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6 21:28:15Tellme

【靜思妙蓮華】《信解品第四》窮子喻讀書心得筆記(四十六)

佛陀講經說法,第一要適應根機,第二就是要讓人人前後合一,法都聽得懂。

到佛陀入滅前,佛遺教還是叫大家,要重視「四諦法」,可見佛陀的教法,所講的經,任何一個時候,大小乘都是一起說。

一乘實法是佛的本懷,一開始就說了,只是弟子們聽不懂。

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人人都有一個心宅,譬喻法城,真如的源頭就是法,住法城。

「只居菩薩」這個地方所住的地方,這個法城,就是完全都是菩薩,發大心、立大願的人,才有辦法體會到,在這個心宅。若能契會到佛心,就能行菩薩道。

「佛本欲教以大乘,故住於大乘一城求之」。心宅,入這個門來,那就是要行菩薩道,是大乘法。

佛的報身所居之報土,就是娑婆世界,是他志願來的地方,不是業力牽引來的,是他的誓願。

佛陀以娑婆世界為他的報土,他發弘誓願,不斷來人間,法留在人間,依法修行,人也是生生世世,依這個娑婆世界而來,這就是佛他的應化身,也就是他的家,娑婆世界是他的家。

「佛有五度福德為財」,五度福德之財是什麼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持戒,有戒,才能防非止惡,才不會又去造煩惱、造業力。

要精進,要堅持一切善,也要勤,戒除一切惡,這就「眾惡莫作,諸善奉行」,這我們要很堅持,才能夠得到禪定。

禪定,是心堅定,就是「止住一處」。止住在一心,原來清淨的本性。佛陀用這五項,教我們去造福人群,這叫做「財」。

般若智慧,是清淨的智慧,叫做「寶」。

智慧是本具的清淨佛性,這就是「寶」

不論是「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能夠將法都體會到,用這分愛的力量去為人間付出,這就是入大乘,「故無量」。

七聖財: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七聖財」,譬喻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玻璃應該是琉璃,這等等,世間人人視為寶。

佛法就是轉貪為施,布施,自己要儲蓄內財,內財就是法寶,就是「七聖財」。

「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倉」就是倉儲,就是表示為「有為功德,可養慧命」。

就像心有一片田,要趕快很殷勤來耕耘的心地,就要播種光耕耘而不播種,這塊土地是空的,光是修行不夠還要去造福人間,就是在養慧命。

佛陀在舍衛國。波斯匿王忽然間他想到三件事不可愛。是念老,不可愛,念病,可憎恨,念死,是無法再追念過去。這是他最擔心的,所以他來向佛陀請教。

佛陀就開始告訴他:「是啊!人生,任何人都逃不過,老、病、死。若不是為了老、病、死,佛何必出現人間呢?可惜人人就是在這老、病、死,都不知覺,在這當中產生了很多煩惱,造了很多業力。」人若能聽佛法入心,唯有「是覺道恆常存」。覺,聽法之後能夠覺悟,慧命成長,這就沒有老、病、死的觀念,沒有老、病、死的威脅,這需要的就是要有法,法才能恆常存。

這是出世的法財。人人只求世間財物,忽視了出世的法財。法入心之後,成長了慧命,這才是永遠,是無量無數,無可比喻的很多,才是很長久的東西。

佛有「十力為臣,四無畏為佐」成就「大智圓滿萬行具足」。

「十力」如來所具有十種之力用。

「十力」,一,是「知覺處非處智力」。

第二,是「知三世業報智力」。就是瞭解三世業。

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教導人人如何脫離,塵沙煩惱、無明、欲念,這就是能夠心力歸一。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道眾生的根機觀機逗教。

第五,是「知種種解智力」。眾生種種的智、根機佛陀清楚了。

第六,就是「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從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等,甚至修行,聲聞、緣覺、菩薩等等,佛陀對所有眾生的種種界。

第七,是「知一切至道智力」。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道宿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陀還有「四無畏」。

四無畏:第一、一切智無所畏。第二、漏盡無所畏。第三、說障道無所畏。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學佛,總是要一步一步要有十力、四無畏,這樣的力量,才有辦法,慢慢向著佛的境地靠近。

佛陀智慧如海,要入覺海必定要殷勤精進。

殷勤精進,缺了那分信解,不知方向要往哪裡去;信解,更需要那念初發心,這是要很完整,心才會「專」,才會「一」,專一的心,才能夠入佛法的覺海中。

修行因為要入法的教海中,必定要心專意堅,好好修行,好好要堅持。若能「如初」,一直堅持下來,無量法門才有辦法真正好好修持。

「欲從凡夫入聖境域」修行都希望,能去除凡夫心,人人從凡夫的境域,就是欣慕聖人、佛的境域,所以我們很想要,入聖人的境域來。這條路是很長、很遠,路這樣一步一步走,什麼時候會到達?心提起了這分「信為先導」只要我們有信心,一步一步,一定是接近的。

人生有三種火就是貪、瞋、癡。

貪欲之火會使星星之火燎原;這念癡,癡迷的心,容易引火燒身;那念瞋的心是火種,狂妄,不知是火或是玩物。修行就是要離開這個火,避開這個火。佛陀說持五戒滅三火。

佛陀告訴大家,修行是要長遠的時間,修行不要輕視開口動舌的口德,不要輕視,就是要修口德。

修行要重視身行,身行要時時行在道上,菩提大直道上,要有這分的行儀,心要時時息滅貪、瞋、癡,不要輕視起心動念。

用佛口來說法,能夠安撫、安慰,來膚慰大家的心。所以,佛陀以口業的力量來說法。

意,意的業力那就是鑑識,應機逗教隨機說法。

三乘大家知道了,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五乘就是再增加天與人。佛陀向他的出家弟子,說三乘法,向天、人同樣也是說法,天要修十善法,人要修五戒,這就是五乘法。

牛羊無數,那就是譬喻世間有形相的相。

修行,每一念都是要修行,每一秒鐘都是要修行。若一天都是修行,等於是八萬六千四百劫,念念無不都是在修行中。

佛陀度眾生,遍於九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都叫做四聖;六凡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佛陀是在「佛」的境界,向九界之國來教化,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做教育。2021.11.16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