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09:27:59虛靜常明

(老子道經)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是講人類社會越發展道德就越喪失,人與人之間心機就越複雜,心機越複雜社會越更加沉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老君不會重上而輕下,單純只是為了講道而講上跟下。上德不是好壞的好德,而是高尚的道德,而下德是比較之下沒有那麼高尚的品德,但還是有品德的。所以,高尚道德,看不出德性,所以有德。次等的品德,看得出是有德性的,所以沒有德。在這裡理解為整個社會型態或是個人德性都可以。中國禪宗始祖達摩禪師,初入中國,梁武帝迎之於殿堂請問:孤鋪橋造路無數,其功德如何? 禪師回答:無功無德。又問天下有佛乎? 答:沒有。又問你知道你是誰嗎? 答:不知道。你看,春秋時期到五代相距千年,千年之後的禪宗竟然同於千年前老君的思想,真是令人玩味。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為而有以為。社會型態裡道德喪失了,薄弱了,道化之後的德就產生了。人心複雜而有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也有無德之人。高尚品德的作為不為什麼而作為,所以感覺不出來有品德。次等的品德作為是看得見、感覺得到它的存在的。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仁是慈悲愛護的。高尚慈善的作為是感覺不到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是公正的行為。再高尚的義,其作為也都能感受得到。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禮是恭恭敬敬的態度。再高尚的禮,其作為已然沒有回應,所以高舉手臂扛起來扔了。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所以道德喪失了,淡薄了之後,仁就出現了。仁淡薄了,義就出現了。義淡薄了,禮就出現了。社會型態漸漸淪喪,道的修為在人心漸漸喪失而次等品就出現了。依此類推,來到了禮的社會型態。禮的社會型態,忠、信都很淡薄,然而是混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識者,預先知道的人,也就是表現出來有神通的人,那是道的華麗一面,也就是皮毛,道的皮毛。表現出道的皮毛,那是真正愚蠢的開始。這句話,修道之人,修靈之人,要好好的參悟,確確實實的銘記在心。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所以大丈夫修道之人,要純樸實在,不要輕薄淺見才好。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要忠厚老實,不要重外表之虛華。所以棄那個而就這個。

    如今的社會,連禮都沒有,見義不敢為,怕禍連自身,人與人不打招呼,冷漠,因此要返歸於道。

    (摘自 老子道經 p.101-102)


《老子道經》玄谷道人 註解,延續《道脈靈修》的精神,闡述老子道經內容與靈修法門的理解。歡迎向 陳威淵老師索取(0911177082),免費索書,歡迎助印。

陳老師教導道家清靜無為,以及道教仙道修行,無開宮辦事,作法也無收費。歡迎詢問道脈靈修相關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