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08:32:21虛靜常明

(道脈靈修) 對宗教應有的認知與態度

參、談宗教


(四)對宗教應有的認知與態度

      萬法自然、無而生有、有又返無。生而死、死又生。循環不息。混沌之時本無物,天地造化而結成,有動態之物與靜態之物,有有形生命之物與無形生命之物。為了學習之人能瞭解研究而有種、類、科目......之別。道本無名、言又不能盡其理。但是為了方便後學者了解與參悟自然之道,所以用言語或文字來解釋與記載,當然就會產生區分與別類。各宗教因民族性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倫理道德基準不同,而有不同之理論,當然修行方法也就不同,而有各家各宗之別也!

    哲學與宗教差別在於信仰。各宗各教差別在於理論。各派、系、堂、門,差別在於方法。因此了解、尊崇自己歸屬之教派是必要的。然而尊師重道,認真學習,遵循訓戒,專研各方法,深究理論是修行者的基本素養。

    各宗教大則同小則異。修行悟道者著眼於大處,心納天地,身若宇宙,見素抱樸,返樸歸真。見萬物,無萬物,而心照萬物。聖者視萬法歸宗,萬物返始,究境無別。但在入道之初,學習之時,必定要導循教門之戒規,學習先師之方法,研究宗派之理論,方能達到了悟究理之心境。常處此等心境,才能顯出無分別之言行,也就是無私無吾之境界。而不是什麼都不分。今天到這裏聽一聽,明天到那邊看一看,後天到更遠的地方學一學。也聽不出所以然,心中全是疑問,到處都是為什麼? 為什麼這位法師講的佛法,跟那位老師講的道理都很好,卻又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為什麼這位道長講的跟那位道姑講的又不太一樣?最後乾脆自己來個佛道雙修,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又不知如何修行下去。總是抓不到根,抓不到那個作為基礎的中心理論,那個真理。內心之掙扎總會懷疑己到底是對還是錯? 到底自己是不是該繼續這樣走下去? 如果錯了,那怎樣才是對的? 如果這樣是對的,那又何以看不見前面的路? 找不到休息站,更不要說終點站了。這樣子是修不了的,那只是在門口徘徊,入不了門道的。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玅之門。」道教談有、無之玅,說靈魂之玄。學習者欲了解其玅,欲觀其徼,欲識悟其玄必須深研經典理論,認直學習方法,到了某個階段方能了悟其玅。到了某個段節方能觀悟其徼。到了某個心境方能識悟其玄。如此不斷精進,玅中之玅,徼中之徼,玄中之玄,更上一層。無上限之學、修。修學。是謂無極之法。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現今社會上新興宗派何其多! 以正面觀之,棄惡揚善,淨化心靈,鼓勵行修,宣揚宗旨。值得讚揚和肯定。以負面看,某些傳道者、法師、老師,尚未具備為師者之境界,卻在自己一知半解之下,強加解釋論點,誤導了無數有心修行之人。傳道為師可,但遇不解之時,也當請教在上之修行者,以求徹悟瞭解,不可輕浮為之。開宮設堂之主事者也同樣。再則,非是自己學修教派之理論不強加解釋。曾有一佛教法師在有線電視台傳法,而將道教西王瑤池金母大天尊之神格定位在理天,又比在佛、菩薩之下,這樣是不好的。為了凸顯自己教派是多麼高尚,如此已經產生了傲慢之心,也是對其他教派不敬之行為。各教派之神、仙、佛、菩薩、基督、聖人,都有自己教派理論上之定位,其他教派不該妄加解釋或定位。我們常說修行不要有分別心,這個分別心是指自大、驕傲、褒貶、高低之心。也就是說不要因為我們修那個教派而影響,產生對其他教派不敬之心態。

(摘自道脈靈修 p.25-27)

下一篇: 肆、概說道教(一)成教(二)道源--大羅金仙


《道脈靈修》玄谷道人著,可向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威淵老師的書已經出版16年,發行約十萬本,歷經多次改版增修內容充實,開台灣道脈靈修書籍之先河。書中創建許多靈修名詞與觀念,值得對道家思想與靈修法門有興趣的朋友參閱。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