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7 12:23:49LH

Handle the Pressure

關鍵時刻不失常,一上場就發揮實力



一個人的悲劇不在他輸了,而是他差點就贏了。

沒人知道機會何時會來,但當機會突然降臨時,你能否頂住壓力,順利展現過去累積的實力? 在關鍵時刻正常或失常,足以讓兩個天分相同的人,走向不同的結果,也在一線之間,決定了成功和可惜的差別。

1980年,一位大聯盟球探如此形容一名棒球界的明日之星:「他是難得一見的天生好手,比真正的超級巨星更像巨星;他的氣勢,半徑50英哩內的人都難以抵擋。」

他是比利.比恩(Billy Beane),當年18歲,擁有球探夢寐以求的體格、超凡的運動天賦、完美的體能條件,打擊、長打、防守、上壘無所不能;他不但是無懈可擊的「全能型球員」,更能擊出其他人一輩子都難做到的精采好球。對這些相中比恩的球探而言,他們無疑親眼見證了一名偉大球員的誕生;而比恩本人,同樣對此深信不疑。

只是,當比恩站上大聯盟正式比賽的那一刻,一切都變了樣。 他比任何人都期待自己,想在職棒界一鳴驚人,只是,彷彿受到「天才球星」名聲的詛咒,他愈想極力表現,就愈徒勞無功;他的情緒波動大幅起落,成績與實力不再相稱、表現更遠遠低於預期,一切就像失去控制。10年過去,過去他不放在眼裡的同期球員紛紛嶄露頭角,比恩待的球隊卻一個換過一個;他不再是眾人矚目的棒球天才,他對自己失望,更對棒球失望。10年職棒生涯,他的打擊率始終在低於水平的0.219、上壘率0.246。

於是,1990年4月,比恩終於不再走向球場。他脫下選手制服,轉任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的球探,進入人生的另一階段,也開啟暢銷小說《魔球》(Moneyball)的第一篇章。

面對壓力時,能否展現應有的實力? 接下來,是另一個故事。

在NBA的標準裡,他肯定不是「傳統認定」中的優秀球員。他的身高中等、體格也不算突出,縱使曾在NCAA(美國大學籃球錦標賽)拿下優異的統計數據,參與2010年NBA選秀時,球探們還是「刻意」地忽視了他全能而平衡的表現,讓他因而落榜。直至參加夏季聯賽,他才獲選加入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正式進入NBA。

只是,在NBA的日子,對他來說又是另一階段的打擊。在接連被勇士隊、休士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釋出後,他終於獲得紐約尼克隊(New York Knicks)的一紙合約。但是,在動身前往紐約的過程中,他無意做太多準備,甚至計畫在哥哥的沙發上棲身度日,因為,他自己也沒有把握能在紐約待多久。這些他所經歷的不順,外界始終隱晦不願明講,他卻打從心裡明白:因為他是亞裔,就算有再多數字佐證,別人就是不相信他會打球。

不過,2012年2月4日,這一切就在瞬間改變。

那天,在面對紐澤西籃網隊(New Jersey Nets)的比賽上,尼克隊的主力球員負傷,導致總教練無牌可打,只能指派即將在3天後被解約的他替補上場。那是他第一次在正規賽中獲得主控全隊的機會,很少人認識他,但是,他卻一舉攻下全場最高的25分,帶領尼克打敗籃網。從那天起,他一夕成名,他用36分鐘證明自己,證明過去10年的努力,證明那些偏見、忽視都是錯誤;他用36分鐘,讓球壇看見他,讓全世界的目光再也離不開他。

他是林書豪,相信你一定聽過他。

比利.比恩和林書豪,同樣的優秀選手,同樣認真,同樣的野心與自我鞭策,卻換來完全相反的結果。談到比恩,你會覺得可惜,談到林書豪,卻是激勵人心,究竟他們的差別在哪裡?他們從哪一天、哪一點開始,走向不同的路、迎向不同的結果?

在最關鍵的時刻,林書豪面對壓力、沉穩應對,把握住他在NBA繼續生存的唯一機會;但是,比恩卻任由自己與外界的期待將他摧毀,他失常、他怯場、他總是想太多,最後,他非但沒有改變世界,反而讓世界改變了他。

不靠運氣或神蹟,是鍛鍊出的心理素質 面對生命裡的每一個關鍵時刻,你我,都可能是林書豪,也都可能是比恩。我們都希望在考試、面試、談判、簡報等重要時刻,發揮實力、一舉成功,但是,我們也同樣深深畏懼失常的可能,因為那意味著所有的努力與準備,都將因為一瞬間的失敗而功虧一簣。《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作者肯尼斯.克利斯汀(Kenneth Christian)說:「一個人的悲劇不在他輸了,而是他差點就贏了。」

在這個以結果論輸贏的世界裡,沒有人希望成為悲劇的主角,但殘酷的是,現實不一定會再次給你機會。知名演員楊紫瓊也說:「你可以有夢想,但光是這樣還不夠,要平時就準備好,機會一來就掌握。」在林書豪和比恩的例子中,能否抓住機會的關鍵,在於他們面對壓力的表現:正常與失常。這足以讓林書豪和比恩走向不同的結果,也在一線之間,決定了成功和可惜的差別。

「即使面對壓力與競爭,依然能將個人潛力發揮到極致者,就是贏家。」《你可以不只這樣》一書明白指出,在天分、努力都相當的條件下,輸家和贏家和最大的不同,在於贏家能在壓力與緊張下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好;這並非運氣,也絕非神蹟,純粹是他們鍛鍊出強大的心理素質,因而能在極大壓力下,依然發揮平時的實力與水準。

換句話說,在關鍵時刻敗給壓力的人,只能換得「練習100分,上場50分」的成果;但是,能對抗壓力的贏家,練習100分,結果也會是100分。也難怪美國60年代高爾夫名將傑克.尼可拉斯(Jack Nicklaus)曾感嘆地說:「最讓大多數高爾夫球員感到挫折的,不是他們缺乏天分,而是沒有辦法始終如一地擊出好球。」

而這份在關鍵時刻依然臨危不亂、沉穩應對的能力,在英文被稱作Be Clutch,用來形容運動員在面對如NBA總決賽、高爾夫巡迴賽最後一洞的極端壓力下,還能擁有優異表現的能耐。在日文,這份能力則被稱為「本番力」,沿用電影、電視演出的正式上場、正式開錄之意,借代為在攸關勝負、事關成敗的正式場合上,能不受內、外在壓力影響,發揮既有實力、不失常的本領。

相信自己會成功,聚焦在當下的行動 2012年3月22日,在尼克隊對上費城76人隊(Philadelphia 76ers)一役時,林書豪以最後10分鐘的10顆罰球協助隊上逆轉得勝;賽後,在談到那「十發十中」的罰球時,他這樣形容自己對抗壓力的每一秒鐘:「保持出手節奏、順著球感,只要不要想太多,命中率自然會提升。」世界高爾夫球后曾雅妮也曾如此敘述她看待比賽與成敗的方法:「我從來都不知道比賽收入有多少,我只想專心地打好每一場比賽,並從中獲得進步就好。」老虎伍茲(Tiger Woods)甚至大方坦承,自己求勝的訣竅無他,就是單純地「相信自己會贏」。

在林書豪、曾雅妮、老虎伍茲的例子中,我們看見「本番力」在他們身上發酵而成的、清晰的軌跡:透過明確的目標和自律的精神,他們懂得聚焦當下、不受成敗影響;而對成功的信念,讓他們能夠停止自我懷疑、積極準備應對。更重要的是,在正式上場前,他們都累積了1萬小時的練習與努力,擁有取勝的能力,不靠運氣。

事實上,本番力不只是運動場、考場或舞台上需要的能力。對經理人來說,面對近年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衝擊,每個危機時刻,都攸關企業的生死存續;每個關鍵決策,都決定了個人、企業的名譽,和數百、千名員工的未來。而也正是這種時候,抗壓能力與心理素質左右了個人冷靜判斷的能力,因為每個人都不希望在這裡跌跤,每個人都希望逆轉情勢、一戰成名。

「一個人成功了,不代表他就能在壓力下表現良好;但是,能對抗壓力的人,一定會是成功的人。」《為什麼練習100分,結果50分?》作者保羅.蘇利文(Paul Sullivan)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正如林書豪不會知道2月4日即將改變他的一生,但是,因為他永遠為比賽、為壓力做好萬全準備,讓他能夠一舉抓緊機會、扭轉一切。我們也許難以成為林書豪,但我們可以開始為未來做好準備,不再失常、不再凸槌、不再功虧一簣。在關鍵時刻,我們不再當被世界改變的人,而是做改變世界的人。




http://tw.news.yahoo.com/關鍵時刻不失常-上場就發揮實力-03095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