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21:38:08Tellme

靜思妙蓮華 安樂行品 讀書心得筆記(二)

用心,不要親近著,不要貪著著幾種人群,不要去沈溺,貪著在那個地方,也就是要顧好心,不要有煩惱、雜念,來擾動的心。

少年,或者是童年,年紀較輕的人,人間事,還未很清楚,「閱歷」,還是淺,不懂得事情,就是經歷、閱歷不夠。

娛樂場中,在人群中杜開始,所以佷容易對人間娛樂,心一直被引過去。所以,他們的生活,總是在那分荒廢時光,也就是比較遊樂的方向,他們不知什麼叫做情操,也不知道志向要如何堅定。

少年輕入道,能修行已經不簡單了,年紀比較大,歷盡滄桑,了解人間的疾苦,了解人間複雜,所以看透了人生,入道來,這也已經不容易了。

少年就願意入道,願守志奉道,這實在是很稀有。

不親近小女、處女、寡女,不可單獨親近。

「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不要想獨入人的家庭,心要照顧好,若有特殊的因緣非進別人的家,要怎樣的心?就是一心念佛。

根、塵、境、識,意識多數都是在說,男人面對著這種景象,有女人的境界,或者是有不男之人,這種的人群,就要好好提高警覺,這是佛陀對比丘用心叮嚀。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外面的境界是女人,修行者,男眾要好好警惕自己的心,要向她說法,要很端莊,不要單獨和她談笑風生,不要講話露齒哈哈大笑。

穿衣服也要端正,不要坦露胸背,女人也不行,男人更不行,同樣的道理。

失去了戒律威儀,可能一不小心,十惡就出來了。

十惡,只在身、口、意而已,「身三」、「口四」、「意三」,合起來是「十惡」。「身三」,殺、盜、淫,這是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也是惡;「心」,貪、瞋、癡,這也是惡。

一切一切的無明煩惱,自我警覺,不要受它影響,要修菩薩道人,要很注意,要行遠離,遠離邪見,親近善友,這種善知識。

不要受外面的塵境,影響到根、識。「根」,六根起了那分非分的貪念,這就是「識」。六根、六識影響了,在第六識去思考,起動造作,一造作,就是歸納入第八識。

年少弟子,心氣浮動,道心若還沒有很堅定,還沒有很堅固,願力還沒有很深,想要去度化他,可能我們會被同化了。

「沙彌、小兒」,那就是年紀幼小,還沒有很了解,佛法深的,他們還聽不懂,那個善根、道念,還沒有很穩固,不會教他反過來被他教過去。想要和他同學、同修,可能我們會擾亂我們的心思,要時時把心顧好。

不親近國王、大臣等等,一直到不男,五種不男之人,或者是少年、沙彌等等要很分明了解。

由戒生定,才有辦法去分別,「惡緣之處不應該親近」。

心,一切的心念與外面的境界,要用心將它區別清楚。

佛陀說,從國王、王子開始,一直說到女人、不男之人等等,不要去親近。因為道力還未很堅固,這些人的心態,以上這些人的心態,就是還很剛強,要調伏他們沒有那麼簡單,所以我們要避開。

要發揮智慧,「慧平等觀,近處以戒定為體」。

對眾生是平等;慧是平等慧,眾生都是平等。外面的境界,六根對著六塵,這個「識」,就是內心的識。用平等觀,要從內心、意識,要自我警覺,用「戒定為體」;要持戒,心要定定下心來,沒有事情做不到。

要修「四安樂行」,不要去染著煩惱,心自然輕安,自然沒有煩惱;沒煩惱的心,叫做「安樂」。

要好好用心,愛的力量,雖然是愛,它有力量,那個力量是清淨;清淨的愛,能夠行「六度行」,不受污染,付出無所求。

要用功夫,攝心,體會「空」,真空、妙有很奧妙。

人間所有的有相那個「妙」;所有的形相皆空。

真實的「體」,那就是「真淨」,是最乾淨的,沒有形相,這就是原來清淨的本性。這才是清淨的自體,也是一切道理,原來的真諦,那就是「真淨」。

道理沒有體相,當然原來就是清淨。原來清淨,「不受塵染」,因為這樣,叫做「空」。

原來的體性,就是「第一義諦空」,第一義。

釋迦牟尼佛說,菩薩,「一切法空,如實相」。「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一切的語言都是「空」、「斷」。,「虛空無所有,亦無能有」。虛空本來就是空空的,無所有,它也沒有辦法無中生有!「空無所有,亦無能有」。

世間一切一切,都是在「假名字」,假名相。

「假名字」和「相」,不定名、不定相。道理同樣「成住壞空」,到最後還是空,到那個空,就是一切一切假名字相,最終就是歸於空,空了。

《無量義經》,「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

要用心體會法,空、有,它的實相是什麼?法就是道理,道理無體、無相、無形狀,只可以心來會理,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本來法性,在萬物之中,都有法性存在

修行,要了解佛法,必定要先除去煩惱,煩惱若不除,一切的法就沒辦法入心了;法不在心,行為就沒辦法如法修行。

要好好修「三無漏」。「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戒」,是設定好軌道,人生的軌道方向,不要偏差了,「戒」,有了穩定的戒律心安定下來,懂得防非止惡,心自然就定。

心定,那就是慧,智慧,眾生具有諸法,心定下來,就是智慧,不斷這樣分明、了解,消掉一分的煩惱,就是增長一分的慧命。

國王,及國王子、大臣、官長等等,這些兇險戲搏,全都要遠離,要身心健康。「三無漏學」,「戒」,就是防非止惡,讓心定下來,才有辦法,發揮智慧在人群中,人群中的煩惱,讓見識更了解,歷練出來度眾生的法,法度眾生,這要時時要細思,要時時多用心!

欲,欲念,就是我們人生「生死」的關頭,也是「煩惱無明」的起點,「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五欲,就在一念間生一起來,所以它有貪、瞋、癡開始。貪念一起,緣著外面的塵境,五欲就開始產生了,很多很多的煩惱,起了很多很多的無明;無量無數煩惱,無明、造業,無不都是從這個源頭起。

「擇善友知識,施受互為善友」。能夠付出,能夠接受。善友就是互相彼此來互動。(2022.04.04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