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系列) 大道無言
道脈靈修之《莊子內篇遊》
貳、齊物論
十二、大道無言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六合是什麼?東、西、南、北、上、下叫六合,也就是有形物質的空間,叫做六合。有形物質空間以外的事,也就是無形無象但卻是存在的,聖人,得道的人,心裡非常明白,不做任何解釋和談論。六合之內的事,得道之人只談論而不做評辨。春秋是記載先王事跡的,聖人只做評議而不爭辯。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這個分,就是分門別類;提出來另外討論;分說;有時一句話、一個字,就可以提出來另作一篇文章。所以,分說就是不分說,辯說就是不辯說。為什麼呢?得道的人心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一般人以辯論來顯示自己很聰明,很高明。所以越會辯論的人越見不到道,換句話說,離道越遠。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
大道不需要再給個名稱、稱謂,或說明解釋,最大的辯論就是不用語言,最大的仁就是不特別標榜仁,最大的廉潔就是不特別的表現清廉,最大的勇不需要表現出很厲害的樣子。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需要特別的解說,用語言來辯說是無法說明白的,時常表現出自己很仁慈那就不是仁慈了,清廉不需要顯露出來讓人感覺得到,勇特別的去表現出樣子也就不是勇。這五點都能落實做到的話,那接近道的方向就正確了。所以真正的智慧就是不用知識上的東西,到了高點了。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如果能夠明白不用語言的論說,沒有特別解說的道,能夠清楚明白的話,這就叫做天府。
"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能夠達到前面所說的境界時,就像是谷神,虛懷若谷,心境是空的,是無有之鄉,是黑洞,所以一直不斷注入的能量不會滿,無底限的。酌焉不竭,再怎麼取出來也不會涸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就叫做葆光。
莊子在這裡做了一些概念上的發表,以明、八德、道樞、兩行、天府、葆光。形而下風吹萬竅,地籟。還有人籟,諸子百家各有所見,以是攻非,以非攻是。現實的社會狀態是如此,那要講些形而上道,總是要有形而下的言語來作引信,之後還是要回到形而上的道,道昭而不道。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我欲伐宗、膾、胥敖,南面而不釋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猶存乎蓬艾之間。若不釋然,何哉?昔者十日竝出萬物皆照,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
相傳黃帝時代有神人、半神人、人、半獸人、單眼人、無頭人......等等各式各樣的人,大戰之後只剩人。而堯說的宗、膾、胥敖,也是人的族群,是大戰之後留存在荒野的人,而自成小國。堯帝至今約四千六百年,當時舜是堯的接班人,所以心中之事問舜之看法,以斟酌是否類己之志。
所以從前堯帝問舜說:「我想出兵攻擊宗、膾、胥敖等三個地方,但是在我上朝之時總是下不了決定,這是什麼緣故呀?」舜回答說:「這三個子民族群,還能夠在那荒野之間存活,實在也夠辛苦的了,只是難以大道教化他們,而堯帝心中必然也是因此而礙於兩難吧!從前十個太陽並出的年代,任何微小或蘊藏的萬物都照得到,無所藏匿遁形,而況堯帝之德幾乎跟太陽差不多了,必定能像太陽一樣將道昭顯他們的!」
這一段與其說是莊子的一段小結論,不如說是遊玩於莊子之境的一段高潮戲,也是重要的情節,必看的片段,也是修道之人必須懂的概念。
(玄谷道人 2021.8.31)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6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
上一篇:(莊子系列) 滑疑之耀
下一篇:(莊子系列) 春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