毀了,所以只好答應趙雲。也許也是因為趙雲單純正直,所以劉備才叫他去管管孫夫人(喂!趙雲是武將還是管家?)。而最終後主劉禪給他的諡號「順平」,理由為:「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也頗符合他的形象。
就我評論,兩者皆佳,但要論個前後,我還是會選擇陸遜吧!這也是因為我自身也是個想很多的人(可以說是性格較偏向陸遜)。趙雲單純,有他的實力;陸遜多慮,但也有他的必要。即使性格有異,他們都是具有極高人格魅力之人,用自己的方式開創亂世中的美好,才能流傳千古,魅力不減,我們也在前人的事蹟中,瞭解到「德」的魅力與影響。「德」很廣,但是我們可以從中掌握幾點重點,然而它們是有連帶關係的,當我們有了「仁愛」之心,就不願貪求不屬於自己之物,而持「清廉」,並把維持及創造美好當作自己「責任」,然後用「行動力」去實現。當然,人德不只這個重點,如果可以發掘更多、做到更多,我們會隨著「德」的延展,而增添魅力,讓我們更愛自己,也讓別人更能受到好的影響,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上一篇:自然的微笑,成功的人生
下一篇:成就自我,還是成就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