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4 22:46:04戀月彎

[新聞]2009.02.11北京四合院玩家熱衷購買小型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玩家熱衷購買小型四合院

日期:2009年02月11日

資料來源:南都週刊  
 

于波在他什刹海的這個院子裏站了很久很久,還是不知道“重建第一錘”應該敲在哪兒。

說起北京四合院的主人,難免會聯想到山西煤老闆,腰纏萬貫的港澳富豪,

京城的官府子弟,近年北京還出現了另外一批四合院買家,說買家不太確切,其實應該管他們叫四合院玩家。

這幫四合院兒玩家行事低調,不太紮堆,輕易不宣揚自己有一個四合院,更不願意向外人透露自己四合院的房價。

他們堅持購買傳統四合院,地理環境一定要優越,

而且他們通常只購買2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四合院,用於自住、投資和私人使用。

七十歲的風水師曾希把四合院當作一個風水器具,四合院對演員于波來講比情人更重要,

而對於在地球村流浪的時尚達人黃薇來說,四合院才是家。

多情院子癡情漢

于波 演員

四合院:

第一套:雍和宮,150平方米左右

第二套:什刹海,300平方米左右

年輕儒商型,熱愛研究個中文化與細節,但又懂得房子的各方面潛力與市場。

總為四合院做傻事

2008年10月,于波買下了這個破舊的院子時,就曾連續小一個月,沒事就往這裏跑。

有時帶些朋友來,這裏比劃尺寸,那裏指手畫腳,仿佛雕樑畫棟,石桌屏風都在眼前;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來,在牆頭上坐坐,或者在屋裏翻翻,

像尋寶一樣,找出來一部刷紅漆的玩具鋼琴,還有一張伊能靜的黑膠唱片。

于波是個演員,拍了些電視劇(《八陣圖》、《把酒問青天/傲劍江湖》、《水晶之戀》等),

走在街上年輕姑娘們會尖叫的那種。

不過他為了買這個院子,自己跑了小半年,後面兩個月還是騎著自行車跑的。

2008年伊始,于波就想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四合院,

找了3個多月未果,後來他找了輛自行車,沒事就在什刹海來回轉。

一開始不談買賣,純粹地學習。看見一座好看的院子,自行車“啪”往那兒一立,

于波就坐在門前曬太陽的老頭老太太身邊,跟人聊天,有時候一坐半小時。

聊得都是關於院子的事,一開始是拉著家常,到後來,

于波掌握的知識足夠他根據一個院子的位置、構造和外觀,給這個院子估值。

什刹海的老頭老太太們見面時還會提起那個不知是不是居委會派來陪他們聊天的帥氣小夥子。

後來一老大爺給于波推薦了個院子,推薦前,他問了於波無數問題,

“你父母是幹什麼的”、“你以前是幹什麼的”、“你兄弟姐妹幾人”、“那誰誰誰你不認識吧”??

看現在的結果,當時于波的答案估計都讓那位准鄰居很滿意了。

于波最後相中的那套院子,在什刹海邊上,

大得足夠重修成一個有門墩、影壁的四合院,按于波的話說,“夠格了”。

一相中,于波就開始盤算自己心中的四合院。

這個院子應該是個真正的四合院,帶著文化性,最古色古香的形式,

但是一切都要最精緻,包括所有院落的分佈,木質的結構,雕花的欄杆和窗棱,

所有的細節都希望做回原來帶文化的分毫,從門口一進來,一圈就像一幅畫。

不過在自住的基礎上,于波其實想得到更多。

“做房子的東西,因為投入很大,一定要把它做成價值最大的東西。”

保留文化是最根本的一方面,但是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四合院的投資前景也非常大,

“到後來或者會建成一個會所,來招待朋友,甚至拿來營業。”

即使營業,于波希望他的四合院也能體現他自己一直鍾愛的建築美學與歷史文化。

但是從這麼一個有前景的投資方向來看,多買些院子總是有好處的。

刻骨銘心第一段“情”

于波為了四合院做傻事其實不是第一次。他的第一個四合院在雍和宮後面,

2006年底用按揭形式從朋友手裏買下,那時候他在大陸還是個普通演員,

沒有大紅大紫得買得起別墅,可是他非要買一個四合院。

雍和宮那個四合院很小,門口小的一溜眼都錯過了。

拐好幾條胡同,晚上沒有燈,最小的胡同口窄得自行車都得單行。

那個四合院小得沒法“四”合,院子也小得兩個正步就到了頭。

當時于波就想把那個小院子改成歐式建築,二層小樓,

複式結構,新潮的外殼,傳統的餡兒,像于波自己。

于波記得當時為這個四合院的按揭費用、材料費用、裝修費用,

幾乎傾囊所有,而且自己一手一腳去收拾這個院兒。

剛接手這個院子的時候,于波喜歡得不得了,那時候他很忙但仍在8點起床,

然後跑來這個院子幫忙收拾打包。院子裏的樹是他在休息天的時候自己爬到上面修的,

客廳裏那個一層多高的水晶燈也是他自己爬著梯子一個人裝的,一共裝了三天。

雖然現在他心思多花在第二個院子的改造上,

但是當初他對雍和宮的這個院子的鍾愛程度連旁人都幾乎無法理解。

因為在一片舊房密集區,他鄰居在他的一面牆的那邊蓋了個房子,

他拆牆的時候把鄰居家砸了個窟窿,鄰居上門討說法,還耍賴對於波的院子搗亂。

為了儘快把房子裝修好,于波明知道是鄰居理虧,可還是給鄰居做了補償,

不僅是一點損失費,而且是自己掏錢幫那鄰居重新蓋了間房。

“當時只是想把自己的四合院弄好,其他的沒仔細想了”,於波說。

在買這些四合院之前,于於波一直住普通的商品房,家裏客廳不大,

但是書櫃很大,裏頭有各種各樣關於建築的書籍,四合院的圖冊都有十幾冊。

在他上中學的時候,他放學回家的時候看見別人在蓋房子,

他就停住了腳步,坐在旁邊,一看看了兩個小時。

小學的時候,於波就跟在爸爸屁股後面跟著做木工,

他爸爸做桌子衣櫃,他在旁邊看著,拿些邊角料就做了一個小板凳。

更小的時候,于波在家裏看爸爸看圖紙,爸爸告訴他,

北京的四合院是純木質結構,一個房間用12根木頭立起來。

別人的古建築是一層一層壘起來的,只有我們的四合院是先立木柱,

把房頂出來了,再往下添磚。每個房檐窗棱都有心思設計,

每種花紋都有自己不同的含義。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北京四合院。

或者,一切從那時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