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 16:34:13小狐

楊老師的思考實驗4~圖畫書中反覆的趣味

Pat Hutchins:http://www.carolhurst.com/authors/hutchins.html

John Burningham:http://www.rileyman.f9.co.uk/

 


 

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的作品

看圖畫書中反覆的趣味

 

 

關於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的作品,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貌,這次我選擇Pat Hutchin的《GOOD-NIGHT, OWL!》、《THE WIND BLEW》,以及John Burningham的《Oi! Get off our Train》、《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把這四本書攤開來比較:

 

一邊一國很有趣

 

John Burningham的兩本作品描繪的是孩子的想像世界與大人的現實世界,看似一邊一國,實際上卻有著巧妙的連結,在《Oi! Get off our Train》中,媽媽阻止小男孩繼續玩火車趕快上床睡覺,於是小男孩做了一個「喂!下車!」的夢,在這裡我會把它解讀成小孩想跟大人說「你不懂我的世界」,無奈的是得顧及現實的規範,因此他的火車在收留了許多落難動物後,仍不得不將牠們通通趕下車,因為他知道「We must go back now. I have to get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讓故事嘎然而止,讀到這裡,我覺得好可惜,然後呢?好希望我也能做一個火車的夢。

 

另外,從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的遲到故事中,我們也能很輕易的看見一個個有趣的想像世界,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的理由似真似幻,老師一點也不相信「衣服濕了」跟大浪有關(或許是孩子為貪玩找藉口),但是對聽故事的我而言,卻想對老師喊話:「證據這麼明顯你還不相信!」,後來翻到老師被大金剛抓到天花板上那一頁,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頭也不回的走了,我也在大笑之餘,暗暗叫好。

 

我想這一定是John Burningham的故事太精彩了,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深深沈迷於故事的情境,與主角產生了近似「同仇敵慨」的心情。看看John Burningham所經營的畫面,真實的場景中上演著超現實的戲碼,讓人感覺好真實又好誇張;誇張的是他畫筆下那個與眾不同的想像世界,但是背景與對話卻又讓人熟悉的彷彿對上了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我在這些作品裡看見了大人與小孩、真實與虛幻,John Burningham遊走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表現方式,連結了一邊一國的世界。

 

小事畫大很有趣

 

        再來看看Pat Hutchin的《GOOD-NIGHT, OWL!》和《THE WIND BLEW》這兩本書:

 

前者是一隻貓頭鷹,蹲在樹洞裡準備睡覺,卻一直遭到不同的干擾,蜜蜂、松鼠和各種鳥類陸續出現,buzz buzzcrunch crunchcaw cawrat-a-rat rat-a-rat twit-twitark ark……周遭越來越熱鬧,貓頭鷹越來越清醒,直到天黑了、月亮出來了,所有動物都安靜了,可是「Owl screeched, screech screech, and woke everyone up.」,我在貓頭鷹身上看見了一個淘氣小孩的影子。後者,THE WIND BLEW》故事就和主題一樣簡單,大風吹起,吹走了雨傘、氣球、帽子、風箏、襯衫、手帕、假髮……,風經過哪裡,就從那裡帶走一件物品,一路吹向海洋,人群也一路追到海邊,這讓我想到《吹笛人(捕鼠的男孩Rattenfanger)》中孩童跟著笛聲走的恐怖畫面,當Pat Hutchin讓眾人停在海邊時,也讓我鬆了一口氣。想起國小的時候上國語課,老師總愛比喻「風,是個頑皮的孩子。」

 

Pat Hutchin的作品,是生活中小事件的大集合;尋常的小事或許不有趣,也引不起注意,但是當它們集合在一起,就會出現戲劇化的張力,一件件小事接連發生,就讓人產生了不確定感,心中隱隱不安:「這是不是要發生什麼大事的前兆?」,讀者如我不禁隨著情節猜想:「然後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但這樣緊張的心情最後是在Pat Hutchin對待故事角色的仁慈中消弭,成了莞爾的一笑。

 

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故事中的共通點

 

        讀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這四本圖畫書,我在其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共通點,也許可以視為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兩位對創作圖畫書的共同想法,分成三個部分來討論:

 

一、文字重複的樂趣

 

        雖然沒有看過這四本書的中譯版,但是讀《GOOD-NIGHT, OWL!》和《THE WIND BLEW》這兩本書的時候,簡短的句子,重複的語句,讀起來像詩歌一般;即使是《Oi! Get off our Train》、《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的故事情節較為複雜,John Burningham也運用了語句的重複製造出韻律和節奏,一邊讀一邊像在玩遊戲。讀給小朋友聽的時候,他們會更容易投入故事情節,重複說個兩三次,接下來孩子們就會預期到故事要用什麼樣的文字來敘述,而搶先說出來。

 

二、圖畫重複的樂趣

 

        畫面的重複,在Pat Hutchins的作品中較明顯看出;每一個頁面的變化不大,但是仔細一看,卻又多了一點什麼,隨著情節發展,角色不斷增加、主角表情細微的改變、場景的延續方向等等,每看一次就有不同的發現。

 

        至於John Burningham的作品,則是畫面整體情境的重複,或者說是畫面情緒的重複;拿《Oi! Get off our Train》來舉例:小男孩的火車每行駛一段距離,就遇見不同的動物上車,大象、海豹、丹頂鶴、老虎和北極熊,牠們各自遭遇不同的困境,但是卻以相同的模式出現、說著相似的對白。

 

        這些重複的畫面,牽起讀者的想像與聯想,「接下來會如何如何」成為一種期待——猜猜看的樂趣!

 

 

三、重複中的意外

 

        不管「猜猜看」的遊戲答對了多少,在接連重複的場景或氣氛之後,總會出現一些讓人意料之外的景象。

 

GOOD-NIGHT, OWL!》的結局,貓頭鷹先是帶著賊賊的的表情踏出樹洞,在一片寧靜的氛圍中突然張開翅膀尖叫,驚醒了所有的小動物,這讓我忍不住哈哈大笑,替貓頭鷹感覺得意洋洋。

 

THE WIND BLEW》中,大風每次吹走的東西都好像有個戲份,氣球飛走、風箏飛走、帽子飛走、假髮飛走……每個物件都可以說個「飛走」的故事;最後風吹向大海,卻沒有一件東西掉進水裡,一群人共同經歷了一場有驚無險的小小惡作劇,結尾讓我出乎意外的安心。

 

讀《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的時候,我總一邊看,一邊猜測上學途中要遇見什麼,每次都猜錯,每次都讓我意外;遇見老師陷入危機,John Patrick Normam McHennessy卻說「There are no such things……」,似乎透露出一點點小小的惡意報復心情,就算是(可能)只是想像,還是大快人心!

 

而《Oi! Get off our Train》最終動物們被趕下車,理由竟是「我明天要上學」,讓我有想像被打斷的不甘心。

 

        「猜測」、「推想」是閱讀中很有樂趣的一件事,總是讓我樂此不疲,一讀再讀、一猜再猜。Pat HutchinsJohn Burningham的作品讓讀者在重複中找樂趣,在重複的意外中發現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