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4 16:52:06piggy

「貨幣戰爭」的啟發

 
宋鴻彬這本著作,在中國以至於國外都引起很大的討論,就其內容,雖然以小說杜撰方式編寫,但在歐美金融家陰謀論的背後,卻是對現今國際金融制度的反思。

我在賞讀這本書,老實說一開始覺得很憋,因為心裡不相信他的杜撰,例如美國獨立戰爭、世界大戰都是金融家的陰謀,所以讀得很慢...後來索性前面講歷史的就不看了,直接跳到最後一章:謀萬事者。自此我對他的觀點完全改變,因為他的論述走出窠臼,迥異於傳統古墓派和主流經濟學家。

在他的論述裡提及,金融機構能取代國家對貨幣供給的主導權,是因為金融機構利用放貸產生的資本流動創造出乘數效果,這也是資產價格狂升的主因。因為透過10年20年借貸,提早把未來現金流傾洩出來,貸款人背負了貸款,但是提早享受,擁有資產的人則享受通膨帶來的好處,等到泡沫形成,資產價格貶值,金融家再透過通縮用最低成本取得所有財富。

我們認為經濟成長帶動消費需求,其實應該是消費需求推升了經濟成長,只是多少是擴張信用吹起的牛皮?這也是美國現在爆發次貸風暴背後的成因,要由奢入儉難,這也是美國現在要解決的課題。

美國國力執世界牛耳多年,靠利用美元強勢地位、透過低利率借貸成本,從全世界搜括資金,可是一旦資產泡沫,倒楣的卻是由全世界承擔。美國最引起為傲的金融創新,原來不是分散風險,而是把風險轉嫁給全世界。過去日本90年代的泡沫、97年亞洲金融風暴,原來並非制度出錯,只是貪婪本性顯露無疑,西方金融家在享有制度、實力不對稱下,遂行其掌握貨幣發球權的野心,一步步蠶食鯨吞對手的財富。

眼前所見,新興國家有機會出頭天,只是被評為"落後"的金融開放、"平實"的民間消費,確實不易創造出亮麗的經濟成長數據,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得以避開次貸風暴、金融風暴的荼毒。
 
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兩種模式:由儲蓄累積起來真正的財富,和債務推動型的經濟成長。在後全球化、加強政府監管時代,新興國家要見賢思齊、見微知著,歐美的制度是否照單全收?MSCI指數調高權重又如何?舉債擴大政府支出、積極引入外資,沒有完善的監管制度,可能又陷入債務拉動型的經濟成長模式!中國已經有自省的聲音,求精進不求快,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龐大的市場都是中國可以談判的籌碼,中國需要智慧與勇氣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