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 安樂行品 讀書心得筆記(一)
諸大菩薩、發心的大菩薩契佛心,他們要到未來人間,越來濁氣是很重,人心險惡,更需要的是佛的心懷,佛陀覺悟之後的真理,要用在人間來安人心,淨人心,必須要有妙理循環在人間。
佛陀為弟子授記,盼望弟子能夠發心立願,承續這個志願,將法流傳人間。
龍女轉一個身也能夠成佛。
提婆達多做很多惡,他將來也能成佛,佛陀為他授記。
眾生不怕錯,怕不懂得改過,改過過來,他也得到佛陀肯定的授記。
若能夠「入如來室」,就是「解脫心樂」,若「著如來衣」,就「法身安」,心來來回回,不受污染。
要如何將這部經,用在心裡,體悟在內心,施用在他人的身上,自覺、覺他,要用大智慧,啟智秉慈運悲,智、仁、勇,。
文殊師利就是「諸菩薩眾之上首」。大家在佛的面前發這樣的願,文殊菩薩也在場,看到大家發誓持經,文殊菩薩就開始來問。
文殊菩薩覺得,該要了解,要用什麼方法來持經,才能夠快樂,來持經才能夠預防。
在這個濁流之中,是要怎樣來傳法,如何來解說這部經,既然是這麼濁惡,就要問佛:「要用什麼方法來解,解這麼多的惡?」
諸大菩薩甚是難有
「深位」就是「信深、行實」真正誠意的慈悲、智慧,願意在這個人間,世世生生來精進,這要再行「四修無間」,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
菩薩既然發心,在未來生生世世,「三世」,「三世」是過去有無量的過去,現在有無量的未來,所以生生世世不斷「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心要從道理先透徹,先了解,然後才如理身體力行,用典範來調教,這樣去教導他人,叫做「觀行」。
「忍」字,也就要「生忍」、「無生忍」。「生忍」與「無生忍」,這就是修行的功夫,能夠面對著大自然,經得起大自然;面對著人群,經得起人群的考驗等等,這全都是要忍。
持經弘法在人間去行動,「行履」就是行動、實踐。
佛佛道同,古來佛的慧命,也是文殊菩薩在傳,任何一尊佛來人間,文殊菩薩都是,這樣在人間助佛弘法,教化眾生,這就是文殊菩薩的特質。
在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也是這樣,稱為法王子,傳佛慧命,就是覺悟的慧命,每一尊佛智,他都是契佛智,引導眾生了解正法、正智、正念,這是文殊菩薩悲智雙運。
佛陀向文殊菩薩這樣說:未來,在這個惡世中,這些大菩薩,或者是新發意的菩薩,在後來惡世,這個惡世法末之時,要講這部經,「欲說此經」,那就是要好好很用心,要當住於四法。
當安住四法:
一、身安樂行
二、口安樂行
三、意安樂行
四、誓願安樂行
教導眾生,要做一位不請之師,要很歡喜說法來教化,用這個真實的道理,去入人群教化眾生,用方法去親近他。
第二是「誡口過,令善說法」,叫做「口安樂行處」。就是口,說話要很用心,以誠意,不妄語,要說真實語柔和的口言,不要惡口、兩舌。
第三是「淨心業」,要好好顧好心,「離貪瞋癡」,所做的一切,是無所求的付出。
第四是「起慈悲」時時要發起慈悲心,「名誓度一切,願安樂行處」。
再接下來,還有「四法」。
四行是:
正身行
正語行
意離諸惡自利行
心修諸善利他行
學佛的人,定下這念心,有這分的誠意,明知人間是苦,發心立願,要入人群。
正,「正心」,正心的願力,要斷去了,種種一切的無明煩惱。
真實的心面對佛法,用最誠懇的心,內外都沒有偏差。對內的心是誠、正,對外的心要有信、實。
要在「四安樂行」,好好去除內心種種的煩惱無明,面對這個濁氣很重,要用菩薩無瞋的心,就是沒有,貪、瞋、癡、慢、疑的心念,去面對,否則菩薩無法利益人,空名叫做菩薩,其實無法利益人。
佛陀為弟子授記,弟子懼怕娑婆世界,發願到他方度眾生。
佛陀就以「四安樂行處」,這四種安樂行,身、口、意,還要再發自真誠,很誠意的心,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要去持,身體力行。
佛陀,教導能夠很柔和善順,不要卒暴,要用什麼心去安頓。眾生剛強難調伏,還是要不斷耐心。
心要很仔細、細心去付出,了解付出去,付出去就沒有什麼,一切皆空,「三輪體空」;沒有我能布施的人,沒有我所布施的量,沒有接受我付出的人,這都沒有了。慈濟人也是常常這樣在做,也是這樣在說,這叫做「如實相無相」。
菩薩的行處,依佛所教,弘經的「三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這就是目標。修行的過程,就是要這樣走過來,所以要時時用心,要用佛的教法,寬心、耐心,要時時多用心!
經文是文字,講經只是聲音;文字可以看,卻是聽,聽進耳朵裡,就已經聲音不見了,在心裡,我們有曾去用到嗎?與過去有去接觸到嗎?若有去接觸到,那就是這個法,就是一條路,曾經走過的道。
「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人。菩薩那就是覺悟的有情人,因為菩薩雖然體會到了,雖然他也是身體力行,雖然他這樣長久的時間,心不退轉,依教奉行。
文殊菩薩來人間,助佛來教化眾生,除了教化,用智慧來教化,也是要悲,慈悲心來體會眾生,無微不至來覆護眾生。
末世持經,要怎麼樣能保護他們,保護這些既發心,願意承擔佛陀的教法,永恆在末世中,文殊菩薩的悲智,當機來請問佛陀,期待佛陀能說出,未來處世方法。
佛陀所開示「正法智」、「正行」,「安住四法」。
不要親近有權、有勢力,去仗權仗勢,除了不可靠勢弘法。還要循規蹈矩,利益眾生。
自己修的是什麼行,要守志奉道。
契理,就是要契合,佛陀所教育的道理;道理無處不在,佛陀指出方向能夠體會道理,就日常生活中,接觸,無不都是道理,只要用心、細心去體會,自然就能夠了解,道理到處都是,觸處無不都是理的存在。
真正的用心,不要受「客塵」覆蔽。心要顧好,道心、慧命顧好。還要老實修行,道理很透徹,道心很堅固,不受影響,才能夠想要去如何度人。
用心,佛說法中是隱藏於古往今來。法,無不都是無始無始以前,就已經有的道理,不是佛的時代才有的,是無數劫無數劫的以前,無始開始,諸佛道同就是這樣一直一直,佛法在天地乾坤之間。
付出無所求,再辛苦,很歡喜、甘願,這是願力,所以付出無所求。
佛陀用心良苦,重重警誡,生活中如何待人處事?接觸到人,要做什麼樣的觀想?這就是要,常常調整好的心思。
心思調得正,行就不偏;行為不偏差,自然就不會去造作煩惱;煩惱不增,那就善根增長。
「戒」,預防這個欲;心欲,名、利、權、威力,全都要「戒」。
身體不淨,要好好去觀察「九相」,不要在身體留戀。九種不淨。
九想:
一、新死想
二、青瘀想
三、膿血想
四、絳汁想
五、蟲噉想
六、筋纏想
七、骨散想
八、白骨想
九、燒灰想
人,心思擾亂,最難堪忍耐。
修行,就是要好好把心靜下來,亂的源頭,先把它去除,再也不要有情欲的源頭。
沒有色欲來困擾的心,自然心很平靜。
「八苦」來源就是「染情」,因為染情生起來,染情的根源就是男女,這種亂了心思,所以,有這樣不斷衍生,就是在愛和恨,愛和恨之間容易起了仇;愛不到、得不到,那就成為仇了,就怨了,就憎嫉了等等,世間很多淺顯的事情,其實是很深刻的道理,很複雜法與煩惱。
男女之間,要避嫌,不要使眾生心中生起了妄想,犯了罪過的觀念,盡量要避開。(2022.04.03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