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3 10:45:58虛靜常明

(道脈靈修) 民間信仰


參、談宗教

(三)民間信仰

    宗教信仰是哲學思想的昇華,它深植於每個民族人民的心中,它深入每個民族人民的生活。

   早期從大陸遷移到台灣的先民們大多數是信仰道教。唐山過台灣,長途遷徙危險重重,於是奉請諸神明上船,一路保祐平安。到了台灣落地生根,於是把請來的神明供奉在大廳讓大家參拜,慢慢地聚合大家的力量才興土蓋廟。人民在工作之餘,豐收的日子,或神明的生日時,每家每戶都準備豐盛的食物來供奉神明,然後大家一起分享食物,聯絡感情,凝聚部落、村莊的團結向心力。必要時可以對抗外來的侵略。經過時代的變遷,社會漸漸安定下來。迎神賽會的活動,演變成了民間信仰。

    台灣社會的民間信仰,以神為中心。早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形態,人民只求能夠身體健康,閻家平安,對神明的庇祐也就心滿意足了。但是人的慾望隨著社會越安定,也就越繁雜了。人民把無窮盡的奢求,寄望在神明的保祐。於是各種溝通的管道相繼產生,譬如: 乩童附身、飛鸞降駕、桃枝降筆、觀手轎、通靈......等等。

    民間信仰雖然衍生於道教,但是並不能代表道教。因為道教無為的精神,清心寡慾的修行、萬有無極的哲學思想、鮮見於民間信仰之中。一般人以為民間信仰就是道教。甚至於有些修行之人,他起緣於民間信仰或靈修,誠心修行總希望能悟道或圓道。但卻找不到方針與根據,當他接觸到佛教的經典時,便以佛教的思想做為修行的依據。因此,就有了所謂的「佛道雙修」的言論。其實這些人根本沒有研讀過道教的經典,對道教的教意和宗旨、思想哲學、與修行的方法,可以說並沒有深入的探討與了解,才產生的誤解。

    佛教與道教就思想哲學和修行方式這兩方面來說,是有很大差異的。貧道對佛教略知一、二,故不敢妄加斷論,只能略述概說。

    佛教在思想理論上,談的是空無。經歷唯心悟道的修練,而使心境常處於無心、無我、無佛的境界。

    道教在思想理論上,談的是無中生有,有而常有,乃至無極。以自然、無為的心境、修持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用修練之道法行大慈悲救渡萬民。出世、入世不斷修練、了因果、造功德,至得道之境界,羽化飛昇,位登仙班。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萬物不滅。

(摘自道脈靈修 p.23-24)

下一篇: (四)對宗教應有的認知與態度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6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