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日記 20211011_三代目的期待(二)
因為上課的關係,聽到許多同學分享老闆的樣態,在職場能否愉快的工作?老闆幾乎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因素!事實上,不只老闆的個性不同,在外商與本土企業,因為文化不同,做事的方式不同,我認為釐清外商與本土的行事作風,才能追根究柢分辨出兩種背景下不同的組織行為學。
每每我們在討論決策時,會聽到台灣的業主會怎麼做?而外商的type則是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先歸納幾點本土業主的偏好,這只是大致的比率,不見得每個台灣業主都是如此,只是提出來討論彼此的差異:
一、 對人才的評價
我們常說人才是公司重要的資產。假如是如此,人才的薪資要怎麼評價?對本土企業來說,重要人才會視為領導圈子或接班人選,在本土企業,高階主管近似家臣,掌有權力但薪資卻有隱形的天花板;而外商對人才的定義,是用實質薪資來匹配人才的能力,所以薪資或獎金有很大的空間,但是對本土業主而言,要用千萬年薪聘請高階主管,不如用這薪水去聘請好幾位員工。
二、 對風險的預防
本土業主對市佔率、擴大規模有很強的動機與執行力,但是隱藏在業務衝刺下的風險,常常是遇到再來解決。反觀外商,因為很重視制度與流程,所以在新的業務發展之前,通常是先把流程可能面臨的風險在不同部門檢視討論後,才會得到綠燈同意發展,雖然回應市場的速度較慢,但是可以降低暴露在不可控的巨大風險。
三、 對制度的落實
本土企業因為成立時間不長,所以依賴人治色彩明顯,例如創辦人或是家族企業,往往不願意放權給專業經理人,所以真正具有決策權的往往還是家族本身。外商因為歷經長久的發展歷史,對公司治理有較深刻的觀念,因此在組織設計上,擁有權與經營權分得很清楚,對制度的導入與絕對尊重才能落實公司治理。
四、 國際化的視野
本土企業因為以國內市場為主,對海外市場的經驗較貧乏,更遑論國際人才的取得,在商品國際化或是經營事業體國際化就會遇到人才不足的窘境。外商因為歷練不同市場,擁有跨國界的人才與經驗,在人才交流上與思考的廣度就容易有更多元的面向。
因為本土與外商在經營本質上有這些差異,就會造就遇到不同事件的反應過程與決策。外商不一定就比較厲害?甚至在本土市場常常是本土企業佔優勢,但是放到全球市場競爭,外商的優勢就會變得明顯,最主要是面對的市場與複雜度不同。我認為本土企業的在地深耕是一大優勢,其次是人力充沛,但是在面對國際盃或是規模變大時,原來的框架與人才的檔次就會出現障礙,若要提升企業競爭力,所有的改變都會首先來自業主觀念的改變,這也是當我在看企業二代、三代目接班時,不一定是自己跳下去做,反而變則通,通則變,可以梳理出對企業長遠發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