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8 22:22:01Tellme

【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讀書心得筆記(四十八)

事與理,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事相中,要從事中去觀察因緣,因緣所生之事相。

譬如佛陀在世時,王舍城中,一位長者一個兒子,才五六歲,正是很可愛之時,父親很歡喜,但是有一天,有一位相命師,來看了這個孩子,就告訴長者:「你這個孩子看來是很有福,可惜命很短啊!」這位長者聽了,就帶著他的孩子來求佛。

佛陀向長者,說:「生命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夠為任何一個人說的命長、命短。生命長短是要看自己。先不要著急,不要擔憂的心,應該要生起信心,你們要把握當下,時間,要相信時間,能夠成就一切。」

「你看能否把握住時間去城外,有很多貧窮困難的人,你一一們用很歡喜的心,和你的孩子去布施。再者,在城外見到人,要用很恭敬的心,向人人頂禮、膜拜。」

他從內心忘記,是為孩子求壽、求福,他就是專心教孩子這樣,一一去做布施;不只是布施,又從內心那分的恭敬,向貧困的人付出,還向他們頂禮,每一個頂禮就是,向每一個人的祝福。

同樣大家都回饋他們,也是向他們祝福:「祝福你長壽、大福」。

就這樣,每天都在那裡,做這樣的事情。這樣向人人頂禮、祝福,變成了是他們父子,最歡喜的動作,也就是每天最甘願,去付出的事情。

這天,也是同樣很多人,從那裡經過,其中有一位也受他這樣的,膜拜、頂禮、祝福,這個人也脫口而出:「我也祝福你長壽、增福。」

過了之後,這個人又回過頭來,「是啊!我的任務,就是要來找這個孩子。」其實,這是誰呢?就是無常,無常鬼。他有個規則,就是說出去的話,一定要做到。但是今天他的對象,要來找這個孩子,竟然自己開口向他說長壽大福,這時候要如何能取他的命呢?就像虔誠的心為他祝福,祝福他長壽大福。這個孩子果然就是這樣,平安、長壽了。

佛這沒有說大道理,隨著佛陀的話這樣做,這就是因緣。

修行,一定要聽法,除了人、事圓滿,也要道理圓滿,一切都有道理存在,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步動足,無不與這個境界會合,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這都是法。

貧窮子雖然到父親的地方,住的地方來,但是他在門側,就是門邊,就是譬喻已經來到大乘教門的邊緣來了。

這就是「二乘人執偏空理,不悟中道,唯有一門」。所以不知道中道,只有一道門可入,但是他還是執著於偏理,才會來到門側,在門邊,還不懂得要走到門中間來。這是譬喻小乘人,二乘人,聲聞、緣覺,就是執著在偏空。

二乘人,過去已經種大乘的善根了,但是「少修因」,欠缺將這顆種子好好培養,就是不修因。所以「未能證果」,還無法,這顆種子還無法,真正集種種的緣來成就它,缺緣。雖然「因」是有,缺這個「緣」來成就。所以叫做「住立門側窺看」。

人,要真正腳踏實地,要努力,要做,要付出。

佛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一對兄弟,家庭很貧困,大哥就聽人家說,求,能求得財富。這位大哥,每天求毘摩天:「賜我福,讓我能富有,讓我能有錢。」但是弟弟就很認真,每天都在田裡工作。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位哥哥覺得,「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到財富?」

有一天,毘摩天就化成了他的弟弟來到他身邊,他就問弟弟:「你田不耕,你跑來這裡要做什麼?」弟弟就回答他:「我每天都在田裡這樣做,也是很辛苦!我也想說看看能否也來求,能不用做就能得到財物,所以我也要來求。」大哥就說:「田本來就要耕耘,你不用心、不用力在那裡整地,不去播種,你只想要來這裡拜,這樣你的土地上,就能長出五穀雜糧嗎?」

他說到這裡時,弟弟的身形不見了,就是毘摩天,就說:「是啊!你這麼殷勤殷勤,一直在求、拜,但是你只是空求、空拜,你都不去造福。真正的福是來自你要勤耕耘,要勤布施。」這位大哥一聽,這樣他瞭解了。

佛法就是要教我們修行者,我們光說修行、修行,就是拜佛,求佛開我的智慧,求佛讓我福慧雙修。

你所求的智慧,目標是什麼呢?你煩惱不斷除,要如何能得到智慧呢?你想要求福,你不入人群中去行善,去布施,你的福要從哪裡來呢?所以還是要勤修。所以「進求諦理」,要「漸漸積習善法」。

佛陀在世時,弟子所聽四十幾年的法,雖然聽很多了,卻是各有執著,有的人執在「有」,有的人執在「空」。

執空、執有,這都是「邊見」,都是偏一邊的見解。

佛陀要我們行於「中道」,要慢慢從偏有、偏空,慢慢趕緊漸漸糾正過來,「積習善法」,真實的法,我們向前前進,能夠「遂成出世善根」。

身是載道器,要投入人群,也是要用這個身體,所以這叫做受用身。佛,諸佛菩薩歷久以來,就是生生世世化度人間,就是用這個受用身,在無量眾生中,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修智慧。所以因為這樣,「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因為這個受用身,所修所行,累積很多的功德。

修行,分分己獲,自己做的,就是我們自己得;做多久,就有多少的功德。 

菩薩既發心,他就是向前前進,不倒退,也不停滯。但是二乘人雖然發大心,卻是他無法一心向前前進,不停下來,他還做不到,所以與大乘還有一些距離,所以才叫做「遙見」。

雖然發心,還在遠遠的這樣看,看他的父親,這是這樣的譬喻,「遙見其父,踞師子床」,遠遠地看,還無法接近。

大乘法,戒、定、慧全都是真實,修行必定要依這種真實法來修行。

「剎利」就是剎帝利。居士就是一般信佛的人。「婆羅門」,婆羅門、「剎利」與居士,這就是譬喻三乘的修行者。

婆羅門是什麼?就是淨行者,就是高貴的種族。

在印度,婆羅門是至上的種族,接下來是剎帝利。這就是不論他是在家,或者是出家,世世相傳,以道學為業,就是都研究、讀誦婆羅門教(經典),世代就是這樣傳下去。

學佛,我們要用開闊的心胸,要用心接受佛所教法。用大乘心,隨佛受教,見解、方向就沒有偏差,所以能夠「當門正見」。

那位貧窮子,一直接近來了,接近到父親的家裡,甚至也接近門邊了。

這位父親、長者,全身都是價值千萬,莊嚴其身,看起來就是這樣,非常富又貴的形態。這是譬喻「所修無量功德」,所修的功德很多。當然很多了! 

佛陀是無始劫以來,這樣長時間的修行,佛陀入人群中,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應眾生所需要,無不都是在付出。像這樣,這就是功德。

佛陀開始,用種種方便法,應我們的根機,能接受的方法,去除煩惱,增長智慧。

這要「內與實智同」,就是要自己內修,然後外就是契因緣,與緣相契。這是佛他的內心,有很豐富的智慧,向外有很豐富的緣,所以他有這樣的智慧,與眾生有這樣的緣,所以才能夠「機緣相契」。

佛陀在人間就是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真實智與方便智。

福慧,「兩足尊」,這是佛陀的一個別號。修行也是一樣要修福,同時也要修智慧。「福」是要走入人群,在人群中付出,這就是修福。

佛陀教育,在人間中要多結好人緣,對人間的苦難要去付出,這種別人的苦,如自己的苦,所以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在造大福。

心若有定,自然信就深,解就能很明,這樣就智慧產生了,所以「大福定慧」,叫做「二足具」。

對凡夫來說,造福、修智慧,兩項要具足。在修行的過程,要修福,同時要修慧,所以要聽法,這樣才能夠福慧具足。

在莫三比克,在那個地方,不可思議的因緣,臺灣的一顆種子,蔡岱霖,就這樣嫁到那個地方去。南非的慈濟人,也到莫三比克與她會合,漸漸將我們的法,就開始到那個地方去。那就是這樣因緣會合,亞洲人進入非洲去,用愛心,用那分很很溫柔善順,去接近他們,同時,慢慢慢慢,瞭解他們的苦難處,他們所需要的物資,所以我們慢慢將物資,就這樣邊(送)過去,也就是用真誠的行動,愛的付出。

這一天也有發放白米,一些企業家都來那裡看,看得會學,也會學他們如何拿米、如何送人,就是彎腰鞠躬,這樣用尊重的心來布施。這些企業家,也被他們帶動起來了。

又看他們如何教孝順父母。他們吃午餐,就讓這些年輕孩子,端飯給長者吃。這些較年長的老人家,讓他們坐在椅子上,岱霖就教他們腳要蹲下去,雙手捧高,用很恭敬的禮來恭敬這些老人;同時又教他們,要感恩父母給你這個身體,要為他們洗腳。整場活動很完整,很莊嚴。

這就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身行就是這樣的「淨行高潔」,這是佛陀的法,教育我們人生,而我們人依教奉行。

發心,就要發菩薩心;立願,就要行菩薩願。菩薩行願,必定就是要運六度行。「行」是向外走,「修」是向內入;向內,法要入心,向外是菩薩道要精進,這叫做「運」,不斷精進。

要很堅定的心,戒、定、慧,堅定的心,來運用六波羅密。六度、四攝法,在日常生活中,能轉法輪法入心再轉給眾生。

佛講《法華經》,轉二乘而入大乘。

「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這位貧窮子,他是在門外,門邊這樣來窺看,看到這麼莊嚴的室內,這位長者其實是他的父親,他還不知道,覺得裡面的人有大勢力,有大勢力,所以看了,自己心裡會害怕,後悔,「我怎麼來到這裡呢?」

「子幼稚時,背離父本家,數十餘年」這樣顛沛在窮困的生活,到處流浪,生活很困難,所以乞食,慢慢慢慢又再,「漸近父所止處」表示,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看不到自己的佛性。就像佛陀他覺悟,那個菩提場是在華嚴會上,其實,我們人人也有一樣,有這個會場,只是「二乘有眼不見」。

佛知道,這些弟子還無法接受大法時。「即懷恐怖」這孩子看到父親這麼的威風,那個地方是那麼的莊嚴,所以自己會怕,「悔來至此」,「即懷恐怖」。

這小根機的人,就是「小機劣弱」,所以「怯懼大道」,很怕,怕大道,怕入人群中去。「非小乘機能修能證,於菩薩道」。這菩薩道不是小根機的人,能修、能證悟的事,所以因為這樣,心懷恐怖。

「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施與教法」本來覺悟之後,就想要將這個大法給眾生,不過就是知道「應不稱機」,這些根機都很微弱,所以不堪接受,聽到大法,絕對會退道心。

這就是佛陀所考慮的,才用這麼長久,講「阿含」、「方等」、「般若」、「法華」,再回歸到華嚴的世界。這就是佛陀用心,恐怕「大法不契小機」就有退悔的感覺。(2021.11.18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